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是北大国发院EMBA2008级校友、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在中国工业报上发表的文章。讲述了他对于工业企业上云的思考和洞见。
工业企业上云是通过将设备资源、生产管理和业务系统等向云上迁移,促使企业利用云上资源汇聚、按需供给等优势获取云设计、云制造、云管理等服务,有助于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提高产业链资源协同共享能力和配置效率。
近年来,随着百万企业上云工程的实施,上云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工业企业上云量逐年增长,上云成效显著。特别是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云服务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企业上云已经成为共识,下一步仍需解决上云安全隐患、上云基础不牢、云上应用供给不足等问题,加快上云步伐,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赵波
工业企业上云的趋势
一是上云主体正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延伸。大型工业企业通过自建云平台并整合成熟有效的技术、管理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经验,逐步实现了自身业务上云,形成了具备行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海尔将“人单合一”生产模式落地为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将研发、生产、物流等封装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云化解决方案,实现了传统动能的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推广,推动前沿数字技术红利由巨头向长尾客户传导,逐渐下沉惠及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能够有效支撑中小企业上云。广大中小企业通过上云上平台,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享受与大企业一样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快速形成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协同能力,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
二是上云重点正从管理系统向业务系统和设备上云转移。目前,线上办公、财务管理、远程协作、视频会议等管理工具类的云上应用已经较为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这些服务进行日常管理,例如在此次复工复产期间,阿里钉钉、腾讯会议等云服务深度使用量高达上亿人次。未来,核心业务系统和工业设备上云将有效牵引工业企业关键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迭代升级。设备管理以及制造执行系统等核心系统将在执行层面越来越具行业特色,随着上云数据的沉淀积累,也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将显著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以徐工的汉云平台为例,通过连接大批高价值设备,实现作业现场的实时监控和设备的精准运维,使得设备作业事故率降低、设备运行成本降低、设备利用率提高。
三是云上应用正从传统功能云化向复杂功能集成化、智能化发展。传统的工业云平台大多是针对单一问题开展相应云化功能的打造,随着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不断丰富与创新,云上应用的综合复杂度、适用广度、智能化程度等显著提升。一方面,以集成应用为导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正逐步实现跨部门、跨企业、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例如航天云网通过INDICS平台打造了CCO 云协作、CPDM 协同设计引擎、CRP 资源调度引擎等应用,实现了工业领域海量复杂应用的快速开发与部署。另一方面,以智能创新为导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了更加智能、高效的解决方案。云上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及处理工具可以沉淀大量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基于此形成了面向生产过程、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智能优化算法,从而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工业企业上云面临的挑战
主动上云意识不强,对上云安全有顾虑。一是担心数据因安全风险而泄露。云服务商可能将企业数据开放给第三方甚至竞争同行,给企业带来致命性风险。二是担心业务连续性存在问题。云服务商可能面临云服务系统性风险,如业务中断、数据丢失,这些风险会相应转嫁到用户企业,影响用户业务系统的连续性。三是担心对云服务商产生过度依赖。用户上云业务如果被特定服务提供商绑定,会导致企业对未来上云过程的成本难以把控,使企业发展陷入被动。
数字化基础薄弱,上云路径认识不清晰。一是企业在设备数据采集打通方面存在短板,不具备自己完成云化转型的能力。国内绝大部分企业面临着老旧设备多、数字化水平低、多种协议不兼容带来的数据采集难、成本高、效率低等挑战。二是云计算等领域专业化人才匮乏,难以支撑企业上云、用云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上云战略制定仍停留在纸面上,企业高层对上云带来的投入产出效益认知存在障碍,对按需上云、分步上云、上云评价缺乏具体标准和依据。
云上SaaS供给仍存缺口,影响上云广度和深度。一是云化工业软件供给不足。云服务商缺乏面向特定工业场景的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积累,工业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沉淀、大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满足行业细分领域的云化工业软件、工业APP匮乏。二是解决方案能力不强。企业上云依托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控制系统、通信协议、生产装备、管理工具、专业软件等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集业务流程咨询、软件部署实施、平台二次开发、系统运行维护等于一体的综合能力欠缺。
深入推进企业上云创新发展
标准先行,引领企业上云按需分步发展。一是开展重点标准研制,围绕企业上云、用云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研制企业上云实施指南、技术规范、效果评价等重点标准,使企业在需求分析、可行性评估、云服务选择、测试部署和运维等各环节有标可依,上云工作稳步推进,业务能力快速形成。二是加强标准宣贯培训,普及上云知识,提升企业上云意识和实践能力,持续扩大企业上云影响力,同时,加强对企业上云效果的跟踪研究,不断优化和提升标准服务水平。三是推进应用案例标杆遴选,面向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分级上云企业评定工作,树立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行业应用标杆示范,为广大上云企业循序渐进、深度上云提供最佳实践和现实参考,引导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丰富供给,创新云上融合应用。一是基于各类基础共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特定行业
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环境开展海量工业APP的开发和培育,促进跨平台间工业APP的异构兼容和互操作,推动工业技术、知识经验、机理模型的沉淀及工业软件云化;二是探索新技术融合应用,促进各行业、各领域开展云上区块链、云上大数据、云上人工智能等各类融合应用的打造;三是开展工业上云应用开源社区建设,打造工业上云应用开发及技术分享环境,加速完善开源人才培训、认证、评价体系,推动工业上云应用的开源模式健康发展。
加强防护,保障企业上云用云安全。一是完善云安全制度体系,围绕多样化工业场景中涉及的数据权属、隐私保护、收益分配等问题建立配套的监管机制,为企业云上数据安全提供支撑。二是提升云服务安全保障能力,督促云服务提供商深入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增强安全防护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三是推动云安全技术创新发展,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和优势互补,创新云安全保障新模式。
提升认识,营造良好公共服务环境。一是推动各级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点行业和区域的应用普及,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上云的意识和操作能力。二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搭建面向平台解决方案供需对接、成果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开放式、协同化、网络化产业集聚区。三是鼓励各地建立上云体验中心和实训基地,从多个层面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上平台人才培训,夯实人才基础。四是深化产融合作,培育创新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上云”保险等金融服务,激发企业上云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