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进入国发院校友
官方公众号
【题记】2018年时值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创立20周年,为温故而知新,我们特别举办20周年庆征文,本文为BiMBA首届1998级全日制MBA校友夏同学所作。
自从定居北京,就起了有朝一日到北大清华读个MBA的梦想。
留意好久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出国?离家太久,内容也未必适合国内职场需求。国内的?必须要过统考关,实在不想费力死记硬背那些必考科目的内容。
1998年,四十的门槛扑面而来。正好也是南下北上职场打拚十年, 到了该歇歇气补补脑,更新充实知识,再盘算盘算以后的职场策略。
说来也巧,北大国际MBA(注: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的原名)新张招生。由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纽约Fordham大学以及美国26家商学院教育联盟合作,英文授课,美国课程体系,首届学生98年入学。
最打动我的首先是,背靠CCER独一无二的资源、BiMBA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度结合改革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其次是招生采用美国MBA相同方法,除GMAT要考以外,其他主要是根据本科成绩单、三封推荐信、面试,和Personal Statement。正是我所期望的项目。
在对全日班vs.在职班作了对比分析之后,立即开始申请。资料准备、报名、胡大源和梁能两位老师面试等等,一气呵成,在6月18日如愿拿到98FT(全日制)的录取通知offer。
虽然FT班要到十一月才开课,比PT迟几个月,因为跟随克林顿6月底访华的商务部长参观北大,就把BiMBA揭牌仪式提前,所以我们的开学仪式日期也跟着提前,时间定格在6月29日。
炎热初夏的那天,西装革履的我开车从西南门进入北大直接开到朗润园。池塘里荷叶田田,同学们首次见面,个个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在致福轩等候许久,美国商务部部长匆匆抵达。揭牌仪式由胡老师主持,林毅夫和美商部长简短致辞后,共同为BiMBA铜牌揭幕、移交由美方所有参与合作院校校长手书签名的学位证书样板、并集体拍照。仪式毕大家意犹未尽,在校园里随处逛了才尽欢而散。那天最大的激动,是终于补偿了自己多年前未能考上一流大学的遗憾。
离开朗润园,车贴着未名湖边慢慢朝西门开去。黄昏下的校园如梦如幻。去找了一个僻静角落把车停下,抽了支烟,琢磨着往事的片段。那一刻,真是一个美丽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11月16日,98级FT MBA如期开课。但教室不是今天的朗润园,而是在电教楼。
虽然在电教,但BiMBA为我们配备了专属教室,设在此楼西南把角的一层。整个楼房外立面长满了爬墙虎。估计是为了体现BiMBA的高端,教室宽大敞亮,装修不错:地砖、吊顶、空调、榉木贴面课桌、滑轮扶手靠椅,还有音响电视投影仪等等设备。
斜对面是尚未完工的百年世纪讲堂,往西不远处就是三角地。往南数百米是南门,北面紧邻光华楼。附近食堂书店小卖部一应俱全。如果往北一直走可以经过一塔湖图直抵朗润园。
当时BiMBA只有FT、PT两个班,各30来个学生。FT平日上课,PT(在职MBA)周末上课。双方平时很少碰面,很长时间彼此并不熟悉,直到BiMBA陆续推出了各种课外的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两班才渐渐熟悉起来。
PT班同学平均年资比FT大约高5年,基本都事业有成,不少已是企业的高管,开车来上课的居多,每次PT一起来参加活动,楼前的停车场总是满满的。当时BiMBA学生开着私家车到北大上课还是热门新闻,上过《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大报,所以时常有记者到教室来采访。
因为明显的年长优势,我被推举为班长,自己便也当仁不让,马上就推动和组织了一堆活动。比如设计制作了班级专用名片以及专属的信封信纸,设计编印了A3双开页面彩色套印的班报等等。
