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孙昂| 消费券的中国实践:发放现状、效果和展望

发布日期:2020-05-18 12:12    来源:

2019年末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疫情从供需两端严重冲击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全球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大趋势因疫情越发加剧,造成我国外需萎缩。而且,疫情是否会在发展中国家暴发、以及在我国和发达国家是否会有第二波第三波的冲击,都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国际货币经济组织4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今年美国经济下滑5.9%,欧元区下滑7.5%,全球经济下滑3.0%。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就业和增长必须主要依赖国内的市场和需求。

应对经济危机我国过去靠投资拉动创造了许多有效的经验,面对这一轮全球经济衰退,投资拉动仍然是必要之举。然而这次新冠疫情暴发突然、冲击幅度大,投资拉动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

2020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GDP同比下降6.8%,因为最终消费支出下滑导致GDP下降幅度为4.3%,中小微企业受创最为严重。企业是就业之本,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保企业、保家庭宜急不宜缓。这一背景下,重启消费成为稳定经济形势、保障就业的重中之重。

从2020年3月起,不少地方政府在抗疫的同时,陆续开始发放消费券,目标是通过消费券促进消费,保障企业、就业和家庭,推动经济复苏。

本报告旨在以消费券的发放为切入点,研究疫情总体得到控制后,中国地方政府在助力经济复苏中的作用。通过收集和整理消费券发放数据、疫情数据、经济基本面数据、地方政府领导人数据和相关微信支付数据,本研究分析了各地消费券发放决策和发放金额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评估消费券的发放效果。

消费券发放过程和结果体现出疫情危机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是脚踏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实际、心系民生、用有限资金启动消费,既保家庭也保企业的有为政府。本报告发现,在发放消费券过程中,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启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大量小额消费的目标清晰;发放过程兼顾效率和公平。

本报告发现,影响消费券发放决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基本面。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占比高、自身财政实力强地区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发放消费券,他们计划发放的消费券金额也较高。地方政府领导人的个人特征并不影响消费券的发放。这和党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定位一致。

本报告发现,总体上地方政府使用消费券效果好,这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发放消费券行业比未发放消费券行业恢复快。在3-4月间,发放消费券行业支付笔数反弹幅度是未发放行业的3.11倍,发放消费券行业支付金额反弹幅度是未受发放行业的5.15倍。

第二,发券地区消费券支持行业比未发券地区同行业业务恢复快。消费券总支付笔数比未发券地区高出4个百分点,根据消费券支持行业在全行业支付笔数的比重,可以推算出在发放消费券后一个月内,消费券地区受支持行业的支付笔数比未发放地区同行业高约25%。

第三,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地区,发放消费券显著增加了交易的活跃程度。

第四,摇号比抢券更能促进消费。

第五,将消费券定向在低收入人群可以增加他们的消费。

基于上述发现,本报告有三点建议。

第一,为了“保企业”,考虑尽快加大消费券在全国范围内的发放。对于自身财政实力不足以支撑适量消费券的地方政府,可以允许政府负债率上升,或是由中央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来支持。

第二,为了“保家庭”,应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消费券发放。研究团队根据公开报道梳理出的定向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券总额尚不足一亿,但这些资金已经可以起到保家庭、促消费的效果。今年是全面实现小康收官之年,可考虑拨出专项资金,提高对低收入人群的扶持力度,防止因疫情致贫、返贫。

第三,多策并举,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需要扶持的行业与人群,确保消费券发放透明、公正、高效。

一是精准定位要保护的家庭。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现有大数据精准扶贫云系统,解决低收入人群不易准确识别、难以触达等问题。

二是精准定位要保护的企业。可以和相关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数据技术实时掌握各地消费券定向行业和企业的经营状况,避免出现不需要扶持的企业套利、而需要帮扶的企业得不到资源等问题。

三是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政府发放效率。可以通过分批次在多平台发放,根据核销率动态决定下一批次各平台投放金额等措施,提升消费券发放和使用效率。

四是增强数字设备和网络。由于现有消费券以电子券为主,需要摸清低收入人群的数字设备、移动网络的使用状况,通过提供数字设备和移动网络、降低低收入获得和使用消费券的技术和设备门槛。

五是数字技术外的补充。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的地区,以及对于网络使用能力难以在短期提高的低收入群体,可以用提高低保水平、增加现金的转移支付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消费。

报告全文下载

本文来源:财新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