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2004年第28期(总第444期)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4-08-27 06:5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简报之四
2004年7月29日,“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召开。本期简报将会议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报告和评论内容整理如下。
南开大学的刘东勋博士报告了题为“内陆欠发达传统农业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基于比较优势的开放增长分析框架”论文。刘博士首先分析了内陆欠发达传统农业区在发展中较少能够得到外援和国家级改革开放优惠政策的支持这一现实,并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的观念相对落后,行为模式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半封闭经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因为开放产生了对本地资源比较优势的认识和外部市场的信息,从而能够真正把比较优势发挥出来。接着提出让半封闭地区的人们主动对外开放的主要方法。其中,他认为这里的关键应该取决于人口增长产生的人均禀赋收入降低的生存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而且正是在人口的对外流动和交往中产生了关于比较优势的知识。
暨南大学的傅沂博士报告了由他和刘汉民教授及姜晨硕士合写的题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路径依赖现象的破解研究——一种基于产业生态学的“三农”问题解决思路”的论文。该论文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本上又是其调整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如何破解的问题,要破解这些路径依赖根本上就是要按照产业生态学的原理来指导结构调整,形成系统自身选择为主,政府纠正偏差为辅的系统发展路径的选择机制,最后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系统演进的诺思路径依赖的良性状态,从而使我国农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湖北省财政厅的傅光明博士报告了名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研究”的论文。傅光明博士首先分析了教育对于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体制和问题,提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并且认为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改革现阶段义务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格局,而应该建立由中央、省地市、县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免费的保障供给机制。随后,傅光明博士详细分析了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方法与数据。最后,他还强调了引进市场机制对提高义务教育效率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孙希芳博士报告了题为“物价水平、真实利率与农户粮食库存:1980——2003年中国农户存粮行为的实证分析”的论文。孙博士认为理解通货膨胀、真实利率、农户存粮行为与真实粮价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我国粮食市场波动、进而合理评价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孙希芳博士在这篇论文中利用一个无穷期现金先行模型导出了农户的资产选择方程,进而建立了一个由农户人均粮食库存方程、农户人均粮食产量方程、粮食需求方程和一个包含了粮食价格决定机制的粮食市场均衡条件组成的联立方程组。并利用1980年——2003年的经验数据,对上述联立方程组进行检验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农户人均纯收入、农户粮食产量和真实粮价对农户存粮行为影响的条件下,真实利率预期对农户的存粮水平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另外,回归结果也表明,农户的人均粮食产量对于农户的人均存粮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刘培林博士对以上四篇论文给以点评。刘博士认为第一篇文章运用了多种的分析工具,比如杨小凯教授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自己构造的一些分析框架,但他认为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观念对于人们找到比较优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可是现在获取信息的成本下降了,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可以就这些信息成本降低的理论含义给一些更直接的检验。其次,刘博士指出这篇文章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观念相对落后,但他认为若从经济学统一的分析框架来讲,不如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比较大。另外,刘博士还建议刘东勋博士参考一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赵耀辉教授的研究成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和拉力是不对称的。最后,刘博士认为虽然历史上确实存在人地压力大,导致经济发展的事实,但不应以此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因为这样很容易得出一个地方要发展,就要多生孩子的政策含义。显然,这样人均禀赋的压力就大了,就有流动的动力了。
刘培林博士认为第二篇文章是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的“三农”问题,交叉学科可以借鉴。但同时他认为要解除不好的路径依赖的立脚点应该从成本角度考虑,并建议从产业生态学能给这个成本带来多少改变这一方面多做些研究。刘博士认为第三篇文章做得很深入,而且作者傅光明博士在第一线,掌握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但是对如何提高中国教育投资的效率问题提出评论,因为如果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的话,实际数字可能会比傅光明博士在论文中提到的数据小一点。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骗上级政府的钱而故意保留破旧的学校不拆;人口老龄化后,孩子减少,对教师的需求也会减少等问题,都会影响需要减免的义务教育费用的数量。所以,需要的减免义务教育费用到底有多大这一问题需要做更深入一步的研究。刘博士认为第四篇文章做得细致,认为这一研究对制定粮食政策有启示意义。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黎德福博士根据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就义务教育免费能否真正做到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进而,黎德福博士认为分析一个现象时,分清哪一个变量是可以改变的外生变量,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减免义务教育费用这个看似政府可以选择的政策变量,能否真正达到其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暨南大学的刘汉民教授认为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对于上述问题有重要作用。因为只有这样,管理费用才能减少。黎德福博士又根据自己家乡撤区并乡改革的经验,对刘汉民教授提出的精简机构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此外,黎德福博士还就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问题向林毅夫教授提出质疑,黎博士发现效益越好的企业,往往是垄断部门,改革也往往越滞后。所以,黎德福博士认为政府体制改革也很重要,不然就很容易落到后发劣势之中。
