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坛实录

发布日期:2014-05-27 01:0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坛实录

 

  分论坛六: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闭门论坛)

  时间:2014年4月19日(周六) 14:00-18:00

  会议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多功能厅

  主持人:王勇——香港科技大学

    主持人:今天很高兴,大家一起参加我们庆祝活动的当代经济学研究。首先有请国发院巫和懋教授给大家致辞。
   
    巫和懋:很荣幸受到邀请参加分会场的活动。实际上行老师跟我说的时候,是同学发起有这样的聚会。会不会找我当嘉宾呢?发起活动之前,我看到行老师的时候,我做了同样的建议,所以他们听到要组织这个会,先找我当嘉宾。我觉得大家聚一聚是非常好的想法,我代表国家发展研究院,欢迎所有我们硕士班同学、博士班同学、博士后同学、还有双学位的同学,欢迎大家。
    我记得很清楚,我毕业的时候,我拿博士的时候,我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我问我的指导老师,我说对我以后有什么建议?指导老师说了两点建议。第一点以后要做重要的,不要做短小轻浮的研究。第二点你要foster a research community,好好的经营或者培养一个研究社区,大家一起讨论,能够互相辩论,然后才会有学术进步。发起我们毕业生在学术界的聚会是很好的一次机会。
    作为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以后有很多的任务,有智库的任务,今天早上大家看到很多的成就。除了智库之外,它还有很重要的研究就是培育人才。我们与很多同学谈话中,很多微信上,微博上都说,我们研究中心是中国青年学子心中的一块圣地,想来这边好好学经济学。我们1994年成立以后,有硕士班,有博士班。经济学硕士毕业433人,中间156人出国,现在在国外都去了很好的学校,然后在美国很好的学校教书,还有好多拿到tenure的。还有很多回国的,在我们兄弟院校任教,在国内崭露头角。硕士毕业生的培养,实际上在国内,我想可能在培育人才上面,我们应该算是第一名吧。
    我们硕士班和博士班都很强,我们有117位博士,2000年开始第一位博士毕业,2006年,7年时间毕业38位,2007-2014年1月毕业80多位。前面7年跟后面7年相比,后面7年是前面7年的两倍。博士毕业的同学在学术界也有很多人,这几年北京很多高校,好的职位都被我们国发院毕业的博士生占据了,在外面的声誉挺好的。我听很多人说你们打出品牌来了。我们的博士同学都有一年出国访问的机会,更为国际化。博士毕业生不仅仅在国内高校找到好的职位,还有同学在美国也找到很好的工作,其中有两位同学进了IMF的总部,不逊色于美国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博士生项目这几年发展挺好的,这都是因为我们同学非常努力,在外表现非常优秀,也替我们北大国发院争了光。
    我们还有很多位博士后同学,今天可能也来了好几位。博士后还有好多,我这里没有详细的名单,像巴曙松,吴东,还有在座的李欣都是我们的博士后,在学术上也很有贡献。甚至我在国外聘任的时候我还碰到我们国发院双学位毕业的同学,他们到国外读书,我们联络可能比较好,但是他们一样表现非常的优秀。像光华就有我们双学位的毕业生在任教。实际上合在一起,在中国学术界里面,甚至国际学术界里面,这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参加20年院庆的时候,当大家同聚一堂。希望一方面联络感情,另一方面可不可以彼此建立这样一个research community,更多的讨论,更多的互相帮助。让我们在学术上越做越好,不要忘了回到国发院,同时帮助我们自己国发院未来学术的增进。徐建国就是我们北大硕士回来任老师,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研究团队、学术的团队,越来越壮大。我今天用非常高兴的心情,欢迎大家,希望你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学术发展上越来越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欢迎,谢谢!
   
    主持人:谢谢巫老师!我们还有幸请到了宋国青老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00级的硕士生王勇,宋老师是我的导师。今天还很高兴的就是98级的师兄白金辉,他是专程从美国飞回来的,他星期一还要赶回美国上课,马上就要走,他也是宋老师的学生。王鹏飞也是宋老师的学生。等一下他们也会向我们分享经验,他们都拿到了tenure。还有很多宋门的子弟,我作为宋门子弟非常的自豪,包括巫老师刚才提到的徐建国也是宋老师的学生。至少到我们那届为止,一年级的宏观都由宋老师教授,他使用的是卢卡斯的书以及萨金特的书。我去年还碰到了白燕师姐,她是1996年的硕士,是第一批学生,她也是宋老师的学生,现在在Rochester做宏观。朱胜豪是99级硕,也是宋老师的学生,现在在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做宏观,他有一篇Econometrica以及其他文章。欢迎宋老师给大家讲几句。
   
    宋国青:我们听听你们年轻人做了什么?巫老师的研究各方面都跟得上,我这几年跟书本脱离的比较多,实在说不出好的东西。昨天我在会上说了,从00年以后出国的人相对就少了,前几年出国的多,01年以后,毕业以后在国内的比较多,因为01年是股市的一个很高的高点,国内需求很大,咱们都冲上去了。后面的在国内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说说你们在国外的情况吧。
   
    主持人:我自己也是做宏观的,业界的朋友都知道,大家都说宋老师是中国宏观经济第一人。我没有任何阿谀奉承的意思。我现在和鹏飞是同事,我们经常说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宋老师说的很多话我们根本不理解,过了几年以后,现在开始做中国经济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意识到很多话真的需要琢磨。时间关系,接下来邀请李力行老师给大家讲几句。
   
    李力行:我是路过,看到讲当代经济学研究,就是想听听,没想到是校友的论坛。如果一定要说,我有一点体会供大家思考。我们在这儿谈当代经济学,大家都要发表学术期刊AB,国际期刊什么杂志。另外一方面,我们上午开会,能看到社会各界对经济学家,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学家,似乎有一些期待,期待大家解决宏观经济问题、民生发展问题、政府政策问题。在我们学术发表和社会期待之间有没有一种差距呢?我回国6年了,我始终感觉有一点困惑,我自己的感觉是仍然存在这样的鸿沟,而且暂时没有抹平的趋势,这个观察可能对我们国发院很重要,我把这个疑惑抛出来,供大家思考。欢迎大家回到中心来,尤其是我们青年老师更希望学界的前辈,因为早年毕业的同学,校友们,现在已经是学界的前辈了。多回来交流指导,我们也可以受益。
   
