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项目展开 / 收起
教学项目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011年秋季学期双学位课程介绍
发布日期:2011-08-29 06:11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课程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英文名称:Economic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课程类型:双学位选修
学分:4
先修课:无
一、课程宗旨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1949年至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重大决策、关键事件,评述六十多年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重大争论和重要人物的经济思 想,介绍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研究的进展,穿插介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国际背景。使同学们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概貌有较全面的了解。
一方面,任何理论都来自实践,无论是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中国的现象,还是从中国的实践出发,推动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都要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景有充分的了解。再精致的模型,也无法代替历史本身。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还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国企改革、土地流转、收入分配、城乡差距、保障民生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在哪里?如何使这个源 泉永不枯竭?要正确分析这些问题,找出未来出路,也要从历史上寻找智慧,在前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找出新的道路。
同目前类似的课程和教材相比,我们有如下几点特色:
(1)史论结合。除了介绍史实之外,更加注重介绍不同时期经济理论、经济思想的进展,以及有代表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介绍国内外用规范经济学方法对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2)还原情境。当代人讲当代史的优势在于,原始史料十分丰富,许多当事人都健在,本课鼓励同学们通过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拜访当事人进行口述历史等方法,原汁原味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逻辑。
(3)综合视角。除了工业、农业、贸易、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外,还对社会政策、教育、卫生、文化、人力资本等公共领域加强介绍,同时注重探究介绍政治、社会和文化和国际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初定)
第一讲 概论
为何当代人修当代史
众说纷纭的中国模式
经济史方法论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第二讲 大历史视野中的六十年
经济发展的整体评价
增长动力的来源
全球视角的中国史
挑战和未来
第三讲 新中国发展战略的形成背景(1949-1956)
一九四九之前
新中国面临的建国目标和约束
建国初期的政治变革及其与经济的关系
建国初期几场著名争论
第四讲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949-1956)
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逻辑和过程
从粮食征购到统购统销
工业生产的制度与组织
对发展战略的评价
第五讲 农业制度的变迁(1957-1978)
五十年代末的战略转变和大跃进
人民公社的三个回合
农业六十条
社队企业的兴起
第六讲 传统体制内的制度变迁(1957-1978)
体制下放和行政性分权
传统体制下的企业改革
备战备荒和三线建设
科技体制和技术进步
第七讲 建设时期的社会事业(1957-1978)
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
医疗、教育和人口政策
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
第八讲 对计划经济的反思
建设时期的经济思想
计划经济的遗产和反思
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
第九讲 改革开放时期综述(1978-现在)
改革开放的起点和动力
市场化目标的艰难确立
三次重要争论
重要事件和代表性经济思想
第十讲 农村改革
包产到户体制的形成
资本下乡和劳动力流动
农业税费改革
农村的社会事业
土地流转和农村未来
第十一讲 国有企业改革
企业理论和传统国有企业
市场、股份、比较优势
从放权让利到现代企业制度
新型工业化道路
国有企业的未来
第十二讲 对外开放
建设时期的对外经济关系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对外开放、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经济
第十三讲 财税体制和国家能力建设
1978年以前的财税体制
分税制的建立
国家能力建设
财税改革的未来
第十四讲 改革以来的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
医疗、教育和住房改革
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
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
第十五讲 行政体制和经济发展
中国式分权
政府决策模式和试错纠错机制
官员任用制度、部门政治和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
第十六讲 凤凰涅槃
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评估
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面向未来的中国经济学
寻找改革共识
三、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199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周其仁《中国作对了什么》,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3、CCER《中国经济研究》丛书系列;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四、作业和考试
口述历史访谈报告(2篇,每篇15分)。
每篇访谈要求走访一位(或几位有共同经历的)人士,他们经历过本课中提到的任何一件重大事件。通过访谈,请他讲述本人经历以及自己对该事件的总结和评价。
读书笔记(1篇,10分)
选择一件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原始史料(包括政策文件、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等,如《人民公社章程》、《青浦农村调查》等)进行阅读,概括出主要内容,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评述。
期中考试一次(20分),期末考试一次(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