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58期(总第280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首届严复年度经济学纪念讲座简报之四

发布日期:2001-12-03 06:5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巫和懋教授做了题为"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的报告。巫和懋教授现任台湾大学经济系和国际企业系合聘教授,兼任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巫教授关于"台湾经济学发展"的报告首先简要介绍了1901年至1945年日据时代的台湾经济学。这一时期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是经济学研究的重镇,对其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

  1945年以后,台湾经济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至1961年是劳工密集,轻工业进口替代时期;1962年至1979年是出口导向时期;1980年至今是科技导向时期。由于经济学发展与经济阶段有密切关联,尤其是经济政策形成影响到经济学的发展,因而巫教授以1966年台湾大学经济系筹办博士班开始学术本土化过程及1981年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成立为分水岭,将台湾经济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至1965年为战后复元时期;1966年至1980年为经济学生根时期;1981年后为萌芽时期, 对每一时期巫教授都从学术发展与经济政策形成两方面进行讨论。
  

    1945年至1965年战后复元期,一批教授从大陆前往台湾,他们对台湾经济学的影响很大,尤以蒋硕杰、刘大中教授为代表。在经济政策形成方面,蒋刘两位教授的建议成为台湾战后稳定的主要指导方针,包括注重宏观调控,控制通货膨胀,提出"汇率自由化"政策,提倡单一汇率等。当时的政策建议形成了经济学术的主流思潮,也影响了经济学的发展。在学术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术本土化过程。巫教授认为只有在国内做出国际水准的研究,并为国际学界所接受才称之为学术本土化。由于当时的研究环境相当困难,经济学前辈花费了大量心血想要经济学在台湾生根。

  1966年至1980年生根时期,当时学术发展过程主要依靠学术领导者,例如:蒋教授在货币理论,尤其是融资限制方面都重要贡献,多次获诺贝尔奖提名。台湾经济学发展以这批院士为领导,带领学界发展,另外经济研究所的成立对学术发展影响很大。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新一代的经济学者,例如:陈昭南教授就是推动学术本土化的重要人物,此时的台湾大学经济系以张汉玉、施建生、王硕荣为代表阵容强大,是最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学风是学而优则仕,对经济运作和经济政策形成有好的帮助。在经济政策方面,主要是院士建言,内容包括:经济政策要尽可能与市场供需力量配合,尊重市场供需力量,敦促政府加速经济自由化的步骤,形成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潮,这种经济学术与经济政策互相交互影响是在台湾学界发展的现象。

  1981年至2001年萌芽时期,1981年中华经济研究院成立,成为一个正常的研究政策的管道。在学术研究上有开始开展的现象。巫教授认为由于有许多缺失之处,这一时期不能算作茁壮期,只是萌芽期。在这一时期台湾学术发展的经验在于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台湾国科会在1991年至1995年间补助3亿新台币,来提升学术研究,支持的领域广泛,但也受当时研究者的兴趣影响而偏重于数理、数量方法、国际经济学、货币经济学、产业组织、人力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和城乡资源等方面。这一阶段台湾培养的博士越来越多,1000多名博士,每年近一亿新台币的补助,使得在国外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逐年上升,据统计,在国际七大顶尖期刊发表的论文:1981年至1985年有两篇;1986年至1990年有五篇;1991年至1995年有四篇;1996年至2000年有四篇。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后,学术本土化得以展现,取得小有规模的成果。在经济政策上:一方面是有正常的研究政策的管道,另一方面则是"蒋王大战",蒋教授是自由经济学派的代表;王教授则认为:利率要压低,才能让企业获得较便宜的资金,鼓励企业投资,这场辩论激起了更多人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表明经济学在台湾还是显学,而经济学者通过对经济政策的研究从中学到了对经济学的了解。

  最后,巫教授对台湾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台湾经济学的发展在实务面、政策面上有相当的贡献,政策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学而优则仕,在这一层次上发挥了经世济民学问的任务,应予以肯定。现在学界学术研究仍有变数,在七大顶尖期刊的发表有一定的瓶颈,对台湾本土的研究一向不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对大陆问题的研究一向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这种困难成为台湾经济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巫教授认为:由于两岸经济关系密切,对台湾本土任意问题的研究都无法与大陆经济发展切割,未来的研究方向会与大陆经济难以割舍,因此台湾经济学界应加强两岸关系的研究和中国大陆问题的研究,才可以突破现在遇到的瓶颈。巫教授还对当前台湾经济学术本土化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检讨:一是发表文章的瓶颈;二是学而优则仕虽然有益于国计民生,但经济学界受到了人才流失的影响;三是鼓励研究的机制不够理想,看量不看质,关键要看对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及被应用的次数才能鼓励学术发展。四是学界的自我规范不足。

  展望新世纪,巫教授认为台湾学术发展累积了一些经验,对本土学术如何生根看到了一个走过的途径,可以作为国内规划以后学术界发展的一些参考,同时两岸学术界有许多互补的地方,希望能够加强两岸学术界的交流,能够一起合作研究中国问题,一起向诺贝尔奖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