    主持人:谢谢李力行老师。我想中心有一位老师,所有的同学都认识,无论你是哪一届毕业的。她就是我们亲爱的行老师。
  
    行老师:首先非常高兴,实际上特别感谢大家,我觉得我这边做的不太好,提前没有把这个作为很重要的日程放在里面,正好巫老师前两天跟我说,巫老师特别有责任感,时刻考虑经济中心的发展方向,我们是偏学术的,以学术为导向的,为什么20年周年没有学术方面的。他跟我说我就想到,我怎么样想着做一个这样的东西。时间有点紧,结果大家就自发组织这样的活动,所以特别感谢各位同学和各位校友,还有王勇,这是我特别有感触的。说明大家对学术有很高的热情,国发院有很高的凝聚力。特别感谢巫老师。

    我没有听过宋老师的课,肯定听不懂。但是我经常看学生写的宋老师的逸闻趣事,说宋来师的课基本要听三年才会懂,或者出去以后再回来再听才懂,所以宋老师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也很高兴。李老师没在我们这边上博士,但是还是回来当老师了,非常高兴几位老师来参加学术会议。国发院博士生这几年发展比较好。截止去年国发院博士就业去向50%都是教职,大部分都是从事学术研究,跟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的硕士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在各个行业表现特别的优秀,像宋老师的学生张焕腾同学不参加业界的论坛,来参加咱们的,我很感动,这是宋老师培养的结果。今天还有好多同学都是从国外回来的,非常认同我们中心,凝聚力挺强的,预祝我们会议开的成功,预祝大家以后发展顺利,谢谢。
   
    主持人:谢谢行老师,我向大家先报告一下我们会议大致的议程安排,其实是非常informal 的,大家都是中心的老师或者同门师兄师弟。 我们中心的学生,在国外都有一个共同的名:CCERers,现在是NSDers。接下来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在座的老师。姚洋老师也会参加,大概三点钟左右过来,我们会有个合影。大家问问题结束以后,我们就请金辉师兄和王鹏飞跟大家讲一讲美国的tenure制度和在美国的心路历程。金辉师兄拿到了tenure,另外一位是鹏飞也拿到了tenure,最近又当上了爸爸,这些都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请鹏飞也跟大家讲一讲,做宏观的都知道鹏飞的发表速度非常amazing。培林师兄是林老师的博士生,是我们的大师兄,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对师弟师妹们一直非常热心,并一直参与我们的学术活动,我们也请他给我们讲讲他在政策机构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介绍之后,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学大家都做自我介绍,然后大家就可以随便讨论。如果大家对经济中心有什么问题,对经济中心现状和未来规划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在场的老师。

    我先问一个问题吧。我是在学术界的。经济中心未来3、5年之内,研究方面有什么计划,或者研究人员方面有没有什么侧重点?那么请巫老师说几句?您对中心和国发院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校友一直看到您忙前忙后,每次在AEA meeting,见到您和大家一块儿交流,所以您跟大家说一说吧。
   
    巫和懋:我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不能代表整个院的方向。如果姚老师来的话可能讲的更清楚一点。我们在座很多是CCER时代毕业的,2008年10月25日,在中国经济中心基础上成立国家发展研究院。为什么要成立国发院?其中很重要的功能或者作用就是要扩大编制。在中国经济中心时代大概20位左右,在成立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时候,我跟林老师到学校去做了很多的争取,最后花了很大的力量,最后同意成立国法院。我们要两个东西,一个是编制,另外一个就是办公场所。办公场所本来是想要了朗润园边上的那块,就是现在的Stanford中心,因为我们成立的比较晚,学校 10月初就跟Stanford中心签了约,所以我们没有拿到。后来拿到了承泽园,以后几年国发院的发展,承泽园落成的话,那是很大的帮助。

    另外一个就是编制。学校不做任何的承诺,没有说国发院可以多大,我不知道现在有什么变化?每一次,我们要聘新老师都要去学校争取,我们说想聘的有多好多好,学校基本没有拒绝过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增加到今天40多人,大概是42位。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争取到相当不错的老师名额的扩充。以后或许还是顺着这个轨道,国发院以后的发展,你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很多领域,还有很多的研究中心,现在上是6个研究中心,代表了研究的方向。智库方面,政策研究方面,国发院在成立的时候,周其仁老师就说要做邓小平研究院。所有的政策研究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我们对学术研究也绝对没有放松过,所以你看到,我们硕士班同学,博士班同学,都还要读三高。我们硕士班是3年的学制,你可以看到北大已经没有学术的硕士了,基本上没有了,都是零星的,剩下都是专业硕士。

    我们在外在环境变化之下,国发院还是坚持原来的想法,还是推出学术的硕士,三年的硕士。博士也强调学术研究。实际上就是说在我们研究方向来说,基本上是北大的精神,兼容并包,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精神,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做研究,所以也有专门比较多做政策研究的,也有比较多做学术研究的,合在一起就汇成一股力量。实际上不是像计划经济一样,说好了要做什么,它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在自然成长过程当中,希望秉持我们原来的理想,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要互相配合,才会取得真正的成果。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了王勇同学的问题。
   
    主持人:谢谢巫老师的回答。接下来开始第二个议程,请师兄,师姐或者CCER毕业的同门介绍一下他们的学术之路。首先邀请98级硕士师兄白金辉介绍他在北美的求学和作为老师的经历,他最近拿到了tenure。
  
    白金辉:今天很高兴能参加这里的活动,因为王勇上午跟我讲,让我讲一下,之前没有准备。我简单讲一下,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我很高兴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今天到这里,很高兴,我昨天下午从美国飞到这里,很快直接回去继续讲课。大家都问为什么为了参加一个活动就从很远的地方跑回来?第一个感觉是在中心的感觉和其他地方的感觉不一样的,中心的凝聚力特别强,我在美国读过书,在美国工作过很长时间。我知道所有的地方没有感到哪个地方像咱们中心学生凝聚力这么强。我听到这个消息,一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回来参加活动,跟大家继续保持交流。

