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描进入国发院校友

官方公众号

首页 -院庆报道 -新闻详情
北大“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讲述活动国家发展研究院专场举行
2019 年01 月15 日 来源:北大新闻网


2017年9月19日晚,北大120周年校庆“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讲述系列活动之国家发展研究院专场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国发院姚洋、林毅夫、陈春花等学者和学生登台讲述,带领听众们回顾国发院走过的风雨历程,探讨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前景,感受北大的温度与深度。国发院教授黄益平担任活动主持人。

活动现场

一首诗朗诵《我的南方和北方》拉开了讲述活动的序幕。在暖场的视频短片《不负时代不负卿》中,袁明、林毅夫、俞可平、王辑思、邓小南、林建华等学者和领导阐述各自对学术研究与人类社会、与时代发展关系的思考。

诗朗诵

北大党委书记郝平在开场致辞中肯定了“讲述”形式的重要作用,认为“讲述”是表达学术思想的好方法,它把教学科研中的故事、北大的故事、中国的故事讲出来,把道理讲清楚,能够起到兼容并包、平等交流、凝心聚力的作用。他高度肯定了国发院近年来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高端智库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国发院和全校师生的使命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创造新知识、新思想,为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郝平最后表示,期望今天的“讲述”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工作交流会,更成为一次内涵丰富的学术研讨会。北大的校庆活动将突出学术为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师生成为校庆的主角,使全校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和学校120周年校庆营造好环境好氛围。

郝平致辞

国发院院长姚洋以“北大国发院的格局和未来”为题进行了讲述。他首先介绍了国发院的历史沿革和教学科研的基本情况。北大国发院的前身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4年成立,2008年更名国家发展研究院。20多年来,国发院在硕博学生培养、经济学双学位教育、南南学院创设、管理学教育,以及智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姚洋认为,成绩取得的关键在于以林毅夫老师为主的老一辈学者传承的国发院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参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开放的精神。展望未来,国发院未来目标是成为北大校内以经济学为核心的研究国家发展的综合性学院,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姚洋演讲

国发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发表了题为“新结构经济学研究分享——中国的担当”的主题演讲。他首先回顾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沿革。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专著《国富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二战之后,很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追求工业化、现代化,应此需要,发展经济学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自此,发展经济学先后产生了三波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潮。第一波思潮是结构经济学,倡导发展中国家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发展现代化大产业;第二波叫作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改善经济绩效就要取消政府干预,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遗憾的是,这两种经济思潮都没能帮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摆脱经济困境、走向国富民强。而对于日本等改革成功的经济体,主流理论不管是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都没有办法解释他们成功的原因。

林毅夫演讲

林毅夫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根据发展中国家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来了解背后的道理,而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作为第三波思潮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倡导用新古典的方式来研究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结构的变迁,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一个技术、产业、硬的基础设施、软的制度结构不断改变的过程,发展中国家要按照自己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产业技术,以形成竞争优势和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达到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如果这样的话,每个发展中国家随时有机会,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像中国那样维持经济稳定跟高速成长。” 林毅夫认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能够真正帮助发展中国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他们跟我们共同的追求——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

随后的学生对话环节中,国发院本科生代表邓弘毅、硕博学生代表梁方、来自阿曼的南南学院学生代表Nasser Alshaqsi和EMBA学员代表杜蕾就在国发院学习的感受、国发院最吸引自己之处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分享。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国发人的家国情怀给邓弘毅留下了深刻印象;梁方认为在国发院踏踏实实做学问能够实现“比较优势”;Nasser则称赞国发院教授学识丰富、平易近人,让他在国发院找到了家的感觉,并表示愿意做联系和沟通两个国家的桥梁;杜蕾则在这里“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学生对话环节

黄益平教授主持

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以“手比头高——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为题进行讲述。她首先从管理学科的发展进程说起。20世纪50-80年代,美国和欧洲经济快速发展,迎来了工业化进程的高峰期,管理理论迅速发展;过去3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经济和企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回答中国企业进步的问题成为中国学者价值的体现。这就要求中国的管理学者去寻找企业管理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形成自己的管理理论。陈春花指出,要做好管理研究,不仅要具备对研究方法和科学性的把握,还需要保持理论敏感性,增强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储备,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陈春花曾选取25个国内外企业进行样本研究,试图探索中国企业的成长模型以及发展延续机制。她认为,施行中国理念西方标准的管理方法、推进渠道驱动、构建和社会发展同步的利益共同体、担当行业领袖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因素,用户至上、自我驱动、竞争学习、全员创新则是延续发展的秘诀。

陈春花演讲

“知识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陈春花认为,20世纪以来,知识的引入淘汰了设备、淘汰了生产线、淘汰了各种基础资源,到了现阶段完全真正地进入到知识革命当中了。她鼓励大家关注知识,不断地有目的地放弃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并把自己融进环境当中,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终生学习。陈春花总结说,手比头高,只有不断释放知识潜能,把行动放在理想和现实中间,才能实现梦想。

最后,北大校长林建华发表主题演讲“卓越的学术从哪儿来”。20多年来,国发院(包括其前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学者们一直在不断挑战着,挑战自我,挑战传统经济学理论;也一直在成长着,伴随中国的发展、伴随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不断成熟成长。今天,国发院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重镇,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智库。是什么成就了这样一个卓越的学术机构呢?林建华认为最重要的是学者和氛围。他说,一个卓越的学术机构应当有非常明确的使命,还要不忘初心,始终坚守,才能不断产生促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学或未来技术。国发院的创建者是一批有理想的学者,他们始终牢记使命、探寻真理、努力前行。后来的学者尽管各有专长和学术兴趣,国发院的初心和情怀一直激励他们去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学术问题。一个卓越的学术机构,要聚集最优秀的学者,还要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好的氛围要让学者安心学术、自由畅想,也要让他们相互协作、互相激励。国发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和谐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值得赞赏和珍惜。

林建华作主题演讲

林建华指出,北大已经有不少院系和机构,如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IOPIC、Kavli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他也期待北大涌现出更多卓越的院系和学术机构。(文/北大新闻网记者 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