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2011年春季学期双学位课程介绍

发布日期:2011-02-24 06:1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教师:姚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电话:6275-3103                   
Email:yyao@ccer.pku.edu.cn


本课程是为经济中心双学位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讲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课程注重和中国现实的结合。本课程的先修课为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

1.导论 
3.1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
3.2        二十世纪的世界经济增长
3.3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透视
3.4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3.5        课程安排

2.  人口和经济增长
2.1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2.2        贝克尔的新古典生育理论
2.3        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
2.4        数量-质量权衡和经济增长

3.  农业与经济发展
3.1        传统农业
3.2        中国的小农体系和高水平陷阱
3.3        土地改革
3.4        现代农业和经济发展
3.5        农业份额在经济中的下降
3.6        对农业的汲取


4.  结构变化和城市化
4.1        基本事实和解释
4.2        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3        城市化过程
4.4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4.5        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


5.  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
5.1        剩余劳动力:概念和扩展
5.2        工业的劳动力无限供给
5.3        模型的拓展
5.4        中国的二元结构及其意义

6.  经典增长理论
6.1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
6.2        李嘉图模型
6.3        哈罗德-多马模型
6.4        索罗模型
6.5        索罗模型的应用
6.6        索罗模型的变形

7.  报酬递增和经济发展
7.1        报酬递增的种类
7.2        罗莫模型
7.3        “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模型
7.4        纵向外部性:赫胥曼模型
7.5        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

8.  技术进步
8.1        技术进步的分类
8.2        技术进步的测度
8.3        技术选择:诱导性技术变迁
8.4        后发优势

9.  贸易和不平衡发展
9.1        经典贸易理论
9.2        多重均衡和幼稚产业的保护
9.3        中心外围假说
9.4        比较优势与技术赶超

10.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0.1        双缺口模型
10.2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0.3        出口和技术进步
10.4        九十年代以来东亚的制造业重组

11.   利用外资
11.1        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11.2        影响外资技术转移的决定因素
11.3        外资与国内企业的关系

12.  国际环境与经济增长
12.1        全球失衡
12.2        经济长波与全球失衡
12.3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12.4        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13.  金融和经济发展
13.1        金融的作用
13.2        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
13.3        发展阶段和金融体系的选择
13.4        法治和金融发展

14.  自然资源和环境
14.1        自然资源的诅咒
14.2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14.3        气候变化
14.4        乐观主义者的反驳
14.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4.6        可持续发展

15.  贫困和饥荒
15.1        贫困的度量
15.2        贫困在家庭中的分担
15.3        森关于饥荒的权利学说
15.4        大饥荒及其成因

16.  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
16.1        库茨涅茨曲线
16.2        收入不平等的成因
16.3        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
16.4        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
16.5        初始财富、职业选择与经济增长

17.  制度和制度变迁
17.1        什么是制度
17.2        诺斯的制度主义学说
17.3        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
17.4        内生制度变迁
17.5        制度主义的局限

18.  新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18.1        什么是新政治经济学?
18.2        社会条件的作用
18.3        利益集团的作用
18.4        非民主政体经济发展的差异

19.  发展的规范问题
19.1        发展的目的
19.2        社会公正理论
19.3        总结


评分标准:
    作业:20%
    考试:50%
    学期论文:30%

主要教材:
    叶静怡:《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资料: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霍利斯•钱纳里, 莫伊思•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华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
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a)。
姚洋:《穿行于现实与书斋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b)。
姚洋(主编):《审视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