凡是群体活动大家都非常踊跃,几乎是大撮三六九,小聚天天有。大型活动如今尚能清楚记得的有:99年春节晚会,开车去金海湖郊游,未名湖畔故事会,颐和园踏青,登香山赏红叶,送别某老师聚会,以及去某同学别墅大宅烧烤。此外,为大家拍了很多上课和活动的照片,留下不少美好的记忆。老夏这个称谓也被同学老师们叫开了。
同学主要来自北京,也有少数来自广州、上海以及香港、菲律宾和美国。远离了职场上的关系交织利益纷争,同学间相处简单如和煦,大家对此无不格外珍惜。顺便一说FT98竟然还成就了两对美满夫妻。
课程按美国MBA体制进行,教材里既有本课程专业的理论,也介绍理论的流派、发展和演进。同时,MBA作为致用之学,强调知行合一,教授会布置现实中的案例。以某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请同学们提问题,找方案,然后小组报告。小案例自己做,大案例分组完成,同学动态组合,通过资料阅读分析、报告起草撰写,PPT制作和演讲等,既锻炼的理论的应用,也促进了团队协作。
BiMBA的老师倡导自由思辨,鼓励表达见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均可辩论。包括有外来嘉宾演讲时,同学们都会毫不犹豫地举手提问。这其实给授课老师带来不小的压力,毕竟同学们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不少已是相当资深的从业者,如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有时提问犀利。
老师们主要两类:海龟和老美。前者多数来自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如林毅夫、周其仁、易纲、海闻、梁能、胡大源、杨壮、赵耀辉、姚洋等,他们无不拥有自己精通的研究领域,学术造诣了得,并且独具慧眼学成及早归来报效国家。所创立的CCER当时已成为重要智囊机构,在推动经济改革、抵御金融风暴等过程中立言建功,声誉日隆。此外还有少数外聘,比如现任某商学院院长当时曾受聘教管理会计。
BiMBA风格开放,特别积极地邀请各种企业家与学生对话,20年如此。形式多样,嘉宾如云,我记忆中当时有中金(摩根)的伊琳、联想的柳传志、新希望刘永好、网通田溯宁、中行朱民、美林何宁,还有通用总裁,诺奖主福格尔,经济学家樊纲、吴敬琏、李稻葵等。
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们一下就被推到了各种思想、商场、市场的最前沿。在塑造学生的内心涵养和外表举止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
特别重要的是,业界人士可以迅速拉近你与相关行业的距离,扩大视野,有助于选择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自己就是在听过一次演讲之后,被嘉宾魅力、所描绘的企业文化和商业前景所吸引,于99年底(毕业前)就加入这家公司。当然,也感谢BiMBA的通融,允许我把少部分课程改到周末和98FT一起上。
99年末,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企业在校园里举办的职业推介活动渐多。为多参加这类活动,决定搬到学校住。当时北四环还未通车,交通不便。学校里管理很宽松,还能在校园里找到集体宿舍租住,但人多且乱。后来又在未名湖北边一个老宅院里租到一间小屋。因此不但多参加了不少推介讲座和招聘会,还有机会深入领略北大历史悠久的校园。在校园里散步,可以见到上古的石兽、明清的碑雕,民国的塑像、以及各种人物旧居故宅。北大有如此校园除清华以外怕无人能比。搬过来不久的某日,就如愿拿到了工作offer,在澳门回归那一天重新踏入职场,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新千年元旦临近,听说校园里会有一个很花哨的跨年迎新晚会。千年一遇不容错过,于是元旦便和家人一起住进北大校园。不料当夜北风劲、雪花飘,气温逼近零下十度。冻得实在顶不住,不得不返回房间。熬夜守岁的劲头虽然被冻掉了,新千年的记忆倒是一样的深刻。年轻的大学生们有青春热血保暖,照样在新竣工的百年大讲堂广场上高呼着,欢聚着,哈着白气跺着脚。还有各种肤色和口音的留学生,俨如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是现实版的环球同此凉热。
2000年春末,全职班完成所有课程。除个别同学因投身创业暂时休学外,包括PT中途转来的同学在内,作为北大国际MBA的第一届毕业生就此新鲜出炉,我们毕业了!