    第二个我感觉中心这么多年让我回头来说最强烈的,中心给大家创造的眼界跟大家的价值取向跟其他的机构很不一样。像我们,我们每个人做经济学都知道,经济学有很多种不同的做法,我自己个人的总结,我们自称做经济学的人有三类人,第一类研究经济,第二类研究经济学,第三类研究经济学家。经济中心研究什么?很多人讲研究经济。大家用逻辑方式找到答案,这个方式不一定是最正式的,但是要抓住主线,直接找到到对重要问题的回答。

  做经济学就是如果有大的问题,大家用更加形式化的方式来解决。像中心的老师有很多是这样的老师。第三类研究经济学家,每天读论文,看看别人做什么,了解很多理论,很多论文,但是没有自己的新问题,进行解决。我在中心学会的,大家要关注经济。比如说我个人,并不是做应用经济问题,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在价值观上,要做到的是在最后,这个问题一定要和经济有关系。我们是放在大的问题上,最后要有大的应用在里面。

    现在回到正题,我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经验。如果是我很局限的介绍,一个人在海外做学术是什么样的经历的话,我以个人经历很快地进行简单的介绍。我是1998年入学,01年硕士毕业,跟宋老师一起做研究,01年毕业之后直接出国,06年拿到博士,然后直接到美国大学任教,这是最标准的流程。

    当你博士毕业之后,你在这里大学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像每个人的第一笔投资一样,你把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你就想往下六七年,成果会是什么样的话,你最后要拿到晋升,拿到tenure,可以发展你自己的研究领域。在这个期间,如果你的目标定在这样的学术道路的话,最重要的标准,你有多少的学术发表。学术发表的话,最终就说别人对你的认可,就像我们研究经济的,像计算我们自己的市场价值一样,是你的市场价值和你的数量进行决定的。

    学术界的学术价值就是发在什么样的期刊上,这个期刊名声有多大,你发多少篇文章。当你知道这一点且你有感兴趣的题目,那么需要策划的事情就是,你最后能不能选定重要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所有的研究都围绕其中你自己有的题目来开始。大家对你进行评论的话,别人想到的一件事,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比如说这个人是做宏观货币政策的,还是做其他的劳动政策方面的。如果别人想到你的时候,都可以用一两个词概括的话,就说明你这个人在一个领域里有了自己的成就,往下的评价标准,就是你在这个前沿对他推进有多大。如果过了六七年,别人就会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评定。

    简单说起来,要说到具体的可以说很长,我不想花太多时间到很具体的细节。我只想说其中一点,你选择什么样的题目,对你往下的5-10年的职业走向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如果你选错了一个,大家对你不太认可,没有市场需求的一个题目,而且就是说,并不是很重要的题目的话,你往下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一开始选定的时候就走入了误区。选定题目的时候,最重要的,你要看出,市场到底有多大的需求,现在大家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而且你想到的,市场上的供给是多少,是什么样的,有多少人在研究类似的题目。这个不取决于一个题目是很冷,还是很热,但是你找到自己最重要的定位。

    比如说力行讲到中国宏观经济有很多问题,但是理论上还没有人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需求很大,但是是一个很难进入的题目。因为你想用很正式的方法来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的话,你要有一个大的切入点的话,我觉得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直觉,而且有很多逻辑性的考虑,但是要达到那一步学术的严格性,可能对他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有少数,需要对现实和理论把握性很强的人才能做到。
    我想有很多人会探讨自己的经验,我就停在这里,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主持人:谢谢。刚才给我们介绍的是98级金辉师兄,他在耶鲁拿的博士学位,经济中心的学生是有传统的,每个人都会很无私的把自己在经济中心求学的经验经历毫无保留地给师弟师妹介绍,这种传统也一直保留至今。他毕业以后我们也经常联系,我们申请出国的时候,也会请师兄给我们一些建议呀,修改修改PS这些。离开了经济中心,但是师兄弟之间的情谊是一直连接的。等我在读书的时候,金辉已经马上要找工作,他告诉我很多经验。他当了老师以后又给讲了我们很多的经验。他自己拿了tenure,在不同阶段,师兄师姐给我们各种有用的信息,各种各样的帮助。
   
    王鹏飞:我叫王鹏飞,是00级的宋老师带的硕士生,03年毕业的,我跟王勇是同学。我很认同金辉讲的凝聚力,中心改变了我一生。包括我做的题目还是受宋老师当年的影响。比如说我做了很多存货的研究,我读硕士的时候宋老师一直强调存货在经济中的作用。我还做过关于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这个也很受宋老师的启发。

    王勇讲金辉师兄非常具有奉献精神,我特别认同。我去年去华盛顿做一个讲座,我向金辉老师要了一个他从博士时就开始积累的关于计算大型异质性模型的程序,他很无私地分享给我了。一般没有人指导你开发这个程序的话,你自己学的话大概要一年半的时间,这是非常无私的精神,也是因为我们在中心一起的情分。我简单讲一下我做研究的一点点心得,包括教训。

    首先对我们来说有两类研究,一类研究是为了发表而发表的,这是很无奈的事,我们都喜欢研究有兴趣的经济学问题,如果你要走学术道路的话,你有发表的压力。发表的压力也没有给你很长的时间,很多学校给你6年的时间,但是在第5年的时候,就要递申请,现在大部分文章发表周期比较长,从投稿,到被别人接受,大概周期是2年的时间,你前面的4年,要有很大的压力。

    金辉师兄说要选非常好的领域,这个领域非常关键,在这4年期间,不太可能从一个领域转入另外一个领域,进入一个领域有很大的成本,你要熟悉很多的文献,读现有的文献就要花很多的时间,还要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一些总结。首先要选择比较好的题目,一开始选择比较好的题目,你一旦选择一个领域,最好选择一个比较具体可操的题目,在研究中学习。关于做小题目的时候,我有一个趣事。有一次跟日本的一个经济学家交流,他说他们在哈佛读书的时候,有两个老师,一个老师说你们要做狮子,你们要做大的问题,他们听了以后很失望,因为做大问题很难。他们又找另外一个老师,另外一个老师跟他们说,他说你们不一定要做狮子,你们做土狼也可以,非洲的土狼也可以也有肉吃。

