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首页
- 新闻
走近曾毅:努力呼吁放开二胎和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研究的双院士
发布日期:2018-12-03 09:42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8年11月27日,第28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大会在意大利里雅斯特召开。新一届院士名单揭晓,本次共增选了3名社会与经济科学领域的院士,其中一位就是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瑞意高等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曾毅教授。另外两位分别是中科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教授和来自美国的Badiane Ousmane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
说来也巧,2015年曾毅教授从北大国发院荣休,姚洋院长特意筹资成立了瑞意高等研究所,转聘曾毅教授为首席科学家。而成立仪式上前来祝贺并演讲的嘉宾正是本次增选的另一位院士刘彦随。
当然,这对曾毅教授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获得殊荣。即便以院士来衡量,这也已经是他的第二个院士。早在2010年5月,曾毅教授就曾当选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历史上,曾获得这一荣誉的科学家包括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他也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荷兰院士。
放开二胎的持续努力
在人口科学领域,曾毅教授早已经是鼎鼎大名,但公众对他就要陌生很多。公众与媒体对他目光最聚焦的一次是2015年中国政府正式决定放开二胎。
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在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从公报发布的那一刻起,这60个字很快从近6000字的公报中脱颖而出,成为解读最火热的部分。“全面放开二胎”也成为深化改革的代表性政策之一。随着这一政策落地,“放开二胎”从各大媒体到街头巷尾一直热度不减。
其实在2015年10月29日之前,“放开二胎”也很火热,只是这种热度一直局限在学术论争的舞台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著名人口经济学家曾毅就是一位最有代表性的旗手,他从1990年在《人口与经济》发表论文和199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专著起,就一直孜孜不倦地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建议在提倡适当晚育基础上全面放开二胎。2005年12月,从北大人口所调入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已两年多的曾毅牵头,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成功举办“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之后曾毅牵头,由CCER扩建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于2008年12月成功举办了“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2012年6月,又一次成功举办“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论坛” 。曾毅牵头的这三次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有三个共同特点。其一,集中讨论了21世纪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其二,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共聚一堂,进行交叉学科的学术探讨;其三,学者们和政府官员们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深入切磋交流。
与2005年和2008年论坛相比,2012论坛又有几个鲜明的特色。(1) 2012年论坛聚焦于若干尚有较大争议的、与生育政策调整直接相关的问题。与2005年论坛后出版的专著只有一篇论文,2008年论坛后出版的专著只有五篇论文和一篇评论直接探讨生育政策调整问题相比,2012年论坛奉献给读者的专著所有17篇论文和4篇评论,都从不同学科和不同视角,直接讨论为何必须尽快调整生育政策;(2)2012年论坛产生的专著一改以往类似学术专著难以为社会公众和政府官员等非专业人士看懂的状况,从一开始征稿选稿就特别强调通俗易懂,曾毅和其他主编以及出版社编辑们也都化大力气,力争使本书成为一本面向社会公众、政府官员和学界不同专业领域同仁们的深入浅出的读物。(3) 开放程度更高。与前两次论坛基本上是学者和官员们关起门来探讨,只允许极少数媒体非常有限、经过审批的报道相比,2012年论坛完全向社会公众开放,允许新闻媒体负责任自由报道,会前会后再也没有接到任何要求“有限报道”的指示。这正是我国政府在人口“敏感”问题上尊重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和透明开放重大进步的标志。
自2013年以来,曾毅又用一系列的论文、研讨会发言和内部政策咨询报告再度为“全面放开二胎”发出了强音。例如,他撰写的用大量普查、调查和人口家庭结构科学预测数据从七个方面比较分析和深刻论述普遍允许二孩利国益民,远远优于只开放单双独生二孩(包括鲜明的对比图表)的政策咨询报告,在2013年2月和2015年4月两次被列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改革内参•高层报告》的“主报告”。《光明日报》智库频道的文章《“全面二孩”实施背后: 哪些智库专家在呼吁?》一文中,曾毅教授作为智库专家,被排在第一位。当然,这并不是说谁为这个政策记几等功,其实在“全面二孩”的政策论证过程中,林毅夫、胡鞍钢、蔡昉、姚洋、卢锋、顾宝昌、郭志刚、左学金、王丰、蔡泳、彭希哲、李建新、陆杰华、乔晓春、穆光宗等许多专家都在不同场合、从不同侧面做出过积极的推进。
