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研究院校友专访”由学院校友部联合媒体人对校友进行专访。不仅展示校友风采,加深校友相互认知,也希望他们的故事为更多人带来启迪。
本期采访的是来自国发院BiMBA商学院2003级的校友仇序、2004级MBA的校友黄洪亮和2008级EMBA的校友田力。
仇序、黄洪亮和田力,分别是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2003级、2004级MBA和2008级EMBA校友。三个人之前一起创立了北京千禧维讯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历练后又共同发起了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
让公益成为商业的新动力,也让商业成为公益的新智慧。三个人虽然都脚踏两个舞台,却始终步调一致,成就了一条令人艳羡的友谊之路,也取得了可观的商业成就及社会赞誉。
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是一直想走,却总在观望的人生路。
商业:宁做强蚂蚁,不做虚大象
“年少时以为世界是我们的,后来发现我们是世界的”这是三个人都信奉的一句话。仇序和田力是大学时的同窗好友,就在隔壁宿舍。黄洪亮与仇序是朗讯工作时的同事。三个人意气风发,对未来有无限憧憬。在国发院BiMBA商学院的学习又使三个人的关系增进了一大步。
“和一群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随着好感度与默契度的不断提升,2002年,三人正式联合创业,成立了千禧维讯。
但很快,三人意识到了创业过程的艰辛。仇序是三个人中第一个走进国发院BiMBA商学院的。对此,他回忆说:创业之前觉得并不需要读商学院,因为原来的公司提供了很多免费的专业培训。创业之后才发现自身在企业管理、商业逻辑等问题上有不少短板,所以他和黄洪亮先后申请到国发院读书。
最后进入国发院读书的是田力,但他读的不是MBA,而是EMBA。田力也表示,创业者认认真真去读书,不仅能学习知识,训练思维方式,还能接触不同的人群,从同学和校友身上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领悟不一样的洞见。
回忆起在BiMBA商学院求学的经历,田力面带微笑地说,刚开始大家谁都不服谁,毕竟EMBA都是企业家或高管,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但很快这个团体就磨合得非常默契,大家逐渐发现这里除了老师和课程,还有两个宝:一是每个人都很真实,这在商业世界里不容易遇到;二是每个人真有与众不同的智慧和资源,而且很真诚地互相分享。再加上学校本身也很在意校友们“永不毕业”的精神,不断更新课程,使得他们三人都觉得母校很迷人。正如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老师所言:我们彼此加持。
铁三角合影:黄洪亮、仇序、田力(从左至右)
三个人的专业背景,加上团队的默契,使公司一开局就度过了生存期,一度风生水起。2009年,三位依然踌躇满志的好同学看到创业板启动,还想再加速奔跑,却栽了一个跟头。
为尽快登陆创业板,三人决定扩张管理团队。仇序说:“当时觉得团队内部都是闷头干活的工程师,没有会讲故事的人,我们又急于求成,就请来了很多空降兵。”但很快发现空降兵在理念上与三个人灵魂深处的追求不一致。因为在商业之余,三个人都还有很深的公益情结。
当然,还有别的问题。根据他们的总结,有三条失误:一是在战略上没有看准市场,对行业发展趋势判断有误;二是扩张管理层增加了巨大的人力成本,却没有带来效率的改善和营收的同步增长;三是自身的业务没有完全做扎实,一起飞就容易支离破碎。
一番折腾后,他们决定重新收缩战线,踏踏实实回归主业。经过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多年深耕,千禧维讯如今拥有4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30项软件著作权和4项商标注册权,还成为华为首批五钻服务经销商,成功实施GIS软件,成为业内领先的创新性高科技公司,产品和服务得到多家运营商、广电及各行业信息化厂家的认同。
仇序、田力、黄洪亮都表示,三个人当时最大的观念转变就是,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求大,也并非所有团队都应该求大。“世界的多样性就在于既有蚂蚁又有大象。”“这个世界往往是做蚂蚁的时候仰慕大象的伟大,做大象的时候又羡慕蚂蚁的轻松自在。我们渐渐学会,要在做蚂蚁的时候当一只快乐的蚂蚁,做大象的时候做一头快乐的大象。年少时我们都以为世界是我们的,后来才发现我们是世界的,顺应一定的生存法则,才能给世界带来更好的改变。”当然,也不必就由此断定自己企业的基因就是蚂蚁。
公益:救助的是个人,成就的是家国
创业十年之后,三个人又开启了新生。
2012年,仇序参加了台湾慈济会的志愿者项目,陆续前往世界各地参与灾后重建项目,也体会到了大灾大难带来的冲击。有了这些经历,仇序觉得,“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们都把它太当真了。”他也开始思考,当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再动身就迟了,加之在国发院BiMBA商学院读书期间受到的社会情怀熏陶,他就和两位老搭档商量,从身边做起,着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之事,这是“同心圆”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源起。三个一拍即合。
和做商业一样,不求快,不贪大。三个人的理念已经高度一致。
仇序第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位非常需要救助的朱先生,因为突发脑溢血住进了价格昂贵的ICU病房,家人倾尽所有也无力承担手术费用。得知情况后,仇序送来了自己、同事及更多热心人筹集的善款,拯救了这个濒临倒塌的家庭。
此后,他们三人又不断以个人名义,同时也不断发动身边的朋友来参与公益救助。此举也得到了国发院BiMBA商学院多位校友和老师的认同,因为这和学校的社会情怀理念一致,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加入到公益队伍中。
几次救助之后,三人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无力感。面向更多的求助者,个人行为的持续性和成长性不够,必须上升为组织的行为,和做公司一样,要讲究专注度和组织效率,只是商业和公益的目标不同,但载体是高度相似的。
三个人思来想去,下定决心:商业上,千禧维讯继续专注于自身的业务,这是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之本,首先做把企业做好。然后利用商业的经验,把公益也做得专注、专业。
经过几次救助,三个人渐渐确定了同心圆慈善基金会的定位:以大病家庭救助为主,而不是参加重大的自然灾害等公益行为。为此,他们设立了“一个都不能少”、“成人救助计划”、“给大病家庭一个家”等关联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被救助人给予快速、适当的救助,几年来已经累计帮助过数百名大病患者,陪伴超过1000个家庭渡过了难关。
运作同心圆基金会几年来,仇序、田力和黄洪亮都不认为这是一个“渡人”的过程,而是在“渡己”。
当有人问及他们:经常和疾病、生死等打交道,会不会带来负能量,让人悲观。三个人的回答是相反的:“我们接收到的是很多正面的能量,因为做公益的过程就像一堂生命课堂。令人害怕的真的不是缺钱,而是无助。是一个人在最黑暗、最虚弱的时候,突然发现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不关心他,都离他远去,都选择了放弃。在疾病和心理双重考验下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和成功企业家一样励志,甚至意志力更坚韧。当他们走出困境,不仅减少了一个即将塌方的家庭,而且使个人和整个家庭又焕发出发展的新动能,尤其是对‘善’的相信和投入,成为整个社会发展最美好的新力量。很多人也会因此加入到同心圆中来,成为组织生长的源泉。”
在仇序、黄洪亮和田力三人看来,这和从商带来的回报一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慰藉,并且来自人性的温暖更令人舒适。如果说商业让三个人变得更强大,慈善又让三个变得更内合,从而两条路都可能因此而走得更稳更久更美好。
撰稿 | 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