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2006年春季学期课程介绍

发布日期:2005-11-02 08:4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区域经济学--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2006年春;学分数:4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授课教师:柏兰芝

上课时间:周一7,8节(2:40-4:30),周三 9,10节(4:50-6:40)

上课地点:TBA

Email: lanchih@pku.edu.cn

 

课程简述:

 

本课程讨论都市及区域发展的过程和动力。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之间竞争的 加剧,都市及区域发展的政策和研究也发生根本的范式转变:由传统关心如何引进产业、减少区域差距等问题,转向如何发展区域优势、活化区域经济。课程中将引 介相关的区域发展理论,涵盖传统的新古典经济模型(如Hoover等的区位理论, North的需求导向模型等),政治经济学取向(如空间分工理论, 新国际分工理论),以及,结合新制度经济学解释产业集聚的新产业空间(new industrial spaces)理论等。同时,介绍近十年相关的重要的辩论,像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地方化(localization),大量生产与弹 性专业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以及工业地域(industrial district)的再崛起等争议性的问题。通过阅读,笔记和课堂讲授,本课程要求选修者了解区域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期望同学开始具备基本的思考工具探 讨一些重要的区域发展问题:为何某些产业会出现在特定区域(如硅谷之于高科技产业)?为什么经济活动会倾向于集中或分散?而当前全球化或区域化的趋势如何 影响这些过程?同时,课程要求同学分组进行案例研究,让同学尝试用课堂上的概念分析国内区域发展的经验。

 

课程内容:

1.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经济?

2.    区域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范式转移

3.    新古典经济学的区位理论

需求拉动的区域增长模型 (demand-based economy)

非均衡的经济模型 (disequilibrium model of regional growth )

产业结构,技术和区域发展

区域,生产组织和弹性专业化

区域发展的制度与文化

全球化与跨界生产网络

区域和国家的竞争力

11.   资源型区域的经济

12.  工业区域的(再)发展: 从烟囱到高科技

13.  服务业和区域发展

14.  劳动市场和区域发展

15.中国的区域发展:同学presentation

16.  总结:区域发展的新课题

17. 教学影片:1.鲁尔工业区 2.宜兰

18. 期末考试

 

成绩结构

1. 阅读笔记(20%): 在指定读物中任选两篇各撰写约一千字的读书笔记。

2.      案例研究报告(40%): 四到五名同学一组,选择一个区域,界定和描述其问题,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对策。

学期初缴交研究题目和大纲(1页);

5月下旬交书面报告(3000-5000字)。优秀的报告将在讨论中国区域发展时由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报告(每组15分钟),用作案例讨论。

3.      期末考(40%):当堂闭卷。

 

主要书目(鼓励同学购买下列参考书(非指定教科书), 三角地书店有售。 另有部分教材需复印或由网上下载)

l        Manuel Castells (2000)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 I, II, III, Oxford: Blackwell. (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l        AnnaLee Saxenian (1994) Regional Advantag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硅谷优势,曹蓬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l        Paul Krugman,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 中译本,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l        Robert Putnam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中译本,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

l        王缉慈 等著 (2001)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