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项目展开 / 收起
教学项目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乡音何处 | 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级本科生赴陕西经济学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日期:2019-07-22 01:30 来源:
引 言
我们都还记得,
拉开窗帘眼底黄河的水
抬头望见吴堡满天的星
走过辛庄村口飞扬的沙
伫足于梁家河瓢泼的雨
2019年7月2日到7月13日,从北京出发,到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镇辛庄村,到延安,又到西安。一千公里长途跋涉,九十多户陕北农家,十个调研小组,五场总结报告,三处革命旧址,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级本科生一行走进农民家中,瞻仰革命圣地,感受华夏历史。从校园和书本中走入真实的世界,看经济理论和宏观政策在一村一户中的现实情况,访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真实发生的场所,收获满满,深受触动。
我们在辛庄村架起无人机
乡土中国,深入田野丈量土地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位于陕西西北部,西邻黄河与山西省吕梁市相望。而张家山镇辛庄村不仅是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的故乡,更是我国西北农村的代表。辛庄村目前共有190户504人,其中常住20户人。随着城乡差距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因此常年留在村中的多为老人和少数小孩。当地地形多山,道路依山而建,村民长期在坡地上种田,近几年大量修整为平地。2017年以来,辛庄村在村主任霍东征和村支书王峰峰等新一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团结人心,并在多方帮助下开始了填沟修广场的工程。然而,当地的民生民情如何?经济发展和脱贫工作如何?乡村发展前景如何?我们带着一个个问题,从7月3日开始,每天走访数户家庭,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直观感受到了当代西北农村生活的现状。
国发院副院长徐晋涛教授、党委副书记邢惠清老师、本研办公室副主任蒋少翔、专职辅导员吴扬带领学生调研
图为国发院师生和辛庄村村主任霍东征、村支书王峰峰合影
调查介绍
25名同学共分10组,分别调研家庭、亲属关系、财产与继承、乡村治理结构与社会资本、生活方式、产业结构、非农就业、商品流通及贸易、土地制度等10个课题。我们采用实地走访调研的方式,样本基本覆盖了辛庄村所有的农户。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使用了基本的经济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而且在与村干部和村民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辛庄村过去几十年的变化,了解到中国基层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结识到一位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也在这个过程中愈发理解了中国几十年改革历程中的艰辛与不易。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以下是各个小组关于此次调研的感悟。
第一组:我们以家庭为主题,刻画了当地以中老年人为主的人口结构,重点了解了当地婚姻结合方式的变迁和风俗的延续,以及生育观念的变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影响。
第二组:薄薄的族谱,独特的婚嫁习俗,还有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消失的寄养收养,都是辛庄村人亲属关系的延伸,淡薄的宗族观念也与南方村落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组:辛庄村的财产与继承关系遵循着朴素和自然的根本原则,在这里我们观察到了农村独特的财产继承习俗与文化。
辛庄村调研的每日报告
第四组:辛庄村的基层治理呈现出国家统治与基层自治、正式组织与社会网络相互交融的景象。
第五组:通过几天的调研,我们看到了一个仍高度自给的、依托于社会关系纽带的乡村生活图景,较为落后的医疗条件与就医意识、加速流失的年轻人口是其不可忽视的两大问题。
第六组:辛庄村以农、林、畜牧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处在向第二产业转型的初始阶段。第一产业囿于自然条件和技术原因,多维持在自给自足水平;第二产业缺乏主导和规划,家庭小作坊似的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而薄弱的基础产业无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竞争优势乏善可陈,当真正的生产收入日益萎缩,仅仅靠扶贫似的产业补贴又能维持到几时?