    索罗拿经济学诺贝尔奖的论文,就是对原来的经济模型进行很小的修正,索罗模型之前也有一个多马模型,资本和劳动没有替代性,索罗做的就是资本和劳动有替代性。你从实际上来看,这个成果是很小的修正,但是对经济学有很大的影响。不是说做小课题就没有大成果。

    最好在同一个领域里面能做多出多篇论文,投入一个固定的成本的话,成本收益率讲的,同一个领域扩展你的思想对你的职业也有其他的几个好处。你在同一个领域,比较大的扩大你的影响。因为论文需要有评审,有评稿人。匿名的评稿人,他们给你的论文做评稿的时候,大部分人有学术公正性,但是他们也是人,也会有考虑,如果对方也可能是我未来的referee,对你可能比较公正。你在同一个领域里面,到时候等你申请tenure的时候,也容易找到给你写信的人,别人也容易概括你的成果。

    你收到的拒信永远比你收到的接收的信多得多,不要怕被拒绝,很多大的论文都被拒绝过,有的论文还被拒绝好几次。卢卡斯1972年的文章,第一次投AER的时候就被拒绝了,后来投到JET上被发表了,而他后来凭借这篇论文获得的诺奖。Krugman的好几篇论文也有类似的经历。被拒绝是一个常态,被拒绝以后怎么办?分不同情况,如果referee觉得你的文章有可取之处,给你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尽量按他们的意见修改,也有很多时候收到一些非常不合理的评价,那个时候,我的做法是不再修改,投到另外一个期刊,因为他们意见不合理。如果另外一个期刊还是他们做的话就没有办法,只能说你自己不走运,但是这个概率不是太大。争取多参加一些会议,听一些讲座。在会议上你知道别人做什么,你能知道这个市场上面,大家在讨论什么热点问题,对你的研究也非常有启发。

    最后我谈一下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是不是一定有冲突?我觉得它们肯定有冲突,因为学术研究,可能关注一些比较旧的问题,它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政策研究,我们有一些很多的经济问题,需要马上有一个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两者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我自己的观察,在美国比较好的期刊发表的论文,很多是与美国经济最迫切需要知道答案的问题有关。比如说美国宏观经济出现一个新现象,利率变成零了,我们知道利率不可能是负的,变成零的时候,货币政策就缺少了很多的工具。在这个情况下,美国然后调整货币政策,有一大波的文献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多文章都发表到很好的杂志。包括美联储的主席,他们在自己公众演讲中都会引用一些学者的研究。比如说MIT原来的毕业生,也是王勇的师兄做的关于利率为零的货币政策怎么退出的研究,就被美联储主席采纳了。很小的模型告诉你,美国对经济刺激,要等到就业率回到原始值的一段水平之后才能退出,不能马上退出。这是很好的例子,学术的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的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在欧洲出现了国家债权危机,也有很多文献就开始研究,国债违约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违约?在违约情况下,他们的政策应该怎么制定?

    这是我的一点点小心得,我自己还在学习之中,金辉师兄的讲话对我非常有启发,我期待其他师兄师弟的发言。谢谢王勇组织这个活动。以八卦为主,学术交流为辅的活动也加大了我们师生同门之间的感情。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请刘培林师兄。
  
    刘培林:各位老师和师兄弟,我就鹦鹉学舌,重复老师们常教的一些话吧。我毕业十多年了,才对林老师那句话的含义有所感触,林老师常说咱们坐在金矿上不要挖煤矿。《经济学季刊》创刊时,林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大师一开始在英国,后来到美国,以及以后会到中国,再过5-10年,中国就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现象就是世界的现象。李力行老师刚才提的问题,我理解,实际上是说,理论研究如何与中国的实践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巫老师展望未来中心发展,也有这样的期望。我深有同感研究中国本土的问题,规范地研究,就能够做出世界性的成就。这正如林老师1995年在《经济研究》上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样,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这个方向是没错的。
   
    主持人:我说说我自己的教训。我是00级入学的,03年硕士毕业的,导师是宋老师,林老师是我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一直以来林老师也对我指导了很多很多。读完博士,我去了香港科技大学工作。上午我参加活动的时候,我坐在金辉边上,我看到邮件,我又接到了一封拒信。鹏飞说拒信很正常,但我还没有拿到tenure,我是有压力的。如果说教训的话,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回头看一下,可能有这么几点教训,大家都是同门师弟师妹,说出来大家可以避免走我的弯路。

    大家最后做学术的,要读PHD,要选题。选的题目自己感兴趣,觉得自己能做贡献,这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另外一个情况是,如果你选的题目,你做的方向,如果和你所在的院系的力量最强的地方,正好是一致的话,那就最好了。我一直对经济增长感兴趣,所以去了芝加哥大学很幸运,那边有很多大师。我对中国经济很感兴趣,我一直认为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就必须要研究经济政策如何来的,我要研究经济政策,我怎么能绕开政府呢?但在经典宏观经济学模型里面,政府是不扮演任何重要角色的。就算做政治经济学,文献大部分也是研究民主国家的经济,但中国经济政策是怎么来的?当时自己很自信,成绩不错,自己非要走这个方向。

    现在我回过头来看,芝加哥大学有很多大师,但是做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交叉的人,比如像Acemoglu这种研究风格的,在芝加哥几乎没有。也许别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会比我在这个方向做的很好,但是我可能就做不好。实际上我最后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我的导师既有做宏观的,又有做微观的Myerson,他们意见不同,选模型,各种文献的理解非常不一样,所以比较痛苦。也许长期来讲,我的想法没错。但是写的时候,从小的地方入手,有成熟的领域,发表文章的话可能少一些困难。这是第一点教训。

