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之绿色金融分论坛举行 多位嘉宾研讨金融如何支持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2-12-22 12:00    来源:



C:\Users\admin\OneDrive - pku.edu.cn\WeChat Files\wxid_n78y5amgy08831\FileStorage\Temp\1670402791989.png

 

20221218日下午,北大国发院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中国新征程与国家发展”之绿色金融分论坛“金融支持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单位,一直以资政启民为己任,以理性思考与公共研讨推动中国进步。国家发展论坛创立于2016年,已连续举办七届。双碳目标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国家发展论坛今年首次设立绿色金融分论坛,由北大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承办,旨在对“金融支持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为国家政策和企业行动建言献策。

本分论坛由北大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副主任何晓贝主持,北大国发院兼职教授、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联席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做开场致辞,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文红做主旨演讲,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经管学院教授钱小军、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以及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超参与了圆桌对话环节。

 


马骏:从绿色金融到转型金融

马骏在致辞中表示,自2016年七部委联合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经过六年左右的努力,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体系包括五大支柱,分别为绿色金融界定标准、信息披露要求、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国际合作。在全球向净零社会转型以及我国的双碳目标背景下,转型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2016年中国牵头成立的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于2021年升格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今年在中美的共同主持之下,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推出了“转型金融框架”,我国应在该框架的指导下,在现有绿色金融体系的基础上深化发展,尽快建立我国的转型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发展。

 

0d6351c297de94bbe422eea1277d1e7
王信:碳价、自然利率与央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

王信局长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自然利率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基准,而碳价等气候政策会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变量进而改变自然利率水平。由于零利率下限约束,自然利率越低,央行通过常规利率政策调控经济将面临越大约束。因此,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央行可能须更多地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等非常规措施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王信局长进而分析了碳价变影响自然利率和央行政策的三种情形,即碳价较低碳价升高以及碳价维持较高水平。

王信局长最后指出,央行制定支持低碳转型的货币政策还应综合考虑其他重要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趋势性增长的影响、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决心和可信度、财政政策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力度和有效性、金融体系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冲击的能力等。考虑到央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应深入研究中长期相关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搭配,其力度可视碳价、财政应对气变政策、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等因素灵活进行调整。

 


李文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北京经验

李文红局长在主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北京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包括生态环境、绿色产业、监管和政策、市场资源、科技和人才以及国际合作;接着从政策机制、用好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工具、获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介绍了北京绿色金融发展的成效。据其介绍,截至202210月,21家全国性银行在京分行发放符合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额148亿元、支持碳减排项目数量216个、带动碳减排量341万吨/年;同时发挥“京绿融”专项再贷款、“京绿通”专项再贴现以及“能源保供”专项再贴现工具作用,为企业融资提供超百亿元政策资金支持。

李文红局长表示,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下一步将继续做好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包括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机制建设、推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创新、服务好绿色投融资需求、注重金融机构转型、鼓励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参与制定和应用绿色金融标准、强化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加强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

 

 


圆桌对话+主持人点评

 

 主旨演讲环节结束后,在马骏的主持下,黄海洲董事总经理、徐林董事长、王乃祥董事长、冯超主任和钱小军教授五位嘉宾围绕“金融支持双碳目标”这一议题展开了圆桌对话。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认为,气候风险具有系统重要性,央行有必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提到,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已经影响了全球的通胀以及通胀预期,未来技术进步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对冲通胀等问题,也可以拉动增长。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绿色低碳约束短期来看对企业、产业来说是成本的增加,但是放在中期来看,通过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可以产生降低成本的作用,而且会使整个产业变得更有竞争力。徐林同时强调,绿色低碳转型,特别是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对于中国来说具有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作为绿色股权投资机构的管理者,徐林董事长随后分享了中美绿色基金的投资标准和重点投资领域,也呼吁保险、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加大同股权投资机构合作,为绿色科技投资营造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介绍了碳市场碳抵消机制在推动减排、碳价格发现、扩大融资上的作用,以及北京绿色交易所在碳量化、碳定价、碳金融上所做的努力。
 

615cda43fe69dbbceada8a953ddd2d8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超分享了钢铁行业的低碳发展规划和企业的实践与行动。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为钢铁行业建立低碳发展激励机制,鼓励钢铁企业积极申请试点示范、积极参与碳交易,也建议金融机构减少对钢铁行业融资“一刀切”限制,探索综合性的金融支持方式。

 


会议总结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经管学院教授钱小军从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具体行动。她认为低碳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ESG信息披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应积极准备与应对,既有利于获得可持续资本的青睐,也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业务。钱老师同时强调,可持续信息披露对企业是成本,企业应加强知识、能力、人才等方面的培养。

圆桌对话结束后,主持人马骏感谢了各位嘉宾为观众们带来精彩的思想碰撞,并总结了五位嘉宾的讨论重点。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讲,碳中和能源转型会对宏观指标产生冲击,短期内有一些通胀的压力,但是如果更多投入技术进步推动绿色低碳科技的发展,就可能在很多绿色领域当中降成本,最终可以抑制住通胀压力。

第二,在政策工具方面,有很多工具可以推动实现减碳,包括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其他的绿色金融工具、碳市场、产业性和行政性的工具等等,这些工具必须是一个组合。绿色科技有特殊的重要性,过去的绿色金融资金通过银行体系、债券市场投入到用成熟技术的绿色项目,未来PEVC等能够容忍风险的金融机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金融机构在管理低碳转型投资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使用ESG披露和相应的工具来影响被投企业,让企业在环境和社会责任领域做得更好。对于中小企业的披露成本,可以探索运用数字技术、AI等科技手段低成本地识别企业绿色化的表现,包括碳排放的数据。

最后,转型金融越来越重要。煤电、水泥、石化、有色金属等高碳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推动转型,这些转型资金的安排需要有一个比较成型的框架,从而避免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风险,同时支持真正高质量的转型经济活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