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进入国发院校友
官方公众号
正文
每天生产2000多双皮鞋,近3000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各司其职,熟练地修整皮革、粘鞋底、上鞋带……在机器的嗡嗡声中,工人们认真地埋头工作。花园式的工厂,现代化的流水线,秩序井然的工作安排,如果不是工作台上的黑皮肤,你一定会认为这只是“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但这个场景却真实而又清晰地出现在让人想起“贫穷”的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
改革开放40年,一批批企业走出国门,探寻更广阔的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步和超越。作为中国最大女鞋生产集团之一,华坚集团是如何一步步成功走出去,并在非洲牢牢扎根的?华坚走出去的历程,对众多意欲走出去的企业有着怎样的启迪与借鉴?带着这些问题,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作为最早一批走向非洲的企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华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华荣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走,到非洲去”
为了改变命运,张华荣当过兵,做过木匠、补锅匠、油漆匠,还做过各种小生意。1984年,张华荣回到家乡江西南昌,和亲人一起凑了4000元钱开厂,买了3台缝纫机,请了8个人。创业初始,一切都得亲自上阵,虽然辛苦,却干劲十足。“那时有一股动力支持着我,就是多赚些钱养家糊口。”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张华荣笑着说。
从江西家庭作坊起家,之后南下广东发展壮大,靠对市场的敏感和嗅觉,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从2011年开始拓展非洲市场,短短几年间,成功地在非洲这片蓝海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一直勇往直前,为众多跃跃欲试走出去的企业树立了一个成功样本。
回忆起与埃塞俄比亚的渊源,张华荣告诉记者,当时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利用来华出席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机会,在广东寻找能到埃塞俄比亚投资的企业家。一个月后,由张华荣担任领队的制造业企业家考察团飞往埃塞俄比亚进行回访和实地考察。
一来到这地方,所有人都被吓到了,这也太落后了吧?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10个国家之一,拥有9900多万人口,但GDP只有我国贵州省的三分之一不到。与南边的邻居肯尼亚相比,它落后了整整10年。这里贫穷落后,饥荒、战乱时有发生,47%的男性和31%的女性都是文盲。
贫穷的背后,张华荣算了一笔账:埃塞俄比亚有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多是年轻人,工人工资是300至500元,只相当于国内工人工资的十分之一,而人力成本占制鞋业总成本的30%左右。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低收入国家,可以享受欧美市场对其出口产品实施免关税政策。目前,埃塞俄比亚华坚公司生产的女鞋全部出口美国。“如果从中国进口我们生产的鞋,要交37%的关税,从埃塞俄比亚进口则免关税。”张华荣说。埃塞俄比亚盛产优质皮革,原材料供应充足。另外,埃塞俄比亚政府重视招商,经济发展相对强劲,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这些也都是不可忽视的投资优势所在。
就在考察团中的企业家们全部拒绝了埃塞俄比亚抛来的橄榄枝时,张华荣的华坚集团站了出来,表示愿意为中埃两国经济交流作出贡献,计划10年内在埃塞俄比亚投资20亿美元兴建战略基地,这些投资可以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其他企业家都拒绝了,就您一人勇敢开拓,您就不害怕投资失败吗?”面对记者的询问,张华荣道出了当年投资非洲的顾虑与决心:“有过担心,毕竟当时我已经拥有广东东莞以及江西赣州两大生产基地,42条生产线,年产1600万双高档女鞋,年出口创汇2.6亿美元,最重要的是我还背负着2万人的就业责任。一旦失败,不仅我一无所有,也会让这些人失去工作。”
为了投资埃塞俄比亚,张华荣组织自己的团队开会讨论不下数十次,之后又多次到埃塞俄比亚实地考察,还积极地与老客户磋商,最终,他们拿出了最好的方案投资建厂。同时让当地员工尽快熟悉工厂现代化的流水作业,出资将在埃塞俄比亚招收来的90人送往东莞进行培训和学习,并从集团抽调出200人组成精英团队赴埃塞俄比亚进行指导。接着,购买的机器设备和租用的厂房也陆续就位。
就这样,在2012年1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访埃塞俄比亚,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和他一同见证了华坚—埃塞轻工制造基地备忘录三方的签约仪式。自此,华坚集团的埃塞俄比亚工厂2条生产线、500多名工人正式投入生产,所生产的皮鞋就装进了运往美国的集装箱。3个月时间,这家工厂就使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的鞋子出口翻了一番。
如今,这个来自中国的工厂,俨然成为了埃塞俄比亚一张招商引资的“王牌”和“名片”。
向“输血”和“造血”两头延伸
中国与非洲大部分国家一直是友好邦交,在张华荣看来,让非洲国家自己有“造血能力”,这才是非洲的出路和未来,不仅具有政治意义,同时还具有更长远的经济意义。
目前,埃塞俄比亚华坚公司拥有当地员工4200人、6条生产线及鞋材厂,平均利润率为10%,年出口女鞋达240万双,占埃塞俄比亚鞋业出口份额的50%以上,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
“对于制造业而言,质量是第一位的。而生产优质产品,必须要有训练有素、执行力强的员工队伍。”张华荣认为,严格高效的管理是培养高级制鞋人才的必要条件。由于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工作理念并不相同,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起步阶段也曾为此交过学费。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华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他们为埃塞俄比亚新员工建立了专门的培训教室,由经验丰富的中方老师手把手教学,对那些表现优异的员工,厂方出资为之提供去华坚东莞总部和华坚赣州技校接受培训的机会,学习设备操作、企业管理和中文。目前,一批批学成归来的埃塞俄比亚员工已经在更为重要的岗位上挑起了大梁,参与管理工作。
张华荣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应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做有效益、有品德、更长远的事情,更要切实融入当地社会,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文化,爱护当地员工,坚持合作共赢。
为了进一步把产业做大,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郊投资兴建以服装、鞋帽、电子等轻工业制造为主的埃塞俄比亚—中国东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园区将以建设成为可持续、高效率、产城一体的工业化新城和高度环保的人性化社区为目标,打造“中国制造”走进非洲的成功范例。
踏着“一带一路”浪潮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号称劳动密集型的“候鸟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电子等,为中国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涨,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面临生存困难。而这些产业有成熟的全球市场业务资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成熟的设备配套和管理体系。
“当前很多非洲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提速,城镇化势头强劲,基础设施投资和服务业成为发展新动力,新兴工业在崛起,市场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加大制造业投资,参与非洲工业化进程,可成为中非经贸合作新的亮点。”张华荣说。
张华荣指出,“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构建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倡议,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企业走出国门,面对的是无数未知和挑战。企业如何有效和更好地走出去,是众多企业家无时无刻需要思考或者实践的一个命题。
这些年的经历使张华荣非常理解国内企业在非洲生存发展的不易,政府的鼓励和扶持是企业继续前进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在众多支持政策中,他认为企业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能够获得“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的支持。
在张华荣看来,中非产能合作基金能够兼顾中非传统友谊,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整体战略,联合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提升我国对非洲投资的金融服务水平。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非洲则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的重点区域,发展潜力巨大。“面向未来,华坚集团计划在多个具备投资条件的非洲国家建立以‘轻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城融合’为运营基调的发展平台,以‘政企合作、企企携手、投融互助’的商业模式,走稳、走好、走远、走出效益。同时与国内有能力、有意向的企业到非洲‘抱团出海’共同发展,做长远的非洲战略投资者。”张华荣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