    当上assistant professor后,肯定比当学生的时候压力大。要teaching,到了一个地方要熟悉,一开始第一步想把自己的博士论文赶快发表,接下来取决于后续的这些东西,这个时间是很紧的。鹏飞做的非常好,他在博士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表了,这是非常好的。做研究的时候,如果能有资深的而且研究发表很活跃老师带一下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你的研究很ambitious,想要发表在top five上,对于没有发表经验的人,是很难的,如果你的合作者有一些经验,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要珍惜很好的合作的机会。包括同门毕业的。大家都是CCER毕业的,现在我已经看到很多人合作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趋势,也是很好的开始。我就说两点。现在请姚洋老师讲话。
   
    姚洋:昨天毕业生已经开了一天的研讨会,主要是业界的,讨论的非常的热烈。后来王勇和鹏飞说,我们做学术的同学也应该有一个研讨会,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大家交流一些自己做研究的心得,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开端。CCER成立20年,我们的硕士项目,博士项目一直坚持非常高的学术标准。比如说我们硕士项目在一段时间里头,别的项目纷纷都转成两年。我们内部也有讨论,我们要不要坚持三年,要不要坚持这么严格的训练。老师之间也有过讨论,也有过痛苦的选择。我们坚持下来,我们CCER还要做三年的项目。这就证明我们决策是正确的。每年毕业生里头,三分之二就业,按理说就业,学生学技术的东西有什么用?但是几年以后,我们的优势马上显现出来了,我们的毕业生愿意用我们自己的学生,我们很多MBA的很多毕业生愿意要我们CCER的硕士。也许一开始没有那么快,也许我们硕士同学毕业之后,有点呆,不像有的地方毕业的灵的不得了,什么都能打通,但是过了几年以后发现,我们CCER的硕士还是一把好手。

    出国的CCER的同学,我们在北美市场,亚洲市场,国内市场,找到的工作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没有其他的项目能像我们这样,一群人一下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在北美和亚洲主要的高校都有我们的学生教书。大家之所以坐在这里,就是因为我们这样的同学非常多。我们的博士项目,也是这样的。我们有严格的制度。伟大是熬出来的,博士项目是熬出来的。以前我们觉得为什么要做博士项目。周老师给我们设计博士项目,招很少的人,毕业的学生,在国内市场,只要有跟我们竞争的,多数情况下,都是我们的学生胜出来,包括我们很强的竞争对手。唯一的限制就是现在好多学校要求海归,否则我们同学的就业途径还是非常好的。尽管在这样的挤压下我们还能拿到海归的待遇去工作。

    为什么CCER这些年培养的学生,最后能够成功?我觉得跟我们这里的精神是有关系的,跟我们两个人员的来源有关系。第一大来源是80年代的发展所,周其仁老师,宋国青老师,他们打下了基础。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知道宋老师,统购统销的研究是超越时代的。今天说来好像是很小的一件事,1984年,中国粮食大丰收,结果没有地方储粮食了。国家说超购价太高了,国家付那么大的代价太高了,现在我们给他一个平均价,统购价加超购价,根据粮食收购的多少,我们做加权平均。如果生产这么多粮食拿的钱还是这么多,农民不可能降低他的产量。其实宋老师没有学过经济学,他是地质学毕业的。他说如果你这么做,明年减产,那时候没有几个人相信他,结果被他说中了。1985年粮食大减产。我们当初那一批人,当时大家学的经济学很简单,能用的很不容易,宋老师马上就用上了,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

  后来变成体改所,发展所。我们创始人,第一批,第二批的人都是来自于这两个所,这是我们的渊源。这个渊源奠定我们CCER接地气的风格。就像周老师说的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周老师今天没能参加这个会议,是因为他被财经拉去开城市化的会议。但是周老师下的烙印是非常深的。另外一个就是留美经济学会,林老师是第一位海归经济学家,后来留美经济学会有6位前会长到我们这里工作。倪金兰是我们第一届的硕士生,现任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两股力量汇集到我们这里,就像林老师说的,我们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本土问题。我们试图从中国实践里总结出一些新的理论,对经济学的整个发展试图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我们坚持的理念。因为20年下来,我觉得这个理念禁受住了检验,以后大家毕业了,或者即将毕业,我们可能会有一些机制,我们也在做校友的工作。MBA校友工作开展的非常好,我们有研究生,我们有自己的校友会,我们本科生已经有了。这样我们可以互通,他们在业界也可以开会,在学术界的也可以经常开会。我们院里会尽最大的努力提供场所,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大家在一个平面上交流,就像今天做的活动一样。希望大家多关注我们,有好的建议,也都告诉我们。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姚老师,接下来合影,然后每个人再自我介绍一下自己研究领域,互相讨论。

(茶歇)
 
  主持人:陈平老师给我们留了18分钟的视频,听说他要对经济学大批判。
   
   
  陈平: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同事们,大家好。非常遗憾我不能亲临现场,参加大家的聚会,但是我想呢,新建一个研究院最好的方式的成果,最好的祝贺是展望。一个是军事科技,一个就是金融。所以就来讨论一下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未来中国的希望。

  现在我们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的很快,只有两个领域还受制于美国。那么今天我就要讲一下金融。中国金融实际上是完全有可能摆脱于美国的金融霸权。但是到目前为止还采取一个被动防御的方针,当然也避免了金融危机在中国的灾难,但是呢并没有摆脱美国的金融霸权。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金融人士没有实战经验,基本上是从美国的教科书上学到的。而美国的金融教科书呢是完全脱离于现实的,那么今天呢我就来讲四句话。

