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美国纽约时间晚和6月6日中国北京时间早晨,“北大国发院美国校友微信群”举办了主题为“新冠疫情时期的常识、疫苗与药物”的内部分享。
新年伊始,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迄今为止已经约有两千万人感染,约七十万人死亡。在全球大流行病的冲击下,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北大国发院MBA PT 2012级荆韬校友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为校友们解读新冠病毒的结构与传播方式,介绍新冠疫苗与药物的研发进展,解答海内外校友们关心的问题。
荆韬校友留美学习工作十年,期间致力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和以腺病毒为载体的眼科药物的研发工作,后归国创业参与提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的外包服务,现担任某医药公司的市场战略总监,在大健康领域具备丰富的研发和咨询经验。
荆韬在分享中解释道,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糖蛋白S位于病毒包膜外层表面,类似凸起的“皇冠”。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蛋白全称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是人体内一种参与血压调节的蛋白,在人体肺、心脏、肾脏和肠道中广泛存在。病毒的刺突糖蛋白“劫持”ACE2,并与之结合锚定形成受体复合物。锚定后,以受体复合物为支点,病毒的RNA通过跨膜转运进入人体细胞。因此,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解决病毒感染之道在于有效的阻止其刺突糖蛋白和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的结合,或者有效的激活免疫系统,让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消杀被病毒“劫持”的细胞。这也是目前研发新冠病毒疫苗和新冠病毒药物的基本原理。
同时,鉴于维持病毒结构的包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构成,可以通过脂溶剂、肥皂和消毒液的搓洗和喷淋等化学防御的方式来破坏病毒结构。而物理防御的方式包括佩戴R95等可吸附过滤油性颗粒的口罩,也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入侵。
荆韬也提到,疫情期间的各种伪新闻喧嚣而上,仅针对新冠病毒的来源就出现了“人造论”、“泄露论”、“投毒论”等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荆韬校友在分享中用详实的科学数据逐一批驳了这些观点。他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掌握新的能源和动力机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向自然索取资源和能源的能力。城市的不断扩张造成大量植被被严重破坏,动物生存空间被无限压缩,而这种恶性循环依然没有停止。新冠病毒的出现就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之一。新冠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具备超强的变异性。它由蝙蝠携带,经中间宿主传播,几经变异后,形成了一种具有高传播性、高隐蔽性和一定致命性的病毒。
目前,新冠病毒的治疗药物和疫苗是世界关注的问题。荆韬校友在分享中仔细描述了新冠药物研发的流程,包括化学合成、生物发酵、细胞实验、动物实验、I到III期的临床试验及IV期药物的上市后再评估。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任何一个节点的失败或超出预期的毒副作用,都会导致整个药物研发的失败。因此,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从已知药物中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无论是羟氯喹还是瑞德西韦,它们的药效都非常有限,甚至微乎其微,寄希望于短期开发出任何特效药都是不切实际的行为。
作为抵御病毒的希望,新冠疫苗的开发受到了多方瞩目。疫苗可大略分为四种:灭活、减毒、腺病毒载体和DNA-RNA基因编辑疫苗。荆韬校友比较了四类疫苗的优缺点,以及各国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在研的疫苗项目,并分享了军科院陈薇院士最新发表的文章,着重解读了其团队疫苗临床一期数据结果。最后,荆韬校友表示:“或许在新冠疫苗出现之前,我们只能依靠自身的机体抵抗力,保持社交距离和隔离,以及现有的医疗条件去对抗新冠病毒。”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荆韬校友全面细致地回答了海内外校友关心的问题,包括秋冬第二波可能疫情、新冠病毒的传播率和致死率、痊愈后后遗症、疾病发病年龄分部、气温和环境与病毒传播的关系等。
新冠病毒的出现可以视为地球上其他生命体的反击,它的出现提醒我们,作为这个星球上的统治性生命体,我们也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违背自然规律同样会受到自然的惩戒。敬畏、尊重和保护自然才是多种生物的共生之道。
想加入美国校友群?
请联系您所在班级对应的校友部老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