曾毅的“普遍二孩政策利国益民”研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良好影响。例如,曾毅为第一作者的关于“中国普遍二孩政策的效应”论文2016年被世界健康科学顶级期刊《Lancet(柳叶刀)》以封面文章发表,主要观点被列为封面内容。
与同仁们合作,努力澄清国际上对中国人口经济发展问题的误解
事实上,如果你有机会走近曾毅,就会发现“全面放开二胎”只是曾毅教授研究成果中的“产品”之一,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才是曾毅教授作为人口经济学家的研究核心。其中一个例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面对世界著名权威教授布朗掀起的关于“由于中国人口大增而耕地很有限,谁也养活不了中国”的国际浪潮,当时担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的曾毅与当时刚回国不久创建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教授商议,联合刚回国不久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以及当时在中科院工作的胡鞍钢教授等人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关于中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粮食供需研讨会,基于科学研究成果,讨论布朗教授的观点是否科学。曾毅在会上报告了他基于可信的观测数据和严谨科学研究方法,所做的关于中国1990-2050年人口预测,指出布朗教授关于中国人口在21世纪30年代将达到16亿的“预测”是绝无可能的;林毅夫、胡鞍钢、卢锋等从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从中国粮食供需以及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对粮食供需的影响等角度,以详实的科学研究数据和心平气和的学术研讨方式,批驳了布朗教授“谁也养活不了中国”的耸人听闻论断,同时也指出,对于布朗教授的批评,我们应以平常心待之,采取“无则加勉”的态度,我国应更加重视耕地和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推广,提前防止粮食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会后,很多国内外主流媒体做了报道,收到良好的国际国内社会效益。
呕心沥血,努力推进中国人口健康老龄化研究
在人口学与健康老龄化的研究中,曾毅教授有很多荣誉。
2010年5月,曾毅教授还曾收获一项殊荣:当选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历史上,曾获得这一荣誉的科学家包括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他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荷兰院士。
曾毅说,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永远比个人的荣誉更有价值。
在2015年11月,曾毅老师又增添了一项新的荣誉兼使命:成为北京大学瑞意高等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瑞意高等研究所由北大校友、企业家齐宏博士为北大教育基金会捐资成立,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健康老龄化与资源环境等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和外交领域的重大问题,与北大国发院的多个研究中心并列,成为北大国发院智库平台上的新枝。
曾毅教授不仅是一位国宝级的学者,他还自1997年起,呕心沥血奋斗20多年,带领他的团队为国家创建了一个国宝级的数据库。这一切得益于他在研究上的前瞻力。
曾毅做研究既勤奋又有天分。他早在1986年就以“最优秀”(Summa Cum Laude)的成绩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人口学博士学位。1986-198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期间获得美国人口学会的Dorothy Thomas学术奖。1989年,刚到北大两年,他就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7年,曾毅时任北大人口研究所所长,就在很多人还在为中国的人口红利陶醉时,他已经预判到中国将面临一场不同寻常的老龄化严峻挑战。
根据曾毅的预测,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和老龄人口的数量将超过西方两倍以上,除了未富先老,还有大多数夫妇只被允许生一孩的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衡。这个问题,全球未曾有过,必须及早着手应对挑战。否则,中国数亿老人能不能真正过上健康、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将是个巨大的问号。这不仅事关每个中国人未来的生活品质,还影响到社会安定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他从1997初开始,经过精心策划筹备,争取到国际国内联合资助,于1998年正式启动了一个名为“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简称‘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大型项目。
由于曾毅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这一研究非凡的科学价值,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委主任和科学部主任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联合国人口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大学211工程、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RGC)、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多个重量级机构的资助和支持。
人口健康老龄化研究的天分和勤奋,再加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们的精诚合作,使曾毅从一开始就把这个项目做得非常超前,而且非常系统。
