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年是北大国发院(前身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CCER)成立三十周年。国发院走到今天,能在教学、科研、智库等领域有所成就,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离不开一代代师生校友的开拓进取,风雨兼程,以及各界的呵护与鼎力支持。值此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启动“我与北大国发院(或我与CCER)”主题征文,欢迎师生校友和各界伙伴不吝赐稿,通过您的文字,让更多人一起走进那不曾褪色的岁月。
本文作者曾志雄现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2005-200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执教。
本文是关于诗歌的叙事。我于2005年至200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任教,之前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我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践行的“中国式的诗化教学”始于香港中文大学,成熟于中心。
中心有三个特点促成了这个“成熟”。首先是当时中心所处的朗润园的中式之美,其次是中心师生共有的学术激情,最后是中心给予我的执教《高级宏观经济学II》的机会。
鉴于本次征文的文体要求,我想指出,以下行文中所举的三首诗歌不是为本次征文所新作的投稿诗歌,而是为说明中心以上三个特点及其所“催熟”的“中国式的诗化教学”而举的三个例子。这三首都创作于我在中心任教期间,以之为例想要表达这样几个观点:
(1)理性和感性都是教育的目标;
(2)教学是体系导向的;
(3)教学有始无终。
这些观点自然和中心对中国经济学教育所作的一些具体贡献和工作有关。
一、理性和感性都是教育的目标
诗例:《情绪与概念》,作于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七日。
如树叶随秋风颤抖般敏感
似春潮随新芽升腾般温暖
永恒的概念
发于暂短
暂短的情绪
漫透永远
柳絮
是落地不化的飞雪
飞雪
是狂客结晶的心血
如昨的乌鹊
飞向如昨的白月
到处是
领域的穿越
我记得林毅夫老师说过,既然一个人学成后选择了归国工作,那么这就是他的最佳选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选择是自愿的,所以是理性的。毫无疑问,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在人的理性选择中,又包含了感性因素:家国情怀、创造热情、人文关怀、社会关切,等等。甚至,对于某些选择而言,感性可以说是理性的基层和底色。我相信中心开创者们的创业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既有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学需要什么的缜密思考,也有对为国奉献的期待和激情。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心的学生能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教育的热情,当然也深深得益于老师们在研究和教学活动中的求真精神。其实,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不仅体现在中心师生的教学互动中,也体现在中心教师之间的交流中。当时中心每星期一有个教师午餐会,虽然吃的是简单的盒饭,但是其间的言谈常常使人受益匪浅。再以林毅夫老师为例,林老师讲述他的经济学观点的时候,总是非常耐心,每个句子、每个字都说得很清楚,一方面反映了他本人的思路清晰和对自己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自信,另一方面也使其观点更容易被他人理性地理解和感性地共鸣。
二、教学是体系导向的
诗例:《经济周期理论》,作于二零零七年五月十五日。
雨落幽燕打渔船,一波后退一浪前。早有危机大理论,惜无方程精量谈。二次战间惨而烈,三十年代荒且蛮。刚性粘牢无形手,预期跳脱野兽环。风火翻飞乘子界,金箍搅动新政潭。均衡综合三市场,逻辑各据两地盘。应用广盛策评店,春风得意桃李田。渔阳鼙鼓升烟瘴,马嵬钗钿坠云鬟。弗老菲翁思绪利,卢郎普生架构完。尚有辛萨与汉氏,收拾参设走壁檐。息尖拉开衰退警,效高扯起景气帘。群扬群抑太阳子,潮去潮来月宫蟾。五岳四海真胜境,何有于我汗复寒。宏观尚未成功也,同学莫畏蜀道难。君不见吾既为师多愁思,深渊薄冰斯讲坛。
如果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是问题导向的,那么教学是体系导向的。我在中心工作的头三年,林毅夫老师担任主任,李玲老师担任常务副主任。在过往教学成就的基础上,中心这个时期在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三高”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这个时期,高级微观经济学系列由巫和懋老师和汪浩老师讲授,高级计量经济学系列由朱家祥老师和沈艳老师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由霍德明老师和我本人讲授。
中心的“三高”系列在当时国内高校可谓“遥遥领先”,使中心在学术和人才培养上更加声誉日隆。这个系列的重大意义是在中国建立了当代化的经济学硕博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体系。
改革开放开始之后的中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有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中心的创建,另一个是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即“福特班”,主要在中国人民大学上课)的开办。我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后者提供的培训,以教师的身份参与了前者提供的教育。无论是学生的经历,还是教师的经历,都使我深刻体会到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的重要性。体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纵向体系,一个是横向体系。前者指贯穿于经济思想史中的经济思想发展-演进脉络,后者指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学术横截面所必备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三高课程覆盖的内容。中心教师授课各有风格,比如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I》的霍德明老师就更加强调经济学直觉。
三、教学有始无终
诗例:《经济学家的素养》,作于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积如山兮书与文,历半生兮始入门,内四质,外三才,脑手笔口天地人。脑者思之如闪电,手者操之如舞练,笔者撰之龙蛇卷,口者喻之春风又拂江南岸。天兮汝运正合时,地兮世界为转移,人兮四海万众齐,生生不息宏与微。寻理不分富与穷,世事人物有牛熊,但能一意贯始终,王兮寇兮皆英雄。
诗中提到“万众”,中心当时的办公场所朗润园的主楼就叫“万众楼”。学术研讨会大多在这里举办(比如一年一度的CCER-NBERConference),部分课程也在这里上。当时国外来国内访问的知名经济学者,几乎必到中心给个讲座。今天的社会演化、技术发展使我们思考,从事经济研究的“万众”如何成长,如何更好地贡献于由更广泛的“万众”组成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上有一个“教学相长”的概念,而我认为在知识快速、甚至是“跃迁”式变化的时代,教与学应该是合一的:教即是学,学即是教。这一说法实际上指向了探索型教育和探索型学习,在其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前沿问题。教师是引路人,但,路要大家一起走,走出一个学术共同体。当时中心老师和学生就各个研究领域组成的“组会”其实就是这种学术共同体的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