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第70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举办 多位学者对中国经济进行回溯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4-12-16 01:28    来源:

2024年12月7日下午,北大国发院智库中心在承泽园429教室主办第70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主题为“中国经济的回溯与展望”。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MBA中心、EMBA中心、本研中心协办本期活动。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和研究部执行负责人缪延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波,北大国发院金融学助理教授胡佳胤,北大国发院校友学院发展基金讲席教授卢锋受邀做主旨演讲和分享。北大国发院金光讲席研究员、智库中心常务副主任范保群主持本期活动。



主旨演讲中,邢自强围绕“如何走出通缩”主题,分享美国新政对中国的影响,以及2024年9月下旬以来,中国政策转型的逻辑与打破通缩预期的组合拳,并结合中美竞争态势探讨新质生产力在全球及中国的未来发展。他表示,过去官方预算赤字控制在3%左右,但是存在地方城投债等隐性赤字,现在考虑控制隐性债务,或提高显性赤字率至4%及更高,将是打破传统思维的积极信号。至于财政发力方向,是继续投资基建还是转向消费和社保福利,仍在辩论中,2024年推出特别国债用于刺激消费是新的尝试,同样预示着思维转变。

缪延亮分享的主题是“通胀的形成机制”,尤其是哪些因素决定通胀。对照美国通胀变化并做分析,他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预期,这三者共同决定是否会形成通胀。中国想要摆脱当前低通胀困境,关键在于财政、货币政策相协调。在理解通胀与通缩上,我们曾误以为货币供应直接影响通胀和通缩,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没有人愿意借贷,再多融资流动性也无法转化为市场流动性,终究导致空转。要想有效增加市场流动性,需要中央银行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其中,财政扮演最终借款人和付款人角色,中央银行作为最终做市商(或市场调节者)和贷款人。

秦虹聚焦近期房地产市场,着重分析并解读2024年9月以来的政策及实施后的市场变化,以及市场止跌企稳面临的挑战。她认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两个确定性因素分别是降幅收窄、一二线城市核心区止跌企稳,而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包括2025年的中国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她最后提出,2025年房地产市场仍是调整期,全面回升有难度,比较确定的是降幅会收窄。

张晓波基于长期跟踪调研,主要介绍中小微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挑战。他表示,中小微经济实体既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又是社会的“就业蓄水池”,至少带动4亿人就业,影响8亿人的家庭生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巨大。调研发现,近年地方债务问题引发的企业乱收费现象突出,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还包括营收困难,而这需要通过刺激消费解决,建议直接针对低收入群体发放现金。

胡佳胤重点从财政纾困与地方债化解角度做分享。她指出,美国和中国的债务增长是全球债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发达国家利息负担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如亚洲、拉美等国利息率高,偿债压力大。当前债务除国债等显性债务外,还包括救灾、防疫等负债,以及政府拖欠供应商、采购商等拖欠账款,这也是全球各国在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面对严峻的债务问题,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债务置换以降低融资成本,并长期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平衡央地财税关系。最终,化债旨在腾出空间谋划未来发展,要关注资金释放方向,促进战略新兴产业、民生福祉和居民消费等。

卢锋深入剖析中美关系新变化与改革看点,主要分享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分析特朗普新政;二是判断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三是应对。他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两大挑战,分别是高关税以及美国可能调整中国的最惠国待遇(PNTR)。另外,特朗普上任后美国对华政策可能更加强硬,同样增加了风险。对此,中国应坚持大国原则,维护核心利益,并考虑策略性出台政策以应对,同时维持相对稳定的经贸环境对中国有利。从积极因素看,中国当前供强需弱,供给在转型升级和逼近国际中高水平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大实力,提供了更广阔的政策选择空间和可能性。

圆桌对话环节,范保群主持讨论,六位主讲嘉宾共同参与,并集体展望2025年。从宏观政策到微观经营,嘉宾们期望2025年打破思维定式、走出通缩、摆脱焦虑、精兵简政、深度调整、积极救市、财政增量政策、结构性调整、深入改革。

关于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

“中国经济观察”(英文简称CEO)由北大国发院于2005年启动,持续至今,旨在利用北大国发院和社会各界的学者资源,围绕热点改革议题和当下宏观经济形势、大宗商品供求和价格、与投资环境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等进行讨论,以此加强北大国发院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