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45期(总第267期) 重建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

发布日期:2001-09-25 05:5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1年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的孙国峰博士在经济中心致福轩做了一个题为“重建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讲座。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创造和银行的运行通常有一个错误观念,即认为:存在着中立的"资金"概念,银行是资金的中介机构,银行体系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循环过程来创造货币。孙国峰博士从最基本的银行贷款的会计分录入手,提出和阐明了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理论,指出货币创造就是银行的贷款行为本身,银行贷款是银行和客户的债权债务交换行为,银行得到了贷款债权,客户得到了存款债权。客户付出利差的目的是得到能被他人接受的存款债权--信用货币。为了支持贷款创造货币的行为,银行需要持有基础货币,银行获得基础货币来支持货币创造的行为就构成了银行运行的核心。以下是其讲座摘要:

    在传统的货币银行理论中,吸收存款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贷款又称放款,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用存款发放贷款”指银行将剩余的存款以高于活期存款的利率贷给借款人。“用超额准备金发放贷款”指银行减少超额准备金增加贷款。以上都是国内外经典教科书中关于存款和贷款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和理论表述。但是,孙国峰博士指出,对于“用存款发放贷款”这一观点,人们很难想象银行贷款时负债方的存款减少,而同时资产方的贷款增加。实际上,“用存款发放贷款”和“用超额准备金发放贷款”的基本思路都是有一个能同为银行和客户所持有的“资金”的概念,这个资金或者是在想象中外生于银行体系,类似于物理学中的“以太”;或者进一步认识到,用超额准备金贷款。这两种观点都有一个隐藏的核心概念,银行给客户贷款,要给客户一笔“资金”。

    但是,孙国峰博士指出,在现实中,银行贷款时的会计分录是“贷:对客户贷款”、“贷:客户存款”。银行的贷款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复式记帐的自身平衡行为,贷款的同时,客户在折价银行的存款也相应增加。只要银行的信用(即存款负债)被公众接受,它就随时可以贷款创造存款货币。孙国峰博士进一步指出,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是公众的资产,是银行的债务,银行和公众在货币面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而不存在统一意义上的“资金”概念。银行的贷款确实给客户带来资金,但这个“资金”即不是银行原来吸收的存款,也不是银行的超额储备,而是贷款行为产生的存款。

    在货币创造理论上,传统的货币银行理论和孙国峰博士的观点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对银行创造货币的原理的认识不同。货币银行理论应用的是“用超额准备金发放贷款”的观点,实际上是用资金发放贷款的思路,是实物货币时代的基本思想。传统货币银行理论还认为,货币是被贷款贷出来的资金,再被客户存到银行去而形成的。孙国峰博士则认为,货币创造的本质特性是债权交换。银行贷款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权交换,也是信用交换。双方同时增加对对方的债权和债务,反映在双方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同时,孙国峰博士认为,在信用货币时代,如果银行的资产只有贷款和存款准备金,那么社会的每一笔贷款的起源都是贷款,都是由银行贷款产生后,被非银行公众相互转手,中间或许还经过现金过渡而表现着的。银行贷款产生存款,货币的创造就发生且仅发生在这一行为中。在银行贷款的瞬间,存款货币就已经被创造出来了,这就是货币的创造机制。存款货币的转移是银行创造货币之后的行为,是银行运行的问题。

    其次,传统货币银行理论将创造货币的功能只赋予给银行总体,孙国峰博士则认为货币创造的功能是属于银行个体的。实际上,用增加资产业务创造负债,因而创造货币,即非中央银行的特权,也非要在一家银行进行多次存款和贷款业务才能实现,更非诸多单个银行汇集总体而产生的奇妙效果,它实实在在发生在每个商业银行的每笔贷款业务中,属于银行个体的。第三,传统货币银行理论将存款区分为“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孙国峰博士则否定了这种区分。存款都是银行创造的,银行总体的存款增加只能说明银行多创造了货币量。“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这种概念在理论和现实中都没有意义。第四,关于“金融”和“金融中介”的理论,传统的货币银行理论产生了“银行是金融中介”的观点。但是,孙国峰博士认为,银行的贷款创造货币的行为只受存款准备金的制约,而与银行持有的存款余额无关。因此银行不是资金的中介,银行为社会提供全部的货币资金。不仅资金缺少者持有的存款来自于银行贷款,资金富裕者的存款也是源自银行贷款。因此,银行对资金缺少者的贷款行为不受银行和资金富裕者之间的关系的制约。

    最后,孙国峰博士总结了他提出的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理论。在信用货币时代,信用货币是社会中唯一的货币,银行创造信用货币,信用与货币成为一体,不存在非银行创造的货币。银行通过两种主要的信用行为——贷款和资产交易,在增加对客户的资产的同时创造对客户的负债。银行贷款是银行和客户的债权交换,银行对客户提供了有流动性的债权——存款,客户为银行提供了受益率高的债权——贷款,这是银行作为信用机构的基本业务。如果没有外来的制约,银行可以在无限的规模上进行这种业务。中央银行的作用就在于制约银行的行为,树立公众对货币的信心。为了控制信用货币的数量,央行对银行的信用设置了三个制约:第一、提现制约。作为央行负债的现金是信用货币的最后支持,客户会要求将银行负债转变为央行负债,因此银行必须持有央行负债。第二、清算制约。客户不仅要求将银行债务转变为央行负债,也会要求转变为其他银行的负债,银行之间不能交换各自对客户的负债,需要有银行共同接受的资产,即中央银行的负债。第三,法定准备金率的制约。以上就是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