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北大国发院部分校友代表们的观点集锦,本期分别整理了E03马永生、E06窦晓玉、E13张华荣校友的观点。
窦晓玉:北大国发院2006级校友
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窦晓玉代表:未来航天发射业务暴涨,
我国急需建设商业发射场
“未来5至10年,国内商业卫星发射需求达到千颗量级,卫星应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将带来航天发射业务的几何级暴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窦晓玉表示。她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建设以满足商业发射为主的发射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布局相对合理、设施基本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发射格局。但窦晓玉表示,面向未来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目前的航天发射场建设凸现出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航天发射场布局需不断完善优化。过去考虑到军事战略部署需求,发射场建设需要战略纵深,因此布局往往深居内陆,我国的酒泉、太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均远离大海,居于腹地。而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航天发射更注重低成本、低纬度、射向广、灵活性高、航落区安全性良好等关键因素,现有发射场射向范围相对较窄,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同时受铁路运输的限制,火箭运输成本较高。文昌发射场虽然靠海,但任务量已趋于饱和。
二是现有航天发射场在商业发射适应性方面有一定差距。商业发射属于市场行为,具有临时性强、灵活度高、变化性大等特点,现有发射场受政策影响以及军方管控,难以满足未来高密度、高频次、灵活度高的商业发射需求。
三是国内商业发射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出台完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民商力量、社会资本介入程度相对较低。
四是现有航天发射场周边产业配套滞后,无法满足就地研发制造等需求,使得制造、发射、测控和回收环节脱离。
此外,国内新型火箭数量不断增多与现有发射阵地及工位数量偏少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现有发射场中发射工位数量平均为2个,均为液体运载火箭发射工位,难以满足未来高密度低倾角发射需求,且目前仅具备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的简易场坪条件,势必限制大中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展空间。
窦晓玉建议:在发射场选址方面,参考国际成功案例,建议选址在北纬30度左右沿海地区,同时需要具备航落区安全性好、发射方位角广、交通运输便捷、产业配套齐全、自然条件良好、社会依托充足等优势条件。
在功能定位方面,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需要,在充分满足商业航天发射任务的同时,提供良好的应急发射的场所,满足快速响应应急发射任务的执行需求。
在项目布局方面,实现研发制造、发射、测控和回收的全过程服务,重点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总装测试中心、星箭对接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火箭研发制造基地、卫星及载荷研发制造基地、测控数据中心、回收处理中心,打造商业航天发射中心。
在产业规划方面,围绕航天发射服务核心,形成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导入高端制造业、发射服务业、数据应用业等,搭建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平台。
在管理模式方面,通过论证调研,联合部队、政府、央企等优质社会力量,提供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的良好机会,充分发挥各方在资金、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军地信息、技术、物资、人才的融合。
窦晓玉表示,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商业卫星发射场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同时建议国家发改委、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国防科工局联合有关单位指导开展发射场立项、选址及建设方案论证工作。
文字: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
建议在非洲“一带一路”国家
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标准工业园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连线住莞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埃塞俄比亚华坚轻工业园董事长张华荣,就今年他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连线采访。
张华荣表示,今年他继续关注“一带一路”的相关议题。针对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建议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家层面在非洲“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标准工业园,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连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送来了东风,也让我国更多本土企业迎来了国际化的新机遇。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境外工业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企业现在非洲地区的52个国家投资设立境外企业超过3800家,点多面广较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差。”张华荣表示,如能统一规划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有利于推进产业国际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张华荣认为,中国具有系统完备的现代化制造体系,这一制造体系供给的产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非洲大陆有55个国家近13亿人口,市场规模、生产力要素潜力巨大,在非洲建设标准工业园区可以发挥“一带一路”的引领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与非洲发展中国家交融合作。
“通过国家层面推动建设标准工业园区,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产业国际化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连通。”他说,这不仅可以为中国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也为沿线国家提供就业岗位,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发挥对非投资积聚化效应、助推在非洲投资的园区升级发展
张华荣表示,产业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境外工业园特别是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境外工业园,在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着境外融资难度大、招商引资困难、国际化人才匮乏、对外投资力度不够、生命力不强等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张华荣认为,近年来,中非政治互信和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为中非经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非洲未来仍具有巨大的投资合作潜力。他建议,要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倡导的“八大行动”为工作主线,由商务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牵头,选择非洲政局稳定、基础条件具备、合作意愿强烈的的国家和地区,引入深圳特区,苏州工业园等发展模式,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能吸纳相当数量中国和国际企业入驻的工业园区,发挥对非投资积聚化效应,吸引“走出去”企业入园,安全、高效、积聚发展。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非洲地缘政治和金融风险以及持续的贸易紧张,给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张华荣建议,我国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园区升级发展。为最大限度抵御风险,可以在中国企业已有的工业园区基础上,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金融、法律、人才服务等各方面的精准帮扶,国家层面推动与当地国合作,争取当地国给予园区企业按比例自主出口或内销,税收优惠,劳动用工,企业安全保护等外资企业优惠政策。还可以引导国内轻纺织企业组团赴海外工业园设厂,做好全产业链配套,采取多种形式灵活方式盘活现有园区,共同建设标准工业园区,提高产业国际化服务能力,为我国民营企业在非洲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
文字:吕晓敢
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马永生:北大国发院2003级校友
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3月7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碳减排的主体。”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表示,近年来,我国能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一次能源自给率稳定在80%左右,能效不断提升。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
马永生进一步表示,一是能源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占比过高,2020年煤炭消费占比仍达56.7%,石油、天然气分别为19.1%和8.5%,非化石能源为15.7%。二是石油、天然气自给能力不强。我国是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对外依存度分别攀升到73%和43%。三是能源资源与消费市场逆向分布。煤炭、油气、水电等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西南,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制约了能效提升。四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不够。能源生产消费领域基础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风险。
马永生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节约优先,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效是降碳重要手段,把节能优先方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抓实工业、电力、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加快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升级高效节能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价格、税收、金融等政策,以市场化手段倒逼提升能效。大力培育节能文化,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全体人民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加快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二是加快结构优化,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以清洁低碳为导向,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使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成为消费增量的主体,能源体系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汲取风、光等产业教训,加强新能源发展顶层设计,建立行业标准、监管和政策支持体系,避免“一哄而上”,防止“烂尾工程”;大力发展氢能,既要用好工业副产氢,更要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断提升“绿氢”比例;发挥我国地热资源优势,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实现规模高效利用。深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由燃料向原料转变并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压限”,统筹现代煤化工战略发展;坚持把油气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完善勘探开发机制,提升储备能力,大力开发页岩油气、煤层气,推进天然气大发展,守住原油产量2亿吨底线。
三是坚持自立自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能源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化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牢牢把握能源发展主动权。重点围绕氢能等新能源生产消费、油气勘探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运行、分布式能源建设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支撑引领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着眼全球拓宽能源渠道。在立足国内前提下,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能源生产、消费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开放条件下的保障能力,确保“买得到”“运得回”。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重大项目合作,建设一批长期可靠、安全稳定的海外能源基地。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合作,发挥能源市场战略买家力量,增强与我国油气消费能力相匹配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文字:证券日报 杜雨萌 邢萌
本文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