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1期(总第573期)“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四次报告会简报之三

发布日期:2006-02-16 10:0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四次报告会于2006年2月11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我们分三期简报报道会议内容,会议详细内容经整理后,将由“CCER中国经济观察”专刊发表。本期简报报道宋国青教授的发言内容。

                                                宋国青:谁来控制内需?

首先是关于预测的情况。现在对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预测,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情。因为预测结果和去年数据差不多,有点像“傻瓜预测”。而在2004年底和2005年初预测2005年指标时,则与现在预测2006年有很大不同。当时绝大部分有关2005年通货膨胀率预测结果具有“说三道四”特点,即预测CPI增长3-4%。但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毕业的几个学生对CPI提出的个人独立预测结果,都是增长一点几个百分点,与我预测的1.8%很接近,最终与实际经济表现很接近。这不只是说明预测有好有坏,而是说去年经济波动比较大,导致预测差别很大。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波动比过去小了,渐渐趋于稳定。2006年本身一些因素,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可能相当平稳,没有太大的波动和意外。

与国内的情况比较起来,国外的情况很值得关注。观察一下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属价格指数和工业原材料价格指数,从去年11月到现在,两个价格都在暴涨。根据CRB金属价格指数,2005年前十个月平平淡淡,5、6月份还稍微跌了一点,11月份开始上涨。11月中旬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国储局抛售了几万吨储备铜,当时的本意是为了平抑铜价,但此后铜价仍然在涨。当时铜价是4000美元左右,前几天一直在5000美元左右,总的来说铜价涨得很厉害。工业原材料价格和金属价格的变化趋势类似。价格的变化可能有基金操纵市场的原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国际经济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基金操纵和国际经济基本面两个方面的变化,到底哪个是主要的,分别能解释多少波动,这是需要研究的。

下面具体看一下五个国家包括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工业生产情况,其中中国数据只包括规模以上工业,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则包括了全部工业。粗略来看,全球工业生产在2005年保持了比较强的增长势头,而中国的涨幅又比其他四国高得多。美国总体增长平稳,年中由于刮台风出现一段下降,后来10月、11月很快恢复。德国增长比美国快一些,尽管前两个月和12月份稍有降低,但是无关大局。日本到2005年年初为止,已经持续了整整五年的零增长,而2005年9月到12月开始猛涨,最后2个月的增长率跟中国相当,如果折合成年增长率是16%。韩国增长得也很迅速,美国、德国、日本三家以及所有其他OECD的发达国家,在过去6年当中,工业共增长8%-10%,韩国一个月之内就增长了百分之四点几,11月份上涨得更是迅速,尽管小国经济波动会大一点,但是韩国经济猛涨也是实际情况。解释韩国和日本2005年的迅速增长,能想到的因素就是汇率,汇率一发生变化,工业生产就发生变化,所以汇率变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汇率变化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发生调整。美元对其它货币加权平均汇率,在2005年以前的三年一直在贬值,2005年初开始升值,年底又贬值了一点,总的来说,2005年美元是升值的。再看日元,2002年、2003年开始升值,2004年年底又开始贬值,跌了大约15%。对比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和日元出口额,尽管按美元计算的日本出口没有多少增长,甚至还有所下降,但是,以日元计算的日本出口额在2004年底、2005年初大幅度上升,因为日元对美元贬值了百分之十几。

这是汇率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再来看汇率对中国出口的影响。2005年按美元计算的中国出口额,全年增长很高,贸易顺差很大,但是增长主要发生在2004年年底和2005年年初,2005年内一路下跌,现在下降的很厉害。参照一下人民币汇率,2002年到2004年,人民币连续三年贬值,出口连续三年大幅度增长;反过来,2005年人民币升值了,出口额开始下降。对比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出口额对趋势的偏差两个变量,可以发现,二者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汇率一升,出口迅速减弱,汇率一贬,出口迅速增强。

几年以前,甚至一年多以前有“人民币升值是一场灾难”的说法,虽然从远期来讲还不足以完全证伪这种观点,但至少从简单的指标来看,目前经济情况是很平稳的。日元贬值带来日本经济大大增强,欧元升值使得欧元区经济总体来说稍微强了一些,而人民币升值和美元升值没有对经济造成危害。这样看来,货币贬值能推动真实经济,货币升值不影响真实经济,那么最好办法就是汇率天天变动,互相交替升值。这个推理是否正确呢?汇率调整对真实经济到底有什么影响?

