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71期(总第556期)城市化、服务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

发布日期:2005-11-14 09:5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城市化、服务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1]

 

                                                     林毅夫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息息相关。以中国为例,从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26年来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9.4%,同期国民经济增长了10.3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得最快的一个时期。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26年中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41.8%。但是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与我国当前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是偏低的。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和统计,人均收入低于765美元的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为30%;人均收入在765美元到3035美元之间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0%;人均收入从3035美元到9386美元的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70%;收入高于9386美元的高收入国家平均城市化的水平是80%。我国2004年的人均收入是1277美元,按上面提到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进入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而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只有41.8%,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差8.2个百分点,如果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则相差近30个百分点。

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提到的收入指标是按2000年的汇率计算,到2020年全国的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基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我相信这个目标能够达到,而且这期间人民币将可能升值。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接近或者会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之相对应,在未来的15年里,我国的城市化也应该从现在的41.8%的水平向70%的目标迈进,我国将会迎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化本身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实际上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解决自身经济所出现的问题的一个重要保证。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再把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推向全国,取得了过去20多年经济快速的增长。但是近几年严重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两个思路,一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一个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大幅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包括无锡过去也搞过离土不离乡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不错的绩效。但是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而且,面对着国际化的竞争,在这样的前提下,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要就业而且要有竞争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进入的产业必须符合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第二是所在的产业必须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者麦克·波特提出,要想形成竞争优势,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产业群聚,而“群聚效应”往往只有在大、中城市才有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农村问题的解决,其实说到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依靠城市的发展。

谈到城市的发展,不能不谈到服务业的发展。从历史上来看,许多城市的出现是出于政治或军事方面的原因,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城市的产生主要原因则是为了满足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服务业发展的结果。在前现代社会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要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生活状态大多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用于满足自己消费,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并不需要有服务业。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一切交换由政府来的计划来安排,所以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很少。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服务业才有了真正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的特性:一是生产者的产品只有通过消费者的消费才能实现价值,而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分离的,在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必须要有各种使交换能够顺利进行的信息、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商业服务。二是生产本身也是高度分工的,每一个分工环节之间都要出现交易,这个交易除了需要信息,还会经常出现一些不确定性,因此也必须要有提供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各种服务业的发展。而且,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出现,生产者的资金投入通常大于自有资金所能承担的范畴,所以,也要有金融、担保、信用等服务业来作为资金拥有者和使用者的桥梁和减低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所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业在我国也得到迅速发展,在1978年到2004年之间,我国服务业平均每年发展速度达到10.8%,超过国民经济9.4%的增长速度,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国中是增长得最快的。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服务业能够发挥的功能非常多,据我的理解,它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通、物流、法律、会计等行业,这些无疑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服务业;二是产品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以及运输、销售等,这些服务业能够提高施振荣所提出的微笑曲线两端,也就是产业链中附加值比较高的两端得生产活动的竞争力;三是文化、旅游、餐饮等行业,这些服务业本身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在我国强调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大多数的服务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生产活动。第四、服务业是劳动力高度密集的产业,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最多的就业机会。1978年,我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为4890万,到2004年已经达到2.3亿, 26年中净增1.8亿,平均每年增加657万人就业。而同期制造业增加的就业人数是一亿,平均每年增加384万。以上数据表明,服务业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大约是第二产业的两倍。由于服务业能够提供最多就业机会,也有助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认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给只拥有劳动力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服务业则可以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发挥最大的作用。第五、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能源消耗少,有助于实现“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到2010年每一百元的GDP增加值中能源使用减少20%的发展目标。而且,服务业一般不产生污染,属于绿色产业,有利于改善环境。总之,发展服务业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地区统筹发展、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发展、人和自然统筹发展,以及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统筹发展的目标。

虽然从1978年以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可是到2004年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3%,而2004年较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般达到70%,甚至80%。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那么,如何加速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呢?想必专家和学者们都有许多高明的见解和积极的措施。在这里我着重谈三个方面:信息产业、金融业和教育。

当然这三者本身也都是服务业,但是它们却能够对服务业中其他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产生很强的杠杆效应。这三个服务业就像杠杆两端中的一端,如果发展好了,杠杆另一端的其他服务业也就能比较快地自发地发展起来。

先说信息产业,前面谈到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是分工的经济,从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的分工之间,要顺利衔接,要实现价值,每个生产者就必须知道上游产品和下游客户,就必须了解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这些都需要信息服务。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区段,这些产业和区段中一般是中小企业,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虽然发挥了比较优势,但是在解决原料、技术和市场问题时却处于劣势。所以要大力发展我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需要给这些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和必要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服务可以来自于媒体,也可以来自于民间的各种行业协会,但各级政府也应该而且有能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已有先例可援,比如在香港有贸易发展局,在台湾也有类似的组织。关键在于要做好广大中小企业与终端市场客户以及上端的技术和原材料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如果信息服务做好了,对企业本身有“四两拨千斤”之功,对发展比较优势的产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是金融支持。现阶段我国最有竞争优势的是中小企业,但是我国目前已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安排使中小企业普遍不能得到金融支持,使它们在发挥比较优势,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目前金融业需要向四个方向重点发展。一是应该大力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地区性中小银行的发展。从理论上和国内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这些中小银行是能够对地区性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最合适的正规的金融组织;二是应该发展民间的担保业务。中小企业在贷款时往往无法提供合适的抵押品,而银行一般都需要抵押。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专业性的担保公司,不仅可以减低银行的风险,而且因为担保公司是专业性的,能够更好的克服信息不对称,减低道德风险的发生。三是政府应该发挥作用,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中都有中小企业发展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作用是给一些中小企业的创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等方面提供担保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局通过专家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市场等等进行分析研究,如果经鉴定,项目是合适的,它就可以提供担保。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尽快建立信用体系,有了成熟的信用体系以后,交易会更加稳定和安全,金融业发展也会更加健康。

第三是教育。教育对经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提升作用。我国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期,在这个时期中包括企业家和工人在内的所有劳动者,都面临着不断的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所带来的很多不确定性,面临着经济发展给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的不断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人力资本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就业前的学校正规教育,而就业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职前教育、职后教育和在岗培训等也同样非常重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服务业,不仅能对21世纪的经济发展产生潜在的、巨大的推动力,而且将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

[1]根据2005年11月8日在无锡举行的“2005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上的演讲,由石拓协助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