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院青年师说 | 龙显灵:试过多种可能,坚持才更可能

发布日期:2022-11-25 12:19    来源:

编者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北大国发院每年都会主动去寻找和引进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或有傲人的研究成果,或有独到的研究心得,或有深厚的研究潜质,或有非凡的智库或教学功底。但在此之前,他们也都曾是一名普通的学生。

他们何时发现了自己的潜质?又如何得以激发?他们的星光何时开始闪耀?人生或学术的转折点是什么?这一路走来又有什么样的故事或心得?

今天,带着这些问号,让我们一起走近北大国发院的学术新星。本期的主角是北大国发院经济学助理教授龙显灵。

身形很娇小、名字却够霸气,是龙显灵给人的第一印象。从斯坦福博士毕业后进入Facebook,成为人工智能女科学家,之后又决定回母校北大从事经济学教研——讲述这些经历时,龙显灵一直是平铺直叙,但她越是平淡,越让人感叹:不同寻常!


龙显灵老师在北大毕业时的留影

两所名校,三个专业,五个学位

龙显灵本科就读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管理方向)。入学不久,北大校园里流传广泛的“北大四俗”就传进了龙显灵的耳朵里。“康博思点鸡腿饭、未名湖边谈恋爱、图书馆里上自习、选修国发院经济学双学位”——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四俗”,主要是因为北大学生中做这几件事的人占比很高。

大二时,龙显灵本专业学习游刃有余,就“随俗”选修了国发院经双。那时,龙显灵还没有确定以后要走经济学这条路,后来回想起林毅夫、周其仁、徐晋涛等老师授课的情景,她不无遗憾:“我那时应该更专心一些,可惜太‘晚熟’,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么有价值,宝贵的学习机会,用得不充分。”

如今自己成为老师,她一直给学生们精心备课,也对当年老师们的授课内容更有体会:“为准备优质教案,老师会付出大量精力和心血,课堂讲授的内容往往是老师们将多年的研究精华和心得对学生倾囊相授。”

大三时,龙显灵申请到北大经济学院做研究助理;大四时,她又顺利保研到经济学院。接受她助研和硕士申请的季曦老师,现在是北大经济学院的长聘副教授,深入研究的领域涉及环境与资源、能源与气候等。这位年轻、温和而亲切的女老师,让龙显灵敢于迎接经济学研究难题,又能顺利融合本科双学位的专业背景。


龙显灵老师在斯坦福

硕士期间,龙显灵申请成为斯坦福大学Lawrence H. Goulder教授的研究助理。当时,Goulder已是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环境与能源政策分析中心主任,主要教授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环境经济学课程。给他做助研,让向来认真的龙显灵见识到什么是更认真:“导师在研究上非常挑剔,非常严格,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最初压力还是挺大的”。这迫使龙显灵不断提升,包括英文写作水平。“对于我提交的东西,他都会细致修改,这不仅提醒我不断改进,而且能指导我怎么改进,我受益良多”。

硕士毕业之际,龙显灵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Goulder教授也为这位双优生专门写了推荐信,帮助她成功申请到斯坦福读经济学博士。

读博士期间,做研究要处理数据和模型,需要学习编程,龙显灵干脆又“顺便”选修了斯坦福的计算机博士课程,并成功拿下计算机博士学位。她竟然评价说,“经济学可比计算机难多了”。

至此,龙显灵在11年里顺利完成北大和斯坦福两所名校三个专业的学习,并获理学和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博士、计算机博士五个学位。

积极体验 慎重选择

即便求学之路非常顺利,龙显灵还是会感慨,“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我们那时想法还是太简单,努力学习也不过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少有其他想法,即便有也比较模糊。比如我,本科毕业前都没有想过是否争取保研?报考的话是考本院还是其他学院?后来保研到经院读硕士,我还没有下定未来走学术研究这条路。现在的大学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包括毕业之后是进企业、机关还是高校,就业目标很明确,要相应做哪些准备也很清楚,更有针对性。”

龙显灵自嘲求学路上晚熟,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她在做重要选择之前,已经结合了个人兴趣和发展潜能做着准备。更准确地说,是既全力冲向目标,又留有“备份”,给自己留出了试错的空间。这样一来,她的重要选择即便不能如愿,也有很好的备胎,并且有机会再回归原来的道路。