  第一条,金融和宏观是不可分割的,而经济学的宏观理论是错误的,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的思维。第二条,金融的基本理论,有效市场理论也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包装的宗教。为什么呢?因为价格不等于完全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误导信息。第三条,资产定价理论不是理性人个体的优化行为,而是群体的博弈行为。所以这点上在操作程度我们要大幅度地修改资产定价理论。第四条,最后一条,中国如果要在金融上能够胜出,就必须要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一定要知己知彼,然后才能百战多胜。如果只是模仿对手,以己之短模仿人家之长,那是一定要失败的。我就讲这四条。
那么第一条,为什么要讲现在的经济理论,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是一个封闭的均衡思维呢。我举个例子就好了,我们学习宏观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所谓的“IS曲线”,投资出去,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那么逻辑是什么呢?说如果央行降低利率,那你就降低了投资的成本,就会刺激投资的增加,然后就会带动产出的增加。这个理论对吗?我告诉你们,在美国独霸的时候,好像是对的,实际上那时候就已经不对了。在现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霸于市场,那是完全不对的。为什么,我想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一个央行降低利率,出现的可能不是教科书上讲的一种,而是有三种。第一种,就是正常情况,假如经济是健康发展的,大伙都对前途有信息,那你降低利率确实能够刺激投资来实现增长。但是你看现在美国、西欧和日本面临的情形,经济的前景非常的不确定,经济的改革、结构的调整毫无希望。你降低率只是给大家报坏消息,叫形势不好。那怎么办,有钱的人将钱拿在手上,现金为王,不会投资。更糟糕的是第三条,如果这个国家认为经济没有前途,都被利益集团绑架,那你降低利率以后你看到的是什么呢?不是投资增加,而是资本外逃。逃到哪去?逃到和西方国家竞争更有增长潜力的经济区去。所以你们看第一条,如果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没有一个清楚的理解,那么你要来做金融,那是一定要满盘皆输的。

  第二条,去年得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的Fama是有效市场的提出者。有效市场理论不是一个科学理论,是数学包装的一个宗教。为什么,第一条,有效市场理论宣称,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对价格包含完全信息,这种说法完全是荒唐的。我们都知道现在有大数据的时代,现在的信息都非常的复杂。多种多样的信息你只有尽量的利用,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没有任何头脑清醒的人光看价格就能决定你是买还是卖。第二条,如果你没有良好的监管体系,没有两个的宏观调控,相信金融自由化就能达到资产有效地配置,你看到的就是西方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一连串的金融危机。那么替代的理论是什么呢?替代的理论很简单,就是我们中国成功的经验。就是你只能在混合的经济体下多种多样的竞争,然后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而且很重要的一条要明白,短期利润不代表经济效率,更不等于社会效率。所以真正在金融上难做的事情是你要看准了投资的方向,看准未来的方向,做合适的投资,而且抓准时机。没有一种理论会告诉你,你闭着眼睛随便投资就能增加利润,这完全是一个神话。

  第三条,金融资产理论也是错误的。为什么呢?金融资产理论是假设金融市场里面没有竞争者,你就是一个代表者模型,你只是自我中心进行决策,然后进行一个均值方差的分析,就可以进行资产定价。实际上我们看股票市场,包括很多成功的金融家的观察,这市场根本就不是理性的,而且不是个体行为。实际上是多空双方群体博弈的行为,那么非常令人欣慰的是,我在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前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十几年,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北大几个数学物理系的毕业生,他们的数学基本功比西方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金融学家还要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市场定价,不是随机游走,也不是布朗运动,而是群体行为的生命过程,我们可以完全来更新资产定价理论。一个重要的结果我们即将在定价的经济物理杂志上发表,就是如果不是只看均值和方差,而是看高阶矩的话,我们事实上有可能判断平稳市场和动荡市场的差别。在金融危机到来以前一个季度就能发出警报来进行适度的调控,所以这点上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打破新古典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体系的迷信。要敢于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方法,用最新的历史经验,来改变我们的经济思维。
那么最后一条,我想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国际金融的歌剧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现在的金融战略还不足以适应这个变化。我给大家提两个问题,就是你们想想看为什么美国70年代开始,美元就和黄金脱钩了,实际上标志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但是在过去的三十年之间,美国还能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第二条我要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高唱经济自由化的美国在冷战结束以后,还要在全球维持700多个军事基地?而在历史上,英国和美国主导全球金融市场同时也是主导海上军事霸权。这里的原因是在什么地方?第三条,为什么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而且也是大宗商品最大的进口国,但是,美国仍然可以主导汇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中国没有定价权。我想我今天没有时间来破解这个问题,留待下回来讨论。在科学上来说,提出好的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同事和同学能够吸取中国《孙子兵法》里面的智慧,但是要稍微修改,不是知己知彼,而是要先知彼才能知己。然后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谢谢大家。

  (观察者网提问):最近金融理论最热的一个话题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问题,围绕这个新兴事物的争议也非常大,有人说它是金融创新,也有人说它是抬高了融资成本,是吸血鬼,对于它是否该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业内也有不同的意见,请问您对这样的一个新兴事物是怎么样的看法?

  陈平:因为它是新生事物,我按历史经验回答。美国70年代,金融创新,定义就是金融创新是用金融的办法,绕过政府过时的监管,这是美国的定义。我对互联网的观察有所不同,我认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商业模式的竞争。在过去30年里面,我们大家听的太多了,产权清晰,产权清楚了,加上公司治理,经济就上去了。现在你发现不对。混合经济产权不重要,真正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我要回答的问题。现在中国的银行体制,商业模式是否对经济增长有利?我认为是不怎么有利的。非常简单,在中国是政策银行主导的社会,政策银行扶持大量的国有银行转型,也扶持大量乡镇企业发展。转型和创新都是有很高的成本的,像西方风险头了,成功率在5%,剩下的钱在西方就是投资人承担,中国是国有政策银行承担,所以国有政策银行坏账很多。

    中国和国际接轨,把政策银行商业化上市以后,表面上看国有银行理顺急剧上升,坏账急剧下降?对国民经济作用是大还是小?因为中国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政策,把银行办成了当铺,你有大的固定资产容易抵押,你的企业很大,贷款利率很低,中小企业不能得到贷款,中国经济储蓄非常高,但是中小企业灰色贷款非常风险。

