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邀约,筑梦朗润;
读经双时,在国发院打下了经济学的基础;
进入职场,再次选择了国发院MBA进行管理学的深造。
北大国发院推出【国发校友一家亲】系列专题报道,本次【成长篇】邀请三位校友,在国发院修读了经济学本科双学位、MBA两个项目的课程,请他们谈一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国发院的学习经历带来的影响。
个人背景介绍:
宋志刚:北大国发院2008级经济双学位、2013级北大-Vlerick MBA项目全日制班校友;MBA入学前,在通信行业中国移动任职;MBA毕业后,进入汽车相关行业,目前在淘车二手车金融事业部,担任区域销售总监。
宋志刚:读研究生的时候,听同学讲CCER(国发院的前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项目是超一流的,全是经济学大师授课,而且入学的门槛挺高,同学们都非常优秀。所以,本来就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我,报考了国发院经双项目,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国发院。
在国发院读经双时,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课程)是什么?
宋志刚:读经双的时候,经济学原理这门课是海闻老师授课,按国发院的规矩,越是基础课程越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授课。当时海闻老师作为经济学家经常受邀上央视经济频道的节目,同时也在筹建北大深圳汇丰商学院,应该说非常忙碌,但每周的经济学原理课程,一节不落,而且课程精彩纷呈,如果不早点去,连过道都没位置,阶梯教室水泄不通。海闻老师在投影设备下手绘各类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一幕画面依然历历在目。
宋志刚:第一,对各类报道里的经济学专业术语不陌生了,对社会经济问题有了一些理解;第二,对生活中的问题有了不同的角度的分析和理解,比如关于机会成本的思考,或者通胀发生的时候,可能会有什么连锁反应等。
您是什么阶段开始考虑读MBA的?为什么会选择再次回到国发院读MBA?
宋志刚:我在职能管理类部门工作了3年后,希望转型,去做业务直接相关的工作。这时候,想到MBA作为面向管理的专业课程,可以把管理岗位相关的知识集中高效的传递给学生,快速打开眼界。而国发院的MBA项目,不仅有一流的MBA师资,还配备国际化的课程以及全英文授课,让项目本身有了更大的附加值。
MBA读书期间,令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课程)是什么?
宋志刚:在国发院读MBA期间,课程非常有思辨性,每位老师在每一堂课上都会挑战你,让你不得不深入思考,不得不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对我后续的管理工作有非常大的影响。
我也在日常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挑战团队,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步步深入的追问找到问题的根源,尽可能找到最优解。跟我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深受这样工作习惯的影响,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读完MBA之后,您认为自己最大的改变是?MBA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
宋志刚:换了行业,做了自己喜欢的业务部门工作,负责过不同规模的团队。
MBA让我在两年的时间里快速补充了管理类相关知识,打开了视野,虽然不能说在各方面都非常专业,但都不陌生,这对于后面在工作中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能够快速上手,提升了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
读完经双以及MBA后对您的职业生涯有何影响?未来您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宋志刚:经双对我而言,更多是爱好,因为同期也在读通信研究生,所以还是本专业与毕业后的职业关联更紧密一些。但国发院MBA对我而言,是一次职业发展转型的助力,不仅储备了管理的知识还有优秀校友的加持,对我毕业后的转入陌生行业、转入不同工作模块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进入汽车金融领域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做过新车金融,后来又做二手车金融,目前二手车行业仍在快速发展中,后面还会选择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希望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迎接挑战,做一些没做过的岗位。
宋志刚:报考国发院MBA的材料中会有类似的问题:你希望在MBA获得什么?在填写材料的时候,这个问题我非常认真的想了好多天,把自己想收获的目标列了出来,还留在电脑里。已经MBA毕业这么多年了,回头看看,自己读MBA前想收获的基本都达成了。所以,理性地想清楚自己想要获得什么,在读MBA的时候给自己明确的航标,不在于高低,而在于清晰。时不时对标一下,自己的脚步就不会乱掉,这一点挺重要。
个人背景介绍:
戚小玉:北大国发院2008级经济双学位、2019级北大-Vlerick MBA项目在职班校友;科技英才奖学金获得者。硕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同时获得北大国发院经济学学士双学位。现就职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担任项目负责人。
戚小玉:最开始是通过经济双学位的项目了解国发院的,那时国发院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隔壁宿舍的同学报考了国发院经双项目,她上课回来跟我讲了一些学习的内容,我很感兴趣,就报考了,同时,因为自己对北大一直有向往,所以想抓住可以去北大学习的机会。
您在国发院读经双时,令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课程)是什么?
