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专访姚洋: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期 关键是矫正的方法和时机

发布日期:2023-12-19 10:39    来源:

 

2024年,中国经济不再遭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但地缘政治、地方债、产业转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挑战此起彼伏。中国经济当前的关键挑战是什么?挑战的本质与化解之道是什么?2024年的中国经济该如何展望?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成都论坛,知名学者、国发院院长姚洋与多位企业家一起认知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变局、新挑战,展望中国经济的前景与机遇。

会后,姚洋接受红星新闻专访,他表示,要理解中国的经济的走势,首先必须理解政府在制定这些政策的背后逻辑。“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调整期,此前一些行业的过度的市场化、金融化要进行矫正。”姚洋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复苏的难点是房地产的收缩与地方政府的债务和财政困难,短期内势必要承压,但两者并不是不能解决,关键是矫正的方法和时机。

经济上要先立住  明年保增长是重点

红星新闻:新冠疫情的冲击已不在,为何感觉经济复苏还不是很快? 

姚洋:在疫情之前,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其实比较平稳,疫情开始之后有起伏。从大的历史观来看,在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一个调整期,这是正常的历史周期,比如矫正一些过度的市场化与过度金融化的行业,降低经济对债务和对房地产的依赖。长期来说这一定是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短期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但长痛不如短痛,关键是矫正的方法和时机。在大势之下企业也要适应调整,寻找新机会。

红星新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应该怎么来理解?

姚洋:明年的工作重点还是会放在保增长上面。经济政策不稳,经济就会忽高忽低。给明年定下以进促稳的基调,我觉得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没有了经济的复苏再去谈其他,其实都是空中楼阁。

“先立后破”的观点我十分赞同,我们的决策者意识到了相关问题,经济上还是要先立住,再想如何去破,别急于去破,一些改革治理措施可以先往后推推,比如说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红星新闻:您认为该如何解决地方债问题?

姚洋:地方债务的化解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我认为短期内不宜对地方政府进行财政紧缩政策。如果在疫情结束之后马上就收缩,不是一个好的时机。因为疫情期间地方政府花钱多,如果完全切断地方政府融资的渠道,不让地方借债,同时房地产又在下行,对经济的影响会非常大。

我的建议是将地方政府的债务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首先可以实现债务的公开透明,对地方政府形成压力和约束。其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督。过去20多年来,财政部对地方预算和决算的管理越来越规范。第三,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地方人大代表有权利对其进行审议,从而形成监督,防止债务膨胀。

消费增长其实不错   楼市调整还未到位

红星新闻:房地产是另一个重点难点,近年楼市调整优化了政策,有声音认为效果不明显?

姚洋:政府已开始出手,但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平稳渡过,不宜在短期用力过猛。房地产是高度依赖信贷,没信贷了它就“死掉了”。我们在两年多时间里面把本应该需要10年时间干的事情干了,对经济肯定有影响。

现在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并非不见效,只是见效慢。我认为市场还没有调整到位,除了明确取消“三道红线”,还可以放开限购,取消银行信贷比例等。部分地方的房子卖不动,价格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机制,降到一定程度,就有人来买房,预期就会转变。

红星新闻:有观点认为,现在住房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三四线以下城市可能过剩了,但一线城市未必过剩,如果完全放开限制,是否会加剧这种冲突?

姚洋:这要分两个市场看待,商品房市场是按照市场原则来做,同时加大保障房建设,则是政府发挥兜底的作用,让两个市场内部自行调解。 

红星新闻:推进保障房建设是否也会加重地方政府负担,包括保交楼、推进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等,如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姚洋:地方政府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等都是一脉相承的。一些老旧小区的条件很差,改造之后,为普通老百姓提供比较高质量的住房。地方政府怎么才有积极性,肯定得有资金。我们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可以建设住房储备银行,筹集资金专门来为保交楼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提供资金。 

红星新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中国居民储蓄率其实很高,但消费似乎并不积极,内需潜力该如何释放?

姚洋:我们老说消费不足,但是看一下数据,我们今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费增长。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2%,消费贡献4.4个百分点,占到了83.2%,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一个数。但是投资贡献1.6个百分点,平常年间可以达到两个百分点甚至更高。所以经济复苏难的问题其实是大宗的消费没起来,主要是跟房子有关的消费下降太多,投资增速下滑,要说国内需求差,其实是投资差。所以我们的消费增长挺不错的,只要把房地产稳住,地方政府的财政给稳住,消费就会上来一大块。

将扩大内需规划作为一个长期战略,说明了大家意识到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中长期时间内的重要增长引擎。总体而言就是把经济打上去,经济上去了,消费自然也就上去了

经济和就业是一体两面  尽快恢复经济才能“保就业”

红星新闻: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毕业生人数将再创纪录,新一轮就业“大考”将至,对明年高校就业形势您有何判断? 

姚洋:始终还是经济这个基础问题。我们老爱说保就业,老爱分开来讨论,好像有“灵丹妙药”就业就能搞上去,但是经济差,就业形势就会差,它是一体两面。就业和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只能是尽快地恢复经济,这是最为重要的。

红星新闻:您一直很关心教育问题,比如“取消中考,普及十年义务教育”,在双减政策下您认为目前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问题?

姚洋:现在的一些孩子都变成“做题机器”,教育当然必须改革。但在我看来,改革教培市场这是扬汤止沸,不是釜底抽薪。

我提出取消中考,普及小学到中学(包括初高中)的十年义务教育。我们现在上大学前是12年,缩减为10年地方政府的负担也可以减轻。在高考方面,我认为高考应该是考智商,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刷题,可以学习一些国家的标准化考试,学生熟悉题型就可以了,掌握基本的东西没有多少技巧。

红星新闻:您对中国经济一直抱有信心,这种乐观来源于哪些方面呢?

姚洋:我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来源于,中国经济本身没有问题,因为我看到了中国经济本身的潜力。

依我的判断,中国2024年潜在增长速度为5%-5.5%左右,因为中国的储蓄量足够大,储蓄仍然占GDP的45%,有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不慢,所以整体增速不可能太低。

比如我们创新现在都跟上来了,比如现在国货潮,还有人工智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这方面,中国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汽车是个最好的例子,大家现在很多买国产车,倒退5年都不是这样的场景。这些都是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的原因。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泡沫,实际上要创新就会有重复建设,不可能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需要一百家企业,刚好就来一百家,最后还是市场来决定,所以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在新时代进行矫正,比如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方法很重要,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中国经济仍然能够行稳致远。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红星新闻记者|蓝婧 

编辑|郭宇 责编|官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