    互联网金融出来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注入了新的商业模式竞争的元素。一个互联网金融能够发展是钻了现在银行官僚体制的漏洞。现在我们的银行在节假日不上班或者办手续非常的麻烦,他们小的吃大,大的银行不愿意啃的他们都啃。第二条就是前面我讲的,价格不是完全信息,甚至固定资产抵押也不能代表它未来盈利的可能。所以互联网金融化尤其是淘宝网,因为有大量交易信息,可以从里面判断中小企业的生命力,还款机率怎么样,给它信用,给它贷款。国有的或者民营的大型银行,包括跨国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可以区分市场,可以发展中小企业贷款的空间。在这点来说,初期利率会升高我不奇怪,因为现在的中小企业得到不到贷款。比灰色利率,他们是降低灰色利率。跟国有大企业,或者是跨国公司可以拿到的低利率他们当然增长,但是竞争一加剧,这个利率会下来的。央行维持互联网金融,对打破跨国大银行的垄断是非常有作用的。

    这里面有风险,因为有好多新的企业,为了做大做强不择手段,钻法律漏洞。包括假交易套现的现象,央行制止了。中国的监管是很重要的。过去的经验,中国以前有一个错误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从产权理论来的,以为越富的人越负责任。真正的大银行,大企业,它的贷款是不负责任的。中国以前防范风险的办法就是提高资本注册门槛,资本越大,风险越低,我认为这个是不对的。真正监管的话要对行为进行监管。同时要看短期行为长期效果。第一对互联网金融,我认为现在看到的建设性作用远远大于可能的代价,它改变了商业模式。

   
    主持人:接下来,希望今天到场的所有的毕业生,或者已经在读的CCER的每个人控制1分钟之内,自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份,自己研究的领域,或者介绍自己最近代表作的内容。介绍完之后自我讨论。

   
    李民清:非常高兴参加20周年庆典,盛况如此空前,我叫李民清,我是1997年级的学生,我在北大教育财政研究所,我们研究所主要做财政方面的问题,欢迎咱们同学们,老师们,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经常到我们所里指导。
   
    张静:大家好,我叫张静,是CCER02级硕士,是海老师的学生,CCER05年毕业之后我去美国马里兰攻读博士学位,我主要领域是卫生(音译)经济学,现在也做财政方面方面的东西。
   
    王敬媛:大家好我叫王敬媛,是03级的硕士,毕业之后,到政府部门工作,现在在北京市政府研究室。我现在主要做特别实际的政策,我是操作性的,我感觉我在中心的训练让我非常受益,因为很短的东西要写出很清楚的思路,让领导在很短的时间内明白我说什么,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难的,也是我最受益的,希望各位多多给予我帮助。
   
    李欣:大家好我叫李欣,是09来到CCER博士后,当时做的题目是关于国际贸易方面,关于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模拟对国内宏观指标的影响。2012年博士后项目之后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当老师,一直研究的是关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方面的题目,现在努力学习宏观方面的知识和国发院赵老师做关于中国的宏观模型,因为我处于学习阶段,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学习。
   
    孙永强:大家好我叫孙永强,是2011来国发院做博士后的,导师是巫老师,当时主题是人力资本,博士专业是国际贸易,后来2013来到北师大。
   
    赵岳:大家好,我是国发院2010年级的博士,我是在读博士,我叫赵岳,我的导师是巫和懋,我觉得这些年跟巫老师做研究,学到非常重要的一点模型和现实的关系,他强调模型从现实中的抽离和诠释。现在做跟金融监管方面的内容。今天在座的很多师兄师姐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跟大家交流。
   
    戴觅: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大家好,我叫戴觅,我是08级的博士,我的导师是海闻老师,我的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现在主要用企业数据研究企业的加工贸易,包括汇率对企业的影响,最近有好几篇文章在审,有很多经验希望跟师兄师姐讨教,希望以后各位多多指教。
   
    陶坤玉:大家下午好,我叫陶坤玉,我是08级学生,我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和发展经济学相关的议题,过去我主要做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现在我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课,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大家在一起交流新的。
   
    张焕腾:我叫张焕腾,00级的硕士,宋老师的学生。
   
    吴斌珍:大家好,我叫吴斌珍,我感觉压力很大,我是98级的硕士,是林老师的硕士,毕业之后出国了,回来在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我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应用微观,之前关注的中国消费为什么这么低,储蓄率为什么这么高,从各个角度分析,包括从收入差距的角度,从养老保险的角度,从税收的角度,还有其他的,包括教育政策的角度。另外一个做的比较多的课题,包括现在有几篇文章做的关于教育的回报。现在关注养老和退休的问题。感觉比较杂,因为这个领域涉及的东西很多。欢迎大家跟我合作。
   
    施新政:大家好,我叫施新政,我是00年到国发院的,03年毕业之后去和密西根大学,09年之后去清华工作,我的研究领域主要做劳动经济学,原来比较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研究,现在慢慢的做一些别的方面的东西,有一部分的研究跟着赵老师做养老调查。
   
    袁东:大家好,我现在是博士二年级,我叫袁东,主要的方向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评估重构和投资的状况。第二个是发展经济学的方向,主要关注产业演化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希望能够向各位在座的师兄师姐多多请教学习。
   
    傅虹桥:我是叫师胡生,我是博士生二年级。现在我做的文章研究医保扩张的情况下医院行为研究。今天见到大家很激动,回去以后更加的努力,希望跟各位师兄师姐多多请教。
   
    杨奇明: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2013级博士后,人生大起大落太快了,前几年跟2013级博士后研究,国发院2013年博士后必须先后认识一下,不然开会的时候,都不知道大家是谁。突然之间成立博士后同学会,感觉非常的激动,我之前做过教育收入方面的东西,因为是普遍的,我做的可能不上档次,现在跟林老师和张老师做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项目。现在做的文章比较杂,可能要尽快的聚焦到某一个领域,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我叫杨奇明,是浙大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毕业。
   
    苏剑:我叫苏剑是1997级博士生,我现在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任教,我的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现在主要做关于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
   
    谭之博:大家好我叫谭之博,是09级的博士,我主要做从金融市场特征理解跨国对外失衡的问题,我的研究视角,从金融结构跟企业储蓄关系,拳师失衡传达渠道,除了金融之外,我更加关注的金融市场的特征,比如说金融发展等等这样的宏观变量跟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关系问题。
   
