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20期(总第242期) 中国经济发展蓝图:第十个五年计划

发布日期:2001-04-02 11:3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际MBA项目·亚洲协会香港分会

                     《 第十个“五年计划”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研讨会纪要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蓝图: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年3月29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际MBA项目和亚洲协会香港分会共同举办《第十个“五年计划”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研讨会,到会者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师和亚洲协会香港分会的负责人外,主要为驻京港国外大企业、使领馆和国际机构的代表50余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海闻和周其仁教授、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教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谢平博士以及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副总干事王波明做了专题发言,与会者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热烈的提问和讨论。我们将分五期刊登发言者的讲话。本期为林毅夫教授的发言。

    第十个“五年计划”有许多重大的意义。首先,它是新千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完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加入WTO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第一个完全在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领导下的五年计划。它的基本目标是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分为10篇、26章,还包括10个补充计划,分别是关于“城市化”、“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科学技术与教育”、“环保”、“水土保持”、“交通”、“能源”、“西部大开发”、“信息产业”和“加入WTO”等。

    这个计划有几个重要的新特征。首先它特别强调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许多地方提出要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来发展这种产业。第二,它强调了创造就业的重要性。在未来的5年里,中国计划创造8千万个就业机会。第三,它在很多地方提到要给予中国的私有经济国民待遇,让他们在银行信贷、市场进入等方面获得和其他类型的经济同样的机会。第四是要完善市场体制,如金融体制改革等。第五是积极应对全球化,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六是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这个议题。
虽然中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五年计划”由过去的指令性变为指导性,但是政府还是在十五计划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目标:未来五年内“GDP年均增长7%”,“贸易量年均增长8%”,“城市就业机会年均增长1600万”,“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第三产业的份额由32.9%增至36%”,“农业劳动力比重从47%降至44%”,“高科技产业占所有工业的比例从10.6%增至13%”,“城市化水平从30.9%增至35%”,“城市居住面积从14.2平米增至22平米并实现每个家庭拥有一个独立的公寓”,“有线电视拥有率达到40%”,“高速公路里程从15000公里增至25000公里”,“铁路里程从68000公里增至75000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增至18.2%”, 等等。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某种通货紧缩,如果不克服这个问题的话,上述许多目标将无法实现。对此中国政府将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包括继续当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今年政府还将发行1500亿长期公债以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消费包括信贷消费、假日经济;消除非国有企业的进入壁垒,以鼓励投资;加强农村地区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促动农村消费。

    中国当前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如金融系统脆弱等。其实这些挑战很多都与国有企业改革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80年代初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是“放权让利”,增加经理人员的决策权,并让企业的经营者分得一部分利润;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思路变为“明晰产权,”包括股份制改造。但是,所有这些改革的效果都不理想,我认为这是因为是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背负着养老、保险等社会性政策性负担,和资金过度密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政策负担。政策性负担必然引起政策性损失,因而政府有义务给予国有企业一些经营决算前的优惠和经营决算后的补贴。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政策性负担那些是经营性亏损,不得不背负起所有的国有企业的亏损。因而国有企业缺乏预算硬约束的机制,经营效率低下。要根本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应该完全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而这一点在十五计划中有突出的体现。

    为消除政策性负担,“十五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十五计划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消除企业的社会性负担。对于战略性负担,十五计划中很多地方提到:如允许那些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很有市场的大型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办厂,或到境外上市,以降低资金成本,克服我国的比较劣势;对于那些产品和服务没有国内市场的企业,鼓励它们转向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以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对于那些产品和服务的确是没有市场而转产困难的企业,则让其破产。只要政策性负担被剥离,具有正常管理水平的企业就应该在市场竞争中赚得正常利润,然后可以根据企业是否赚得正常利润来确立经理人员的奖惩,如此才有可能克服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十五计划是否可以使中国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完全由市场竞争来配置资源?我的答案是可能不会。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需要时间才能完成,同时政府也没有能力承担所有应该破产企业破产带来的成本,所以未来五年还将有不少国有企业需要政府的保护。那么也就意味着政府还将干预一些资源的配置。另一个因素是虽然十五规划采纳了比较优势的思想,但是它还是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而许多高科技领域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之所在,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不少高科技企业还需要特殊的政策和扶持,那么政府也还需要继续干预一些资源的配置。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会向前迈进一大步,但还不会在这个计划中完全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林毅夫教授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下面是他的回答的摘要。

1.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市场的开放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领域政府是非常谨慎的。我们可能要学习台湾模式,允许外资进入大陆的资本市场,但是对它有许多限制和控制。无论怎样,其市场化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在资本市场的开放上,我们是有激烈的争论的。一旦开放资本市场,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但是我们总结前不久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发现危机的发生与资本账户的开放有很大关系,所以在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一些控制对稳定国民经济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创造就业。主要是通过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非国有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比如说轻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等。中国也将改革户籍制度,并且还大力支持小城镇的发展。

3.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所以从愿望上是希望减少对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的。但是现实中,一方面怕放弃管制的速度太快造成混乱,另一方面,各个部委在干预、管制上有不少利益,因此,要他们完全放弃干预和管制并不容易。这就是当前政府目标和实践的矛盾。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干预、管制必将减少。只有那些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国有企业,政府不会放弃它的全权控制,其他的行业都可以引进竞争,进行所有制的改革。

4.十五计划没有提及的改革。第一是当前的信贷市场,十五计划没怎么提及。第二是政府机构改革,当前的政府实际上还相当臃肿。第三是法律体系的改革,十五计划也没怎么提及。

5.可以实现的目标。我认为我刚才提及的那些比较具体的目标,比如说未来5年GDP年均增长7%,贸易量年均增长8%等,如果美国经济不出现大的萧条的话,它们是可以实现的。其他,诸如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具体的数量指标,这方面只是指导性的。

6.金融体制改革。十五计划有不少建议,例如,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鼓励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向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我和一些学者曾建议政府允许建立中小型商业银行,但是尚未被采纳。

7.为什么贸易量增长是十五计划的一个目标?贸易的增长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可以获得更多的国外市场和资金,引进更多的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也使中国有能力更大程度开放国内市场,从国外进口更多的产品、服务。就当前来说,制造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增加出口,还可增加需求,减缓通货紧缩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