对于一个总需求已经正常,生产能力正常发挥的经济,货币升值对经济稍微有一点影响,主要是结构方面或者其他方面,这是大部分国家的情况;但是对于一个总需求严重不足、疲软的经济,如果有一点刺激,经济一下就强起来,中国2002年情况就是这样,出口受到刺激,经济就得到恢复了。所以,通过汇率贬值刺激总需求,在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是有用的,如果需求本来是正常的,再通过总需求刺激扩大内需,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宏观调控。现在的日本可能相当于中国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上半年的情况,经济是在上升,但离过热还比较远;韩国基本算得上过热了,1月份的增长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四点几,虽然上个星期通过加息来调节,不过加的很少。

简单说一下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如果扩张内需有严重障碍,那么扩大一点外需就能把总需求拉起来;如果内需能够收放自如,一旦外需膨胀,就控制总需求,所以内需和外需可以起到互相弥补的作用。这是中国去年到今年的情况,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变弱,同时货币供给主动增加,从而增加了内需,总的结果是,整个经济相当平稳,外需下降的同时内需弥补上去了(主要是投资内需)。美国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况,汇率对整个需求没有太大的影响。而日本在内需疲软和生产水平偏低的情况下,贬值引起出口和总需求扩张以及生产水平提高,同时也改善内需,可能会摆脱长期低迷局面。小结一下,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对总需求和实际生产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影响。

下面简单说几个结论。第一,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趋势还要维持一段时间。韩国增长得很快,但通货膨胀已经很高,这时无论被动还是主动,都要对经济加以控制,要继续加息。日本还没有达到正常增长率,也许接近了,但至少离过热还很远,还可以继续增长一段时间。因为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不加息也是可以的。日本的经济规模比较大,因而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大。考虑日本、韩国强劲增长的势头,全球经济增长就不只是短期现象,也许会持续半年或一年等较长一段时期。

其次,2006年中国经济平平淡淡,2006年出口增速下降,外需会稍微弱一点;内需(主要是投资)会上去一点,按照央行现在的水平,只要看到通货膨胀率早早去控制,并注意国际上的变化,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2006年的顺差、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将与上年持平。

第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去年以来,美国一直要求中国扩大内需,中国和日本内需扩大了,结果是金属材料价格猛涨,对于原料进口国来说,这是很难承受的,因此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情况变得非常快。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比2004年增长好几倍,从300多亿增加到1000多亿,从现在的情况来预测,2006年顺差可能就是零增长,2007年也许会下降,争论已久的贸易顺差猛增的势头基本已经过去了。新的情况是,短期内原材料价格猛涨,石油价格总体来说也挺高,这对于原料进口国来说是很大的负债,会导致进口国贸易条件恶化,与出口国之间的不平衡扩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际上慢慢调节内需,适当抑制内需。这就回到“谁来控制内需”的主题上来,讲的不是谁来控制中国内需,而是谁来控制国际内需。实际上,国际内需就是国际总需求,此国的外需就是彼国的内需。从原材料来说,国际总需求太强了,需要考虑让哪个国家控制。现在全球利率很低,尤其是考虑到通货膨胀之后更低,虽然美国加息了,但是伴随美元高利率的是美元贬值,所以美国实际利率也很低。全球利率很低的情况下,需求扩张是很自然的,所以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控制总需求,对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只能加息,中国还可以行政调控。

最后谈一下人民币汇率。根据利率平价,人民币有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利率应该比美元利率低。央行官员最近的讲话,也许暗示大家人民币今年将升值2%到3%。汇率升值之后,只要能通过利率扯平,套利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但这里面隐含一个问题,如果把汇率随便定在一个非常歪曲的方向上,通过利率来保汇率,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虑,整个宏观经济有很多方面的平衡,除了汇率、利率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平衡是真实的投资报酬率和银行贷款利率、存款利率要平衡,不平衡就会出问题。如果通过利率保汇率,那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来临之后下一步又将如何进行宏观调控,是行政调控,是提高利息,还是控制土地?这说明汇率不调整终究是个问题,利率本来是用来调控通货膨胀的,而不是用来保汇率的,所以把汇率放在一边,用利率同时保汇率和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调控手段和目标的数目至少要一样多。不过今年上半年调整汇率问题还不是很重要,下半年可能会比较明显。短期内还有一个控制银行贷款的问题,按照现在的宏观经济情况和利率水平,实际上的贷款需求非常高,如果不是对贷款进行控制而是放开贷款,那么银行贷款会很多。控制银行贷款不是长远之策,这个问题也需要考虑。

总结一下,今年中国经济平平淡淡,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国际上可能会有加息的问题,尤其是美国和日本是否加息,将是短期内影响进出口的比较重要的因素。

 

(江宇、 赵洪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