    徐敏波:大家好,我叫徐敏波,我是04级进国发院的,07年去乔治城大学读博士,去年刚毕业,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我关注的是微观和产业组织的东西,博士期间研究题目关于在线拍卖的东西。现在回来之后,最近接触的一些题目跟劳动有一些关系,关于中国劳动成本的东西,希望跟各位师兄师姐有更多的合作机会,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不是CCER的学生,我本科是上海财经大学,现在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硕士,我的导师吴敏霞是巫和懋老师的学生,现在我做了一篇关于风险监管的文章。
   
    张静:各位老师,师兄师姐大家好,我叫张静,我是03级的学生,我是清华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今天想听大家的交流和一些经验。
   
    周猛:各位老师,我是2010周老师的博士后,我从事的研究主要是民族地区县域发展和有效援助,因为我们援藏过程中怎么发挥资金的作用。我在中国移动从事大数据云计算相关和技术管理的工作。
   
    魏旭:大家好,我是魏旭,是中心08级的学生,我在中央财经学院工作,我的研究方向是微观金融,不对称信息下的资产政权化,也做应用微观理论的研究,很高兴认识大家。
   
    陈秋霖:大家好,我是陈秋霖,01级硕士,04年的博士,2010年博士后,我在CCER呆了12年。没有一个人比我在CCER时间再长了,我在这里工作很长时间。我做的是卫生经济学。我在CCER做两个领域,一个是卫生经济学的东西。第二个是拿国民转移帐户做宏观经济的影响。我现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经济人口工作。我们研究的是卫生政策的效果评估,包括医保政策的工作。第二块做单项的效果研究包括重度精神疾病的免费救治,最近破禽流感对中国的禽业影响多大。如果大家关注媒体的话,这也是一个公案,有人损失很高,有人说损失很少。我在微信上发表了生活在中国很憋屈,到现在算是人重要还是鸡重要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选择很重要,我第一感谢的是CCER改变我的人生,因为我曾经想做很多事,但是最终做学问了。第二个我想感谢的,选择一个领域很重要,我很幸运在CCER01年引入卫生经济学的概念的时候,我投身这个领域,那时候人们以为研究卫生经济学是扫大街的,现在发现我真的很高兴,到今天我发现,我们这次校友很多都是资本界,但是任何一个资本界的同学和师长都聊医疗很重要,大家都想聊医疗,13年前我这样的选了,一不小心走入了一个非常兴盛的领域。有时候一些冷门的东西未来不一定是冷门。
   
    冯仕亮:我是中心08年级的博士生,我的导师是巫和懋教授,我自己在今年毕业去对外经贸公共管理学院。非常高兴见到熟悉的师兄师姐,还有如雷贯耳的师兄师姐第一次见到,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
   
    徐建:大家好,我叫徐建,我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有的是从CCER过来的,有转战海外回来的,我们非常高兴,我觉得CCER给我很多收获。10年前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做这种看不懂的东西,但是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把自己有效的智力投在无限看不懂的经济学上还是很有成就感。我做一个关于汇率的研究,博士期间研究什么决定汇率,毕业之后研究汇率影响什么。第二块是我在工作之后,跟我们学院老师一起做题目对我影响很大。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向各位多多学习。
   
    苟琴:各位老师我叫苟琴,我今年6月份应该可以毕业,毕业之后会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当老师,目前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金融自由化资本配置以及经济增长,另外一个方向研究资本项目开放对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对增长的影响,希望大家对我以后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
   
    张川川:我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当老师,现在有4个同事在这边。我的研究方向是老龄化和健康经济学,现在做的是应用计量。刚才压力比较大,想到什么热点题目就做什么,以后希望跟各位多交流,多学习,借这个机会感谢行老师,中心麻烦最多的就是行老师,非常感谢行老师。
   
    刘航:我叫刘航,我是中心08级的博士,我在清华社会科学学院做博士后,现在方向是关于银行的研究,特别高兴跟大家见面,希望以后有机会跟各位多请教多交流。
   
    大家好,我是2013年,7月份进站的博士后,今天很高兴见到学院如雷贯耳的老师,像巫和懋老师和宋老师。进站以后最大的感受觉得很孤单,因为我的老师大部分的时间在美国,我跟他之间主要是邮件沟通,我自己做研究或者我在想有人讨论的时候,找不到人,我千方百计找人交流,但是总感觉是一个人孤军奋战,今天在这里见了很多前辈,希望以后有机会在学习上,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能通过邮件或者其他的方式,向各位请教、讨教。
   
    李晓华:我叫李晓华,我是中心2007-2009跟赵老师做博士后研究。我在中心做两年访问写了两篇论文,劳动经济学,教育影响收入分配的问题,做博士后的时候,做人口方面的研究。我在这个期间,在中心帮着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中国开发数据网络,还有一个是女性经济者的项目(音译)中心成立20周年的庆祝活动,虽然女经济学者培训出去没有大规模的回来,我代表所有的受益者说,我们中心做了对经济学界有很大的带动效益和影响的作用。现在有很多人回来做教授,我对中心特别的感谢。我自己从中心博士后出战以后,我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研究院做政策研究,中间有一两年的停顿,现在已经OK了,我特别希望今后和大家有更多的接触和联系,能一起交流合作。
   
    陈斌开:我是05年进的中心,09年毕业去中央财大工作,现在做的比较杂,之前主要做收入分配和消费,最后又做产业和产业政策,现在偏重产业这块的研究,希望有机会跟各位多多合作和学习。
   
    主持人:接下来自由组合,自由讨论。在微信上,大家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自由讨论,大家现在已经互相认识了。分开之前,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回来的校友,一祝愿我们的国家发展研究院,我们CCER永远保持领先的地位,二再次感谢经济中心的老师,巫和懋老师,宋老师,姚老师,李力行老师,行老师对我们活动的支持,抽空参加我们今天的活动. 我还要感谢少翔、坤玉、戴觅等人及志愿者们为这次活动所作的大量的辛苦工作。让我们大家用掌声表示对他们的感谢。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