辛庄村村民们为我们准备挂面
第七组:通过对村内年轻一代村民个人经历的调查,统计和分析,得到非农就业阶段在农民生命历程当中作为必经的重要环节发生,这一环节被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观念和个人的能力差异所决定,又进而明显影响了个体未来经济状况,留居地区,以及婚育状况的结论。
第八组:在农村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脱贫之路。
第九组:人力资本高的家庭,总是能灵活地应用政策性贷款。脱贫或许就是自然的选择,让他们奔向了小康。
第十组:方寸土地,承载了土地产权四十年的变迁,更谱写着辛庄村奋斗不辍、追求幸福谱写的动人诗篇。只要稍加探索,你就会为辛庄村干部与民众的智慧所吸引,扑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合约安排中无法自拔。
吴堡县张家山镇辛庄村民委员会悬挂的欢迎横幅
短短几天的调研,却足以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中国改革任重道远,而我们对中国国情的观察与关注,也永远在路上。
尤为让我们感动的是,7月7日下午,辛庄村全村为我们准备了盛大的联欢活动。在村民的带动下,同学们拿起扇子和花伞,踩着鼓点,随着律动,纷纷加入了扭秧歌的行列中。村民们为师生献上了极具陕西特色的精彩表演,秧歌、唢呐、戏曲,无不彰显出陕北人民高昂蓬勃的生命力,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同学们在热情好客的村民带动下,通过演唱、击鼓等形式展现才艺,表达对辛庄村村民的真挚谢意。几位同学出色的演唱博得全场喝彩,而全班合唱《燕园情》则将联欢的气氛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我们合唱《燕园情》
国发院师生和辛庄村村民合影留念
至此,在陕西吴堡县辛庄村的调研活动就落下帷幕。所有走过的山路都是美好回忆,每一家深入访谈的农户都为我们描绘出了今日中国的一个小小缩影。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基层自治,什么是精准扶贫,什么是土地制度,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当我们不再谈论经济学时,我们也会记得,那一颗从路边树上摘下的枣,那一碗我们自己挂上去的挂面,那一双双沧桑有力而温暖的大手,和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回到城市,回到北京之后,这些都不会再有,但我们不会忘记的是,这些都是真正的中国,这些都是我们为之奋斗、以为己任的地方。用自己的力量,让他们过得更好,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值得。
国发院师生在张维迎老师家的杏树下合影
红色之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结束了辛庄村的实地调研之后,国发院师生一行开启了为期五天的寻访革命精神之旅。
7月8日,大家启程前往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青下乡的地方,是他“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初心开始的地方。沿着参观的路线一路走过去,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代知青奋斗的热情和对自己理想信念的追求。我们看到了总书记住过的窑洞中陈列的书籍,了解到总书记回忆这段日子时提到的“过四关”,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们体会到总书记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坚持学习、沉淀自己的信念,和扎根基层不怕吃苦的为民情怀。
国发院师生在梁家河知青井前合影
7月9日国发院师生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市,开启了“找寻初心”的红色之旅。我们首先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两侧松柏凛凛,门前伟人铜像雄立。进入展厅,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各个展厅。从1935年至1948年,从化解国民党包围到抗战、再到解放战争,红军将士在血雨腥风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使其最终成为了指挥抗战和解放全中国的大后方。包括了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的延安精神,从此深入全党全军的灵魂,并不断激励着一代代人,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前仆后继、不懈奋斗。
国发院师生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合影
随后我们参观了杨家岭和枣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领导和中央机关先后在此驻扎。中共七大正是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在这次大会上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央大礼堂如今还保留着当年七大会址的原样,站在偌大的礼堂中间,令人心潮澎湃。在参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领导人旧居时,我们也常常为领导人们的小故事小细节所打动。毛泽东同志种过的菜地、周恩来同志的书桌……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因而栩栩如生,老一代革命家的人格魅力也得以体现。
国发院师生在中共七大会址合影
国发院师生在枣园合影
7月11日上午,国家发展研究院师生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三秦大地是华夏民族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曾建都于此,积淀深厚,遗产丰富,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集陕西省的文物珍品之精华,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至高艺术殿堂。
大家认真听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员讲解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历史的浩瀚长河,欣赏着一件件国宝级的文物,惊叹于古人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工艺。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伦理精神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而馆中的藏品则为我们了解西周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鼎作为青铜时期的著名文化符号,外有饕餮之纹生动形象,内刻铭文语句精简而意蕴丰富。从周到秦,秦帝国开历史先河,通过欣赏秦兵马俑的部分展品,便可见秦人磅礴的气势,精巧的构思,千人千面,皆纪律严明。秦之后我们进入西汉展厅,这其中有铜竹节熏炉,当烟雾缭绕时宛如仙山梦境;有晶莹润泽的皇后之玺,四个大字令人不禁猜测为吕雉皇后所持之物。之后我们进入盛唐气象部分的展厅,喧嚣的长安,繁荣的丝路,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大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象。其中我们既能看到波斯来客的骆驼,也能看到女扮男装出行自如的场景,我们既发现唐朝的能工巧匠已能应用着连通器的原理,也发现古人的想象力十足以让一只骆驼驮着一只歌舞乐队。每到一处,大家在惊叹之余,也为华夏文明的深远厚重而深感自豪。
部分同学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合影
7月12日上午,国家发展研究院师生前往以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改建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同学们首先通过生动的历史照片和丰富的文物陈列,对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和重大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学习。然后,同学们了解了张学良将军的百年风云人生。张学良将军生为关东骄子,主政东北;国难当头之际,兵谏救国;晚年幽禁岁月,仍心系天下、光明磊落。张学良将军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不变的是赤诚的爱国之心;同学们也深感,无论身处何处,无论能力大小,唯有爱国之心不变才不负青春韶光。
总 结
我们永远在路上
为期12天的农村调查和红色之旅已然结束,但它带给我们的收获足以一生铭记。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本次调查活动是他们第一次深入西北农村,接触农村民生民情,其内心震撼恐怕终生难忘。而梁家河、延安和西安一行,则让同学们在课本知识之外,于历史现场重温革命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短短十余天,我们找到了经世济民的初心,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北大人和国发人身上的家国情怀。
林毅夫老师曾说,“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贫穷;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苦难”。这句话无疑是此行最佳的注解和总结。
正如《燕园情》所唱:“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定将以更坚定的信仰、更卓绝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更踏实的态度投入学习生活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