-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国发院学术下午茶系列讲座 | 李明浩: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与货币政策启示
发布日期:2023-03-23 02:19 来源:
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发展研究院开始推出学术下午茶系列讲座,旨在促进国发院师生内部跨领域交流,鼓励老师们分享新的研究想法,促进思想的交流和潜在的学术合作。下午茶系列讲座至今已成功举办九次。本次下午茶是本系列的第十次,也是2023年春季学期的第四次活动,于2023年3月20日下午2点至3点在承泽园229教室举行。本次下午茶的主题是关于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与货币政策启示的思考,由国发院助理教授李明浩老师进行演讲,由国发院张丹丹老师主持。本次讲座过程中,讨论氛围极为浓厚,轻松愉悦的氛围,促进了充分的交流与学术灵感碰撞。
在本次下午茶讲座中,李明浩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问题的动机。在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大规模刺激政策,这导致了通货膨胀急剧恶化。虽然中国尚未出现大规模通货膨胀,但社会各界对复工复产、经济复苏后通胀加剧仍有担忧。除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通胀传统效应之外,通胀还存在剧烈的分配效应,这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所在。李明浩老师的研究希望从实证和规范两个方面来探讨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第一,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分配效应的存在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及其效果?第二,从规范的角度来看,在存在分配效应的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应如何制定最优的货币政策?围绕这两个问题,李明浩老师介绍了自己近期的两项研究。
李明浩老师介绍的第一项研究重点测度我国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该项研究结合了国家国家统计局八大类消费品的宏观月度通胀指数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和2019两年的微观家户数据,重构了不同收入群体的月度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以此探究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通过这项研究,李明浩老师及其合作者(对外经贸大学的姜婷凤和张月雯)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首先,基于微观数据构建的总体通胀指数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符,说明其测度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其次,通胀指数在2019年底时收缩,然后缓慢攀升。最后,低收入群体面临的通胀幅度高,通胀波动大,这表明通货膨胀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更加明显。
对于通胀指数的时间趋势,王轩老师、张丹丹老师、何晓贝老师等参会老师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如猪周期波动、疫情冲击等等。讨论过后,李明浩老师介绍了未来推进该项研究的计划:一是利用清华大学iCPI线上价格的日度数据计算通胀,完善指数测度;二是探究我国的最优通胀水平。针对最优通胀水平,他强调央行目标函数中两个维度的概念尤为重要:一是应该盯住哪一部门的通胀指数,即不同消费部门在总价格中的权重如何;二是应该关注哪一群体的社会福利,即不同收入群体的权重如何。
李明浩老师介绍研究成果
李明浩老师接着介绍了自己的第二项研究,该研究旨在探究通货膨胀分配效应的机制、分配效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存在分配效应时的最优货币政策。他首先概述了研究的核心观点,指出通货膨胀在不同消费主体之间的异质性是这项研究的关键,而这一效应在基于代表性个体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往往被忽略。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个基于异质性主体的新凯恩斯模型(HANK)来捕捉不同消费者在消费集、价格黏性等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两点:第一,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和价格粘性负相关。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人(往往是低收入群体)消费更多价格容易调整的商品,这导致他们面临更剧烈的通货膨胀波动;第二,上述相关关系抵消了货币政策对消费20%左右的传导效果。因此,当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存在时,最优货币政策应该在稳定分配效应伴随的不平等和实现传统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权衡。这对最优货币政策提出了全新的制定思路。
在介绍完研究梗概后,李明浩老师引入研究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即如何测度价格黏性和通胀波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利用了美国三个数据源: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分项消费品价格数据,以及由Nakamura和Steinson构建的分项价格调整频率数据。基于这三个数据源,研究得出了三个消费群体——租房者、有房无房贷者以及有房负房贷者——在面对消费品价格黏性和通胀波动方面的不同情况。李明浩老师指出,无论是以价格调整频率测量价格黏性还是以价格波动测量通胀波动,有房付房贷者都面临着比其他群体更高的价格黏性和通胀波动。这是因为三个群体的消费构成不同,有房负房贷者更多地消费价格容易调整的商品,因此面临更强的通胀冲击。
参会者认真聆听报告
基于上述特征事实,李明浩老师提出了一种多部门两主体的异质性主体新凯恩斯模型,该模型考虑到了两类不同的消费主体:一类可以进入金融市场,另一类则无法进入。企业使用Calvo定价规则,而政府则实行被动的财政和积极的货币政策。该模型的核心是通胀对不同消费主体的影响不同。通过模型推导,研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首先,在两类消费主体的消费集相同时,最优货币政策只需维持总体价格稳定,这与经典宏观模型相符;其次,在两类消费主体的消费集不同时,最优货币政策不仅要考虑传统货币政策目标,还需考虑通货膨胀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效应,这与经典宏观模型有所不同。经验事实和模型推导表明,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来源于不同群体消费集的差异,而分配效应的存在使得最优货币政策必须考虑更多目标。
最后,李明浩老师对该模型的校准和政策模拟结果进行了快速讨论。模拟结果显示,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对消费的20%左右的刺激作用,这一结果几乎完全由无法进入金融市场的弱势群体所驱动,说明通货膨胀在不同群体间存在着明显的分配效应。李明浩老师最终总结道,边际消费倾向和价格黏性的负向关系是分配效应的核心所在,这不仅影响货币政策的刺激效果,而且影响最优货币政策的考虑。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虽然讲座时间已过,但老师们的讨论热情仍然不减,继续深入讨论着相关问题。
新闻撰稿:赵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