戚小玉:国发院的教授、大师们在学界、政界等担任着不同的重要角色、有高大上的title,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严谨、接地气的学术精神、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毕业十多年,我依然记得座无虚席、站着也要听完的海闻老师的经原课。记得周其仁老师的新制度经济学课堂上鞭辟入里、生动实际的案例,记得姚洋老师中国经济专题课堂上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生动讲述……
2009年,记得周其仁老师在新制度经济学课堂上,讲到一个生动的案例。有一次周老师去西安开会,午休的时候跟他一起参会的学者提议要去秦镇吃米皮,周老师感兴趣跟他们一起去了,他说他很好奇,究竟秦镇米皮有怎样的吸引力,让同行的学者们放弃丰富的会议餐,舍近求远去吃米皮。到了秦镇之后,除了享受米皮地道的美味,他发现秦镇米皮有一种运营模式,米皮店收外地学徒,包吃住,学徒就在米皮店学习和帮工,经过一段时间,学徒学成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店,而米皮店也省下了雇佣工人的开销,这是一种双赢的运营模式。当时在课上听到这个例子,我有两个体会:一是体会到好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总是双赢的,这样会长久发展,更有生命力;二是体会到做事情、做学问,要“把脚踩到泥土里”,我很敬佩周老师一直以来那种深入到“乡间地头”做学术研究的精神,这样才会更“接地气”,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更加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两点体会,让我受益匪浅。
您是什么阶段开始考虑读MBA的?为什么会选择再次回到国发院读MBA?
戚小玉:作为一名国发院2008级经双项目的学生,一直很珍惜和怀念曾经在这里学习的时光。记得2010年自己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参加毕业典礼时曾经默默设想过:会不会有一天还可以再回来读书?
真正开始下定决心准备MBA是在2018年下半年,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开展了相关应用,铁路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技术的试应用与具体项目的实施,我发现影响项目应用实施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项目管理、沟通协调、试错风险管控等各方面的内容,因此萌生了读MBA的想法。我希望通过一个平台来观察其他行业面对同样境况时如何运作,希望新技术能够相对平稳地应用与更好的发挥。读MBA,对我来说并不只是想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突破瓶颈,改变自己,获得面对不同环境下处理问题与应对风险的能力。由于当年本科在国发院读经双时,就了解到国发院有中外合作办学的MBA,因此在择校时,首选便是国发院。再次回到国发院读书,回看自己在双学位毕业典礼那天的设想,大概就是所谓的“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吧。
MBA读书期间,令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课程)是什么?
