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David叶大维,MBA中心的老师们会说,PT13班级活动做得很不错呀,他们的班长是叶大维;校友部的老师们会说:叶大维啊,很杰出的校友啊,经常热心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还有职发部的老师们前不久做了一场关于职业导师分享与信任关系的讲座,请来两位很优秀的导师代表,其中一位就是叶大维。于是叶大维这个名字就好像有了光,卟灵卟灵的。
其实叶大维加入导师计划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校友部的老师们排着优秀校友的名单,大维很自然地榜上有名收到邀请,就应邀成了国发院的第一批职业导师。和别人稍有不同的是,除了热心与奉献外,大维加入导师计划前也是有着自己在职场上类似的导师经历。
叶大维的公司一直是有“导师计划”的,HR每年会从集团里选取最具有成长潜力的员工们,依据其背景与专长,安排公司内不同领域内相类似职能的高层管理者进行结组配对,分享经验并陪伴成长,大维就是这个项目的受益人。
当时,作为一支毫无争议的“蓝筹股”,叶大维被分配的导师是公司的总裁。那段回忆至今让大维印象深刻,因为导师身处异地且日程繁忙,大维每次要提前主动去和导师预约时间订好计划,在见面前几天就要发送自己想讨论的议题给导师,积极地做好十足准备。事后总结,大维也特别感谢这段经历,因为这些经历,他会更积极主动去做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与运营方式,也了解到了一个中层管理者与高层管理者思考问题时考虑维度的差异。
而更让他感触颇深的是,越是能力强大的人,虽然职级很高,却越是谦逊温和,乐于分享。这些经验与感悟为大维后面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宝贵的基石,他在与导师的差异中看清成长方向并极大地训练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几年后,当大维自己也成为了公司高管导师群的一员时,他也如法炮制,以一颗奉献与感恩的心,与自己的“学生”分享工作方法、态度、经验,帮助一批初级管理者迅速成长。
对于国发院的“导师项目”,叶大维的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乐于奉献的心思。提起入读国发院的MBA,大维的总结是收获很多感情很深。
一方面,两年的学业很紧,总是一种书读不完的感觉,但每每都能从老师们的观念里受到启发。比如姚洋老师的中国经济发展、Bruce的管理行为学、杨壮老师的全球领导力,都让他受益匪浅。
另一方面,同窗情深,难以忘怀。大维说这两年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感情很好,但他很遗憾当年因为还有工作和家庭需要平衡,在学校的时间并不够多,以至于毕业后只好更多地为学校的各种活动出力才能多少弥补当年的小遗憾。
但细数一下,从入学就开始接任班长,算上那两年班委们一起为同学们办过的生日会、分享会、篮球赛、羽毛球赛、万圣节party、学校年会排舞,叶大维自己也逗笑了,这么算下来学校里占用的时间其实也是不少的。用PT13班某同学的话说,感觉叶大维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家长,深受爱戴。BiMBA人最常喊的口号是永不毕业,从入学到毕业,叶大维一颗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心不仅不曾毕业,还在经年时间中生长得枝繁叶茂并结出累累硕果,加入导师计划在大维看来是一段非常珍贵的经历。
然而即使有着公司的导师经验,大维在学校里导师计划的开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维还记得刚开始和他的结组学生交流时,因为不像公司的导师结组那样会有些背景交集,和学生彼此不熟悉,所以聊起来多少会觉得有些尴尬,即时很有心想去分享和帮助对方,也会偶尔也处于没话找话的处境。
后来无意加入了一次小组分享,大维意外发现似乎交流效果会更好,人多了学生和导师的压力都小一些,也会表现的更加主动活跃。于是之后大维和他的学生就开始改变方式主动发起一些小组分享,既锻炼了自己,增加了导师学生间的默契,也通过与更多同学、导师共同互动,收获到更多的行业见闻与心路历程,交流的边界被打开了,生长的空间也就更大了,所有人最后都成为了这些活动中共同的“赢家”,也让大家更深的体会到了陈春花老师说得共生的意义。这个改变让大维印象深刻,工作里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变得更加开阔了。
叶大维在职业导师项目启动会上(左一)
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种树木是榕树,成长壮大后枝繁叶茂甚至可独木成林。唐朝诗人许浑曾在《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四首》中形容榕树生长“松盖环清韵,榕根架绿阴”。从叶大维身上或许可以看见生长的典范:从入学伊始,极具潜力的欣木,扎根浸濡于朗润园内,吸收养分并继续茁壮成长,终以葱葱郁郁成就一方天地,亦为后人搭建一片荫凉。
从曾经的MBA同学,到班长、杰出校友、职业导师,优秀的人将优秀变成一种习惯,方方面面都可以结出硕果。陈春花老师曾说:“导师计划就是要让现在最优秀的人与未来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因为在一起,彼此可以变得更优秀;因为朗润园,优秀的人们共同成长,成就更大的可能。朗润园内,生长最美,希望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