项目组分别于1998、2000、2002、2005、2008-2009、2011-2012、2014和2017-2018年在23个省、市、自治区成功进行了八次队列人群跟踪(含递补)调查,累计入户访问11.3万人次,其中最需照料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样本67.4%,其余为较低龄老人和中年对照组;包括:2.01万人次百岁老人,2.68万人次90-99岁老人,2.93万人次80-89岁老人,2.01万人次65-79岁老人,1.12万人次35-64岁中年人。入户问卷访谈收集了大量数据,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对本人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的自我评价,性格心理特征,认知功能,生活方式,是否经常锻炼与参加休闲和社会活动,饮食习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生病时的照料者、能否得到及时治疗与医疗费支付者等。同时,1998-2018年期间访问了2.89万位65+岁已死亡被访老人的家属,搜集了老人死亡日期和死因、临终前的健康状况、住院或在家卧床不起天数、医疗与照料成本等信息。自2009年以来,中国老年健康调查的现场调查组织实施工作由北京大学委托中国疾控中心密切合作开展。
这一老年人,尤其是80+岁高龄老人数据库之庞大和内容之丰富,目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确实十分珍贵, 在老年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填补了中国多项空白,极大地缩小了与西方前沿研究的差距。“中国老年健康调查”数据免费向学界开放。截至2018年11月15日,5856位学者(不包括其学生和项目成员)正式注册免费使用“中国老年健康调查”数据;这些学者们使用该调查数据已发表成果有:专著11本;国际匿名评审SCI和SSCI学术刊物论文278篇;国内期刊论文409篇; 通过答辩博士论文34篇,硕士论文85篇;递交政策咨询报告52篇。
利用这个重大项目的数据与研究成果,曾毅联合胡鞍钢曾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中国高龄老人的政策咨询报告,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批示。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专门为此报告发文(全国老龄办发【2003】48号),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龄老人健康和照料需求的高度关注。
基于本项目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关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与生活照料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研究,等等数十篇政策咨询报告,已分别呈送国务院、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民政部、国家计生委、卫生部、国家卫计委和中国老龄协会等政府部门。
美国《科学》杂志2001年发表的一篇国际健康长寿综述报道中,将“中国老年健康调查”研究项目列为世界上此类研究规模最大的一项。曾毅牵头的关于中国高龄老人存活与健康的论文2017年在世界健康科学顶级期刊《Lancet (柳叶刀)》(2017年影响因子53.3)发表,《柳叶刀》杂志集团将这一论文作为重要科学发现专门举行了面对全球的网上新闻发布,宣布“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龄老人研究,其发现对中国和其他所有面临人口老化挑战的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7-03/23/content_297194.htm)。曾毅负责的“中国高龄老人存活与健康调查分析”被《医学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选为“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45个候选科研杰出成果之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2/398160.shtm)。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中国老年健康调查研究项目集体成果专著《中国健康老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曾毅、陆杰华、雷晓燕,施小明 等著)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7年全国共申报426项,39项成果入选),于2018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社会自然交叉科研究平台
曾毅领导的“中国老年健康调查”项目组于1998-2018年收集了合计4.08万位被访者的血样或唾液遗传样本, 及其长期跟踪调查数据,包括8431位百岁老人、8773位90-99岁长寿老人、8860位80-89岁老人、 10139位 65-79岁老人和 4609位 40-64岁中年对照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长寿老人和年轻老人及中年对照组DNA遗传样本,具有极大的潜在研究价值。
例如,曾毅牵头的北京大学交叉学科团队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对“中国老年健康调查”的2,178名百岁老人和2,299名中年对照组关于长寿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我们的百岁老人样本量是欧美百岁老人GWAS研究最大样本量的2.7倍。我们发现了11个与长寿密切相关、并在中国南北方人群中得到相互验证的基因位点,其中2个新发现的基因位点与长寿相关达到 P <5 x10-8全基因组显著性水平(国际上欧洲美国分别发现1个与长寿相关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性水平的基因位点)。这一创新成果于2016年2月在《自然》杂志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
