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季刊)第2卷 第3期(总第7期)
|
2003年4月 目 录
社会价值、市场效率与收入分配……………………………………………………… …鞠建东(509) 论文 历史上的“官商”: 一个经济学分析………………………………………………… 邓宏图 (531) 徐 忠 (555) 陈利平(573) 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辑 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龚 刚 Willi Semmler (591) 舒 元 (605) 丁剑平 (621) 岳昌君 (633) 轶雯 (647) 韩立岩 (667) 姚 洋 (679) …朱 晶 (701) 辛 贤 (711) Brauw (721) …赵 忠 (731) 经济学(季刊)第2卷 第3期(总第7期)
摘 要 本文介绍我们所研究的总量消费者剩余方法。我们将老子的“为而不争 ”对应为市场经济的优化原理,定义为老子第二原则。老子第二原则在个人水平 上的实现使市场有效率并达到个人水平上的帕累托最优。而老子第一原则“天之 道利而无害”对应于帕累托改进,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由于自由市场不能自 动实现最优收入分配,遵循“老子第一原则”的最大可能的社会进步的实现超越 于自由市场力量之外。 历史上的“官商”: 一个经济学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揭示了古代社会“官商合 一”制度的普遍性实源于赋税之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古代政府用“行政效率 ”替代“经济效率”并追求最大化, 因而用“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取代“民间 自由经商”, 其目的在于巩固皇权的权力基础, 解决财政危机。此外, 古代中国 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乃是“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在土地私有制下逻辑的自然 延伸。 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政府的职能 摘 要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这 一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村的繁荣和稳定,以及农民的切身 利益。本文以服务三农为主旨,探讨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方向,认为农村信 用社改革应该坚持合作制;同时还指出了当前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两大误区以 及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与消费攀比 摘 要 本文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McCallumGoodfriend框架中, 讨论了通货 膨胀的福利成本。在政府开支由收入税、一次总付税和铸币税融资的假定下, 消 费攀比程度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受收入税率的影响。另外, 本文所 得到的福利成本要稍高于Lucas模型中的成本。本文还发现, 当经济中不存在消费 攀比时, 最优收入税率和最优名义利率都等于零;反之, 则最优名义利率等于零, 最优收入税率不等于零。 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摘 要 真实经济周期(RBC)模型通常以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为其理论框 架。这使我们无法有效的将这一跨时期的动态优化模型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环境, 因为现实的世界里普遍存在着各种非均衡的状况。本文将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分离 开来,从而允许非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利用美国的数据,我们对该模型进行 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的解释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及消费和就业间 的关系,同时说明该模型在数据的拟和上比标准RBC 中国货币市场运行:内生性、调整时滞与动态 摘 要 固定利率制度下,价格成为货币市场失衡的调节机制;以结售汇为主要 特征的汇率制度及其微观市场安排使得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在这个 制度背景下,本文进一步考虑了我国货币和商品市场的调整时滞,建立了我国货 币市场的动态系统理论模型,描述了我国货币市场的运行态势,并讨论了这种运 行的含义。 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汇市的波动特征改变了吗 摘 要 亚洲金融危机首先爆发在各国的汇市上。危机过后多年,亚洲汇市的波 动与危机前的状况有实质性改变吗?本文运用GARCH模型比较了亚洲各国及地区( 韩国、泰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汇市波动变化 并进行了排序。实证结果表明,亚洲危机后各国汇市波动的方差扩大,冲击的影 响在汇市上持续时间也有所延长。其原因是亚洲各国汇市的联动增加了。为了确 保在第三国市场的份额,各国都在频繁调整和干预本国汇市。 实际汇率与中国双边贸易 摘 要 本文将中国与中国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实际汇率引入一个诱导的出口方程 中,并加入中国出口的竞争者与中国的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实际汇率。结果表明, 亚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出口的竞争者,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确 实使中国1998年和1999年的出口减少。除了海外市场需求和国内供给能力外,中 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实际汇率,以及中国出口的竞争者与中国的贸易伙伴国之 间的实际汇率对中国的双边贸易也有显著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 摘 要 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对广东省1997—1999年39个行业和21个城市数据进行 实证分析,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结果 显示:广东省FDI外溢过程中,示范—模仿效应和联系效应的效果较为显著,且形 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FDI在行业中外溢效应小于在地区内的效应;各城市的经济 技术水平和政策因素强烈影响FDI的外溢效果。因此,外资政策的制定不应该一味 强调引入外资的数量,重点应在于其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行业分析 摘 要 本文首先从工业行业运行状况的角度,定量化地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中 兼并频发行业的成因。研究发现,工业行业的集中度偏低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本文还以各个兼并频发行业内发生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我国不 同的行业,资本市场中资产重组的方式有所不同。同时资本市场中行业资产的重 组对于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这表明我国资本 市场上的资产重组将导致我国工业各行业的竞争力呈分化状态。 集体决策中的理性模型和政治模型 摘 要 本文以中国农村为背景, 试图发展一种可以检验集体决策过程是理性模 型还是政治模型的方法。这一检验的新颖之处在于, 它将集体决策与要素的相对 稀缺性相联系。本文为两个模型推导出了不相容的假说, 并用中国83个村庄的面 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 两个模型均未被拒绝, 但在更高级的检验中, 政治模型略胜一筹。这表明中国农村的真实决策过程可能是理性模型和政治模型 的混合体。 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消费和食品安全 摘 要 本文以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缺粮地区的农民食品 消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影响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农民粮食和食品安全保 障的最主要因素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传统的扩大当地粮食种植比重、提高自给自 足水平的政策选择不仅导致资源配置低效,而且不利于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研 究提出,更有效地保障这部分弱势人群食品安全的政策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完 善和健全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市场的流通机制。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 摘 要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无疑具 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更是一个值得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 的课题。本文运用微观数据,用Probit模型来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性别差 异、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 力非农就业的不同影响。 中国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研究 摘 要 本文利用2000年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了中国农村50岁及以上人口的 劳动参与率并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劳动力劳动供给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村老人 的劳动参与率较高;影响老人是否工作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健康状况、所承担的 责任、性别、居住方式和土地等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关系不大。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和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迁,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正面临冲击,必须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勤工助学对毕业生收入的影响 摘 要 本文使用1979年美国全国青年纵向面调查(NLSY79)数据集来研究联邦 勤工助学项目对毕业生收入的影响,在Bjorklund 和Moffitt(1987)框架下对选择 性偏差及该项目在不同学生中的不同效果进行分析。本文模型可以估计不同类型 的项目效果。研究发现,该项目的全体学生平均效果为负,但黑人学生可以从项 目中受益;全体学生和黑人学生的边际效果为负,因此该项目的覆盖面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