毕业照及毕业典礼安排在6月23日。还是同样的初夏炎热天气,距BiMBA揭牌开学整整两年。此时大家猎职基本结束,彼此都明白今天将彻底告别校园,重新杀入职场,也都知道今天以后再聚不易,有些同学可能就此杳无踪迹,即使重逢也必将是多年以后了。于是众人收拾停当,方帽大氅,叫喊着找人找景拍照留念不已。
晚上,在北大办公楼礼堂与CCER98级、本科双学位、和研究生等几拨人一起参加了毕业典礼。自己也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念了一篇发言稿,内容只记得讲了重回课堂之不易、离别校园和老师之不舍。
在整个猎职季(job hunting season)结束以后,大家求职结果基本上都比入学最初预期的好,但确实有人过程比较波折。为什么?我的观察是,以前跳槽多是骑驴找马,不急;现在辞职读书是好比,驴先弃、徒步找麒麟,心急!目标是及时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具体包括:毕业后空档期不能太久,最好无缝连接;新工作在行业/职级/薪酬几方面均比读书前有较大提高。
初期焦虑的根源是:新工作机会与先前为读书而辞掉的“差不多”,于是暗问自己“当初何必花恁大代价读书”?这里,个人预期的大幅提高跟媒体前期对BiMBA的炒作也有关系,当时有一个被爆炒的新闻,MBA毕业最高年薪能拿到83万。如果和这个标杆相比,大多数同学的就业又都不及预期。好在BiMBA的工作都很扎实,不仅是课程,就业亦然。毕业前半年开始,BiMBA就非常尽心地组织汇丰、壳牌、柯达、通用等多家知名企业举办大型招聘,还有若干次单个企业针对MBA的校园招聘会。
同学们也在一次次面试中回到现实,而现实并不残酷。以自己为例:有两个清晰的自我认识:一是机会成本,等不起;二是清楚自己年纪劣势,不在投行银行咨询等塔尖企业浪费时间,只集中兜售自己干过什么能干什么,而不把有MBA文凭做卖点。最后运气不错,及早锁定去向。
回首当年的求职,我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BiMBA也是第一次抓螃蟹。在今天看来都有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现在各种MBA已经是成熟的产业。BiMBA MBA学生入学就有一对一导师了,还有CHO100(100位首席人力资源官),以及大量的企业在关注。而当年MBA尚属于待市场检验的新生事物。对于首届学生而言,没有这些资源,也没有过往的统计数据可资参考,更无师兄师姐可以咨询请教。
话又说回来,第一个吃螃蟹的也是巨大的优势,一是市场上相对稀缺,二是敢于试新和不确定。这些都和BiMBA的教育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日后的职业生涯。
二十年后回望,我本人除了庆幸当年的选择以外,对BiMBA,特别是对MBA的同学心存感激。
如今BiMBA20已周年,自己也即将退休。回首BiMBA,也顺便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做一个回顾。依然觉得,即便将之前所有与职途有关的最大决策放一起考量,最有价值的决定还是读了BiMBA,没有之一。也正因如此,这些年来,我不断推荐身边的亲友、同事去读BiMBA,包括至亲和铁友。
回首那两年时光,脑海里除了老师同学的模样,还有SWAT、BCG,马斯洛、竞争替代、5C营销、人性XY、5S等一串的基础理论,以及财务分析、净现值模型等。
据悉,20周年院庆主题是生长最美。20岁的BiMBA正是意气风发之年,但也还在生长期,任重道远。而自己呢也恰好要翻开生活的新篇章。
感谢BiMBA和中心(现称“院里”)的老师们,在同学们的生长期提供了有用的知识。衷心祝贺BiMBA二十岁生日快乐!并同祝老师、同学、校友们健康快乐!
BiMBA校友、全日制FT98级
老夏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