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
sidenav background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主题活动“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钟宁桦——长征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发布日期:2006-11-14 06:1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长征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重温毛泽东诗词

钟宁桦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长征中的浪漫主义情怀——重温毛泽东诗词”。

 

       许多人生活在相似的世界中,然而,不同的人对于相似的世界的反映有着天壤之别。

1925年之后的十年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或许最为黑暗的十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蒋介石政府大肆围剿共产党人,而中共内部对于未来的道路意见不一,前途渺茫;1925年之后的十年对于毛泽东而言,或许也是他在整个政治生涯中最为黑暗的十年,三次被开除中央委员会、八次受到严重警告的处分。面对黑暗的笼罩,毛泽东而常人一样,他恐惧、绝望、失眠、日渐消瘦,但他又和凡人不同,他写诗、他作词,他寄情于战火纷飞的山水之间。

翻阅毛泽东的诗词集会发现,1925年后的十年是他创作最多的时期,相比之下,35年之后抗战的十年中,词作要少了很多,在后一个十年中,毛泽东牢牢控制了在中共内部的领导地位,并且显得自信而洒脱,无论是在《论持久战》的阐述里,还是在延安的讲习中。

       或许,正是外部极度的黑暗激发起他内心的光亮与热情与之对抗,这些诗词不仅是写给广大沮丧、怀疑、放弃的将领和群众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的。

 

       让我们从1925年开始,选取若干首词,做个回顾: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是1925年,是五卅引发的各地工人罢工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也是初涨的革命热情受到残酷镇压之际。毛泽东想到他初学游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菩萨蛮 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是1933年,毛泽东身患疟疾,而更重要的是,布尔什维克的“阵地战”的不仅打退了蒋介石第一次围剿,也把毛泽东的军事威望打入了地狱。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三人团”领导。在一次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 说时,竟凄然泪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当时,毛泽东“是少数派”,他能够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等待”。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1935年2月,遵义会议刚刚召开。毛泽东的等待有了结果,红军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毛泽东借此向博古和布劳恩不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共产”发难,并在遵义会议之后确定自己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长征继续,虽然红军损失惨重,湘江被鲜血染红。但此时的毛泽东意气风发,此后他一直处在中共领导层的中心,并永远不再有遭众人排挤的时候了。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1936年,长征已经胜利,毛泽东到达了抗日的前线,陕北。真可谓劫后余生啊,过去十年的黑暗留给了毛泽东坚实的自信,此时诗词没有了之前战争的惨烈,没有了万难之下的坚忍,而只留下了豪放不羁。或许对于最终的胜利,毛泽东已经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了。

 

这些就是毛泽东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其最为黑暗的人生旅途中以诗人的浪漫主义对抗着内心的恐惧与外在的不信任。“浪漫”这个词现在被提及太多,以致与失去了它的神秘、美好、沁人心脾的幻想与超脱,或是带给内心的乐观、坚定与信念。

或许浪漫正是内在信念的外部显现,我日渐相信与其说每个人活在相似的世界上,不如说每个人活在各自的信念之中。我们研究经济,研究物质的激励,物质的激励是基本的,但我认为终究是浅层的。究竟是什么激励着几万红军战士跟随着毛泽东翻雪山、过草地,若说物质的激励,他们早已投靠了国民政府军?如果这个问题有答案的话,那应该是信念。

所以,或许我们是需要信念的。并且我们是能够感受到这日渐缺失的信念,无论是在过于闲散,或是在过于辛劳的时候。我们会问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对于物质的追求能够成为答案,能够让人重新振作或坚持,从而充实的话,倒也是一种幸福。然而,或许内心总是有一块空白无法用物质来填补。

长征是70多年前的历史,我认为历史本身是没有价值的,除非它能够打动现实的心灵,引起现实的思考。我读长征这段历史,读毛泽东十年的历程,折服于他的诗词。在其中,思考最多的就是信念的问题,我们有着怎样的信念?或者,我应该选择怎样的信念?我把问题拿出来和大家做一交流并求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