林毅夫教授首先回答了黎德福博士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问题。林教授认为国内大部分人关于后发劣势的看法与杨小凯教授本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国内大部分人谈到后发劣势时,一般认为制度上比发达国家落后,就有后发劣势;而杨小凯教授讲的后发劣势的含义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既表现在技术上的落后,也表现在制度的落后。他认为技术的模仿引进比较容易,靠技术模仿,会带来经济较快的发展这样就会妨碍制度的模仿,而且还会强化统治阶级的机会主义行为,剥夺现代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后导致整个经济的崩溃。所以,杨小凯教授把发展中国家可能先进行技术模仿看成为后发劣势,他认为要打破后发劣势就必须先进行彻底的制度模仿,只有先建立了发达国家的宪政体制以后,再去发展经济才能避免后发劣势。
随后林教授又针对黎德福博士提到的垄断部门谈了自己的看法,林教授认为垄断部门并不是因为技术模仿比较容易,造成它有比较大的垄断利润,它的利润来源于它的垄断地位。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拥有垄断地位的产业管理水平低、效率差的情形也是普遍存在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即使进行制度改革,这些企业仍然是垄断的,它的垄断利润仍然比较大,效率还是会比较低,所以黎德福博士所讲的垄断部门管理不善、垄断利润比较大,不愿意进行改革的情形,并不是杨小凯教授所讲的后发劣势造成的。
接着,林教授又对第一文章内容进行了点评。林教授认为第一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地区必须有信息,才能发现它的比较优势,这是作者刘东勋博士认为的内生性。在这一点上,林教授认为刘东勋博士的基本看法是要素禀赋结构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林教授认为这一点是受到了杨小凯教授观点的影响。杨小凯教授在《经济学季刊》发表的一篇综述性的文章中认为,传统的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决定的外生比较优势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贸易结构的是由分工产生的内生性比较优势决定的,而分工的程度又决定于经济制度。林教授认为刘东勋博士基本上承袭了这种看法。林教授认为杨小凯教授在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他2001出版的Economics一书中,他很清楚的表明由分工决定的内生比较优势无法确定哪个国家生产何种产品,在那本书的第17、18章中证明了存在分工的状况下,一个国家是生产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还是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或生产什么样技术的产品,是由传统的要素禀赋结构,或是李嘉图强调的技术不同决定的。但是他在综述那篇文章里却认为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决定比较优势的观点是错的,所以他的观点是前后不一致的。林教授建议刘东勋博士参考一下将在下一期《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由自己与鞠建东老师、王勇合写的综述。
林教授又针对杨小凯教授提出的交易费用的降低有赖于制度的改善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林教授认为制度是在杨小凯教授的模型中是外生的,但实际上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是内生于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追求赶超,建立违反自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这些产业里的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需要政府通过对各种制度的干预和扭曲,对它加以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只有在遵循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其实是内生的。
最后林教授强调申了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论问题。在研究问题时,不应从现有的理论出发,而应直接观察现象。并通过了解在这个现象中,谁是决策者,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所面临的限制条件是什么,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来理解他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这才是经济学本身的内涵。经济学的本体是理性,但人的理性选择是千变万化的,现有的理论都是理性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都不是经济学的本体,这种表现形式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正确的。只有不带任何理论先见去观察现象,才能发现真正影响决策者作出选择的外生变量是什么。如果要改变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该从可变的外生变量入手,而不应该从不可变的外生变量入手。
刘东勋博士针对林教授的以上评论进行了回应。刘东勋博士认为林教授所说上述问题在自己的论文中并没有出现,自己的论文虽然受到了杨小凯教授的理论的启发,但主要还是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为整篇文章的立论基础的,只不过自己在文中更强调信息的作用。同时,刘东勋博士认为自己也是从现象出发研究问题的。林教授表示欢迎和刘东勋博士进行交流,而且说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要成功的话,信息和市场条件等因素也很重要。
林教授还对第二篇文章进行了评论。林教授认为第二篇文章的研究对象“三农”问题十分重要,但文章显得比较表面化,应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林教授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本是收入问题,并不是农业问题或产业化问题。此外,林教授还表示虽然不反对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式,但有时候个人持保留态度。因为这种研究方式经常放弃了经济学的精髓,放弃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理性假设。林教授再次强调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一个理性的人如何做选择,交叉学科除非纳入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框架内,否则其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所偏差。刘东勋博士认为第三篇文章主要从教育供给面进行分析,但是没有从教育的需求面进行,并建议傅光明博士在这方面多做些研究。
(王海琛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