比如,当年高考报志愿,受理科生、分数线和招生人数等因素限制,龙显灵无缘北大传播学专业,但她对这份职业的向往却没有轻言放弃。大一假期,她专门申请到《南方周末》做实习记者。回想这次媒体实习,她很享受媒体相对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也结识了很多新闻报道“牛人”,还跟着同专业的师姐做了不少环境领域的新闻报道。但也是这次实习把她从幻想拉回现实。真正体验过媒体人繁琐的工作日常,以及采访被拒的日常难题,她发现媒体人不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职业向往。

龙显灵后来总结说,“每一个行业,你在没有进入之前会对它充满期待和想象,你看到和想到的都是光鲜的一面,却忽视了进入之后每天都要面对的‘苟且’。”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龙显灵意识到做重要选择之前有必要认真尝试,“每份工作都有它的好和坏,做过尝试才真正知道怎么权衡利弊。否则,很多事情都没办法知道现实情况,做出的选择也未必真正适合自己”。不适合,想坚持就难。

此后,龙显灵在面临重大抉择之前都会深入思考自己的兴趣,或亲身体验“B选项”,之后再做决定。比如,辅修国发院的经济学课程后,发现对经济学有兴趣,但她没有马上转专业,而是先跟随季曦老师做研究助理,再申请保研到北大经院。在申请去斯坦福读经济学博士前,她也是先申请Goulder教授的助研;在决定最终走学术研究道路之前,她还同时攻读了计算机博士学位,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Facebook工作一年。

一旦抱定,全力以赴

在Facebook的一年里,龙显灵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但相比博士期间做气候政策研究产生的影响力,以及由此获得的成就感,她明显觉得学术回报更有“比较优势”。

龙显灵读博士期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并试点碳交易市场。龙显灵和导师合作的论文China’s unconventional nationwide CO2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the wide-ranging impacts from an implicit output subsidy.(《中国非常规的全国性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体系:广泛的影响来自隐性产出补贴》),对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后来,国内碳交易市场设计专家委员会成员读到这篇论文,认为研究成果和建议非常有价值,就将其提交到政策制定部门。当其建议被采纳后,直接推动了碳交易市场碳配额发放等相关政策的改进。

这次研究的后续影响,虽然不像企业里得到的反馈及时,但能让龙显灵相信所从事的研究既有广阔空间,也有现实价值,尤其是切实影响政策走向。在此之前,尤其是读博士期间,龙显灵曾深陷的最大痛苦,就是反复拷问自身研究的价值。她硕士和博士期间的两位导师,是给予她学术之路最大影响的人,他们风格迥异,但共同点都是始终纯粹追求有价值的研究。她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不做纯粹为了发表文章的研究。

最终,博士研究成果的此番影响,既让龙显灵看到研究的价值所在,也让她投身学术的志向坚定下来。

对于为什么直接回国执教,龙显灵说,“因为我研究的就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无论在国外待多久,最终我还是会回来。既然早晚要回国,不如早回,这样我所做的工作能与国内气候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发展早日匹配,研究也就能早一点发挥价值。”

龙显灵最终选择回到北大,回到她的经济学启蒙之所,感觉无比踏实。“一年前,我和姚洋老师线上沟通说,特别希望能先在公司里工作一年再做决定,这样我就知道在美国工作是什么感受,最后的决定也会更踏实。”

在国发院,龙显灵融入很快,授课、备课和研读专业文献之余,她会和院里的老师们定期打羽毛球;也会像师姐一样给取经的同学分享心得;还会倾听博士生们诉说研究进展并给出建议。

挑选研究助理时,她会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逻辑能力、品质等因素认真对待,并赋予他们有助于能力升级的工作。

授课时,她则希望自己能像周其仁、林毅夫和姚洋老师那样,语言通俗易懂,讲解深入浅出,同学们能融会贯通。

导师Goulder教授一直是龙显灵的榜样,“尽管今年已经75岁,但他还是活跃在研究一线,从不单纯把自己的idea交给学生或者年轻老师,让他们去操作完成。他一直坚持亲力亲为,包括模型中的数据和公式、某些具体问题的逻辑、研究细节,他都会抠出来和我们反复讨论,研究结论更是会翻来覆去地讨论,直到达成一致。”

“一辈子投身学术,而且始终全力以赴,相信没有上不去的学术台阶”。学术路上,前辈们仿佛身体力行地如此鼓励龙显灵。

文:王志勤 | 编辑:王贤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