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召开

发布日期:2014-03-21 01:1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4年3月19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系列活动“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在万众楼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主持。黄益平表示,今年是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20周年,是学院的学术庆典年。回顾20年前林毅夫老师创办CCER(时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之时,就提出了三大使命:教学、科研和智库。在今年年初发布的智库排行榜上,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很多专业领域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列前五名。带着这样的使命,从2010年开始,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黄益平老师和徐建国老师领衔,开展了对“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课题研究,本次研讨会正是其研究成果的报告会。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召开1

 



林毅夫:如何破解“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局?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何要提上议程?

对此,林毅夫给出的观察和回答是:从我国雇佣劳动力的格局来看,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农户雇佣达到总雇佣劳动力的70%,其产值亦占到60%。这支庞大的生力军、这些充满了创新精神和经济活力的企业如果得不到良好的金融支持,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大银行为何不愿为中小企业融资?

沿用最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林老师首先分析了需求端,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融资规模小,与大企业动辄上亿的资金需求相比,中小企业还停留在几万、至多几千万的需求量级上;零资本为主,缺少抵押品;失败率高,朝不保夕;产品和服务相对成熟的企业,企业家的个人经验、能力、信用暗含风险;创新型企业,其技术和市场仍前景模糊、飘忽不定。而在资金供给端,我国大银行主要布局在大城市,也更愿意为风险低、管理规范、市场前景明朗的大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是破解困局之关键

结合上述分析,林老师指明了解决问题之关键: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资金供给方需要了解企业家的特点以及企业家所在当地的行业发展情形。在这个问题上,比较优势理论再一次“派上用场”——林老师发现,地区性中小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当地的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情形信息较为充分,因此风险较容易控制。同时,如果地区性中小银行把资金都贷给大企业,也会增加自身风险;贷给多家中小企业,反而可以分散风险。

此外,对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林老师则建议引进风险投资;同时,PE(私募股权投资)虽然不是针对创新型企业,但鉴于其对行业发展有较好的洞察,也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放眼现实,林老师也意识到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前商业银行还需不断业务创新。比如,让龙头企业来为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以便后者向银行融资;再如,让银行和产业集群里的龙头企业合作。

在演讲的最后,林毅夫还特别谈及了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互联网以其技术上的先天优势,成功打破了“信息不对称”这一瓶颈,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找到了创新之路。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召开2

 

徐建国: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发力点在服务业

林毅夫发言之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徐建国发表了题为“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视角”的演讲,该演讲源于一项由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徐建国联合领衔的、针对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课题研究。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推手

徐建国观察到,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900美元,基本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在保持了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何在?他认为,应该是服务业的提升。2013年中国服务业占比为44%,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中低收入国家49%的水平,发展空间很大。为什么服务业发展将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徐建国从资本角度给予了解释:过去经济发展主要靠产业资本积累,而未来则主要由服务业发展带来的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资本的积累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资本的积累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中国现在的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尖端行业跟世界一流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弥补这样的差距需要靠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

谁困住了中国服务业的成长?

对此,徐建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一是人力资本水平: 9年左右的教育水平是可以支撑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增长模式的,但产业结构升级到以服务业为主之后,则需要人力资本教育年限提高到11至12年。这个目标对于现在中国的人口教育结构仍是一个挑战;二是城市化进程落后:服务业一般有特定服务半径,超过这个半径运营成本会大幅增加,这就要求半径内的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第三是人民币汇率因素:一个国家汇率会影响资本在产业间的流动。2005年以前过低的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是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而这几年随着人民币汇率接近平衡水平,资源向服务业倾斜的可能性也有所提升;第四则是准入原则:诸如金融、医疗等重要服务领域较高的门槛也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金融服务乏力,导致“小微企业”长不成“中小企业”

比对一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可以发现,发达经济体的中小企业之所以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因为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具备灵活机变,决策机制简洁等优势,适合不需要规模经济的领域,这样大小企业互补竞争的经济生态系统运行比较有效。

然而在中国,中小企业则是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普遍乏力,小微企业得不到经济支撑,很难成长为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的问题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挑战。其一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缺乏;二是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扭曲了资金价格,不利于金融机构竞争;三是利率和信贷的波动对承担风险能力相对弱的中小企业冲击较大。

纾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五点建议

作为国家智库,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一直在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建言改革。此次研讨会上,徐建国代表课题组抛出了五点建议:

其一是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其二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匹配的融资渠道;其三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理顺资金价格,尽量减少扭曲以改变市场“重量不重价”的现状;其四是包容金融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其五是保持实际利率及信贷供应的基本稳定,避免出现较大波动,为抗击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召开3

 

黄益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主要依靠市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市场经济地位由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黄益平结合课题报告的研究成果,指明了这一市场化改革的长远价值所在。

政策支持只会在短期内有效果

黄老师首先赞同林毅夫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的“应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这一观点。此外,针对利率管制,黄老师指出:当利率被压得过低,正规市场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导致了资本更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被挤出,后者只好诉求于非正规渠道,从而进一步引发非正规资本市场价格过高,陷入恶性循环。针对这些问题,有人提出由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基金,或者强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但是黄益平认为这些政策支持只在短期内会有一定效果,而改革金融体系可能是一个更根本的解决之道。

资源合理有效配置还是要靠市场

黄益平也坦言开放金融体系可能带来风险:比如银行存贷差缩小,造成银行利润减少,资金价格上升。但是,他指出,如果一体两面地看问题,正规渠道融资成本上升,反而会导致非正规资本市场价格下降,这样就会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大银行做大企业,中小银行做中小企业,要实现这样合理有效的配置还是要靠市场。市场是激发创新的地方,现在已经出现了贷款评估的新办法。如果企业小、时间短、资产负债及盈利状况等均不足以判断其是否具有还贷资质,有些金融机构就会参考其他因素,比如企业近几年的工资单、税单,或者观察企业家家庭关系这些软信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为搜集数据提供了便利。

(本文由张彤等人综合整理)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