北大团队与浙江大学及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次分性别关于健康长寿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创新发现11个只与男性长寿显著相关的独立基因位点和11个只与女性长寿显著相关的独立基因位点,成果已于2018年5月在世界健康科学顶级期刊《美国医学协会学刊(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正式发表。
曾毅负责的北大交叉学科团队首次发现并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经常喝茶在携带FOXO基因类型的高龄老人中对认知功能的健康改善作用比不携带这些FOXO基因类型高龄老人显著要大;携带FOXO1A-209基因类型和喝茶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降低高龄老人的死亡风险;经常喝茶还使被多国数据证实的携带FOXO1A-209等位基因对死亡率产生的显著负面影响有效逆转为可观的正面影响,这一显著关联在两个独立的汉族老人队列中得到相互验证。
基于“中国健康长寿人群队列研究”的遗传与跟踪调查数据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曾毅团队发现并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了ADRB2-2018和ADRB2-2019基因类型与高龄老人负面情绪(焦虑孤独症状)显著负相关,而它们与经常锻炼和参加社会休闲活动的交互作用对高龄老人自评健康有显著改善作用;经常锻炼、参加社会休闲活动在携带ADRB2基因的人群中对老年健康的影响,比在不携带ADRB2基因类型人群中的影响要大得多;这一科研成果提示人们,对于携带ADRB2-2018和ADRB2-2019基因类型的老人必须特别重视经常锻炼和参加社会休闲活动。
应用“中国老年健康调查”数据和小部分遗传样本,曾毅团队迄今已在国际一流SCI期刊发表16篇关于遗传、社会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健康长寿影响的学术论文,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因为曾毅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学者申请科研机构经费的局限性,大部分已经收集的健康长寿研究遗传样本尚未得到测试开发;有专家表示,中国这个世界上健康长寿高龄老人样本最大、并有足够年轻老人对照组、潜力巨大、已持续20年的长期跟踪调查交叉学科研究项目,如果能够获得有前瞻远见企业家的支持和投资,对已经和将收集的所有健康长寿老人和对照组遗传样本进行测试分析,除了将继续通过社会自然交叉学科研究,在一流期刊发表一系列创新论文外,今后完全有可能在我国老年健康制药保健品产业开发和对症下药的促进老年健康有效干预,直接服务于改善老年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曾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已经从个人家庭上升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必须在人口学的基础上,联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合作研究。这样既服务国家发展,同时也通过国际合作,为中国和全人类的健康老龄化服务。
曾毅肩负着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使命。九十年代末,经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议正式批准,曾毅在担任北京大学在编教授同时,应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从事中国和中美对比健康老龄研究和讲授中国经济社会课程)及德国马普研究院人口研究所“杰出研究学者”;德国马普研究院为此设有专项经费,用于资助曾毅每年暑期携带两名北京大学学生或研究助手赴德国访问研究的中德往返机票和在德国的住房、生活等费用。虽然每年跨洋多次往返奔波很辛苦,但曾毅觉得为积极推进中国健康老龄化研究走向世界而努力,值得。
2015年11月,北京大学瑞意高等研究所的成立和发展,给曾毅教授的研究再插上一个翅膀,同时也为国发院和其他相关院系更多面临退休的国宝级教授搭起一个新舞台,在理论和政策研究、学术和人才培养交流等诸多方面做出更多贡献。曾毅应邀为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文集《精神的魅力》(2018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撰写的《我的北大情结》一文中说:“衷心感谢北大国发院在我2015年9月达到北大教授63周岁退休年龄时返聘我为国发院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第一个聘期5年,可续聘一期)。我将在北大这一神圣的科学殿堂里继续向前辈同事同学们学习,继续践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的北大优良传统,争取为国家、人民和北大至少再工作10年。同时,更希望北大的中青年学子们充分利用北大科学殿堂的卓越研学条件,以宽阔似海的胸怀,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攀登世界一流高峰,而我非常愿意尽力发挥一点铺路石的作用”。
后记:中国健康老龄化学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协同攻关
曾毅负责的北京大学交叉学科团队的“中国老年健康调查”20年来收集的大量数据和遗传样本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虽然目前只开发了其中一小部分,但迄今已在国际一流SCI期刊发表16篇关于遗传、社会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影响的学术论文,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引起广泛关注。
这个宝贵而庞大的数据和遗传样本库,不仅可以挖掘出能在一流期刊发表的创新论文,还完全有可能在我国老年健康制药保健品产业开发和对症下药的促进老年健康有效干预,直接服务于改善老年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目前受研究力量与经费所限,曾毅团队持续20年老年健康长期跟踪调查已经收集的世界上健康长寿高龄老人样本最大、并有足够年轻老人对照组的健康长寿研究遗传样本的大部分尚未得到测试开发,其研究开发潜力巨大,欢迎大健康领域的生物医药公司和专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