戚小玉:印象最深的课程是宫玉振教授的《曾国藩管理方略》。在来国发院读MBA之前,我是典型的技术型思维模式,在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已经习惯了去应对各种理性的、可量化的任务,并且也善于去解决各种可量化的问题。但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面对的可量化的问题占比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诸多的需要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去平衡的、无法量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一成不变答案,只能靠自己去体会、去尝试、去总结,甚至去失败、去碰壁,而后才能懂得该怎样面对。
宫玉振教授的《曾国藩管理方略》,这是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课程,我所在的单位是传统的国企,老师在课程中描述的很多情形,我都能深刻体会甚至有过类似的经历。上过这门课,我记住了课程中的几句话,一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自己曾经读过一本小说《商道》,里面提到的“戒盈杯”,就是说事事不宜满溢,满后则亏,与曾国藩的“求缺斋”异曲同工。而花开花落终有时,是人生的常态,需要做到老师在讲课中提到的“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无论是期待花开的过程,还是面对花落的结果,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需要去面对的不同的困难,也就是“天下断无易处之境地,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结合自己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一个人状态最好的时候,一定不是他一帆风顺的时候。每一次面对困难,都会让我成长,而在与困难的共处中,让我识人、律己、明志、修心。也许,这就是那些“不可量化的问题”存在的意义,在与它们共处的过程中,让人学会调整自己不同维度的状态,保持动态的平衡,进而成长、成熟,成为更好的自己。
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参加“亚沙”训练。自己在读MBA之前,就有跑步的习惯,但是属于自己一个人比较随意的锻炼,参加“亚沙”训练之后,有了教练,有了师父,有了一起训练的伙伴,让我慢慢发现一个人跑是休闲,一群人一起跑才是训练,会让自己得到不断的提升,跑出自己曾经以为不可能到达的距离和配速。找到团队,共同努力,自己会更快更好的成长,这是我在国发院MBA的很多门课程中深刻感受的,也是在参加“亚沙”的训练中亲身经历的。
读完MBA之后,您认为自己最大的改变是?MBA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
戚小玉:十年过去,再次踏进国发院,当年的感觉一点未变。在这里的学习会给人一种自信和踏实感,学习的过程是紧张和忙碌的,但这样的过程不仅让我汲取到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这大概是自己最大的改变和收获。
戚小玉:努力来到这里吧,会有比你能想象到的多得多的经历和收获。
个人背景介绍:
李美子:北大国发院2009级经济双学位、2021级北大-UCL MBA项目全日制班校友;
2021级国发院新生奖学金获得者;2021-2022MBA学生大使;就读MBA前就职于银行业,负责小微企业融资和风险管理。
李美子:我是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知道了国发院,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对于在CCER修经济学双学位充满着向往。在我们心目中,国发院是个大师云集、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身处燕园北部拥有独立园林、神秘又低调存在。毕业那年,国发院在百年讲堂举办毕业典礼,我们坐在台下看到国发院学长学姐的风采,可能那时候就在心里埋下了回国发院读MBA的种子。
国发院读经双时,令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课程)是什么?
李美子:经双的课程由浅入深地给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经济学知识,并且对所有来参加项目的同学都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师资阵容和各种学术资源。周其仁老师的“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约束行为”的角度用生动的真实案例诠释了产权、契约、政府管制等经济学概念,每堂课的座位和阶梯教室的台阶都是座无虚席。杨壮老师的“基础管理学”经常能够激发课堂上的激烈讨论,引领我们主动思考。朱家祥老师的“计量经济学”是让人又爱又恨的课,我们一面被教授的个人魅力和学术所折服,一面恨自己的学术能力有待提升。
您是什么阶段开始考虑读MBA的?为什么会选择再次回到国发院读MBA?
李美子:从职场离开后,我开始考虑读MBA,想要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再次选择回到国发院,是因为这里拥有学者风范、传承精神、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让我们在“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在与中西方教授的思想交流、同学之间的讨论中探索经济现象和企业运行规律的本质。
MBA读书期间,令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课程)是什么?
李美子: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沙赛,激发了我作为跑步小白的长跑热情。虽然今年的比赛被推迟了,但是大家的自主训练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能够感受到我们身边是自律、积极向上、团结和有毅力的一群人。往届的学长学姐会风雨无阻地来帮助大家训练和提升,我认为这正是国发院传承精神的体现。
李美子:拥抱变化、心怀善念、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让未来更广阔!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原北大国际MBA),是国内商学教育的翘楚,成立于1998年,由北大国发院运营,汇聚全球顶级商科教育资源,国际特质鲜明,同时深得北大人文底蕴,“中西合璧、知行合一”,“依国家智库、铸商界领袖”,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创者和领导者。目前,北大国发院开设两个国际MBA项目: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MBA以及北京大学—弗拉瑞克商学院MBA,每年秋季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