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61期(总第403期)关于江苏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点补充意见

发布日期:2003-08-21 08:35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从重视速度的增长转向了速度与质量兼顾的发展。在今年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体系的建立、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1978年以来,江苏省的改革、开放走在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前列,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近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号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和水平上要实现“两个率先”。在此方针指导下,我们走访的苏南、苏中、苏北各市、县政府,都在根据各自发展的水平和实际的情况,为建立完善一套可行的、能让需要保障的农民得益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努力。在此我想提出三点和经济发展直接有关和农村社会保障间接相关的建议,供江苏省的同志参考。

一.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的第一道防线是农民自己在平时工作、生产时的储蓄和临时因病、因灾急需时的借贷。因此,应该做到农民平时的储蓄能够保值、增值,急需时又借贷有门。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很不完善,合法的金融安排只有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然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合作社则只给生产贷款不给生活、消费贷款,而且呆坏账比例很高,已经很难发挥正常的功能。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现有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外,还应该包括正常的民间借贷、小额贷款、社区中小银行等制度安排。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对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也大有好处:由于农业的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的差距,关键是减少农民的数量,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在这次的考察中我们看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盐城、南通等苏北、苏中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比率远远高于苏州、昆山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苏南地区。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最大的就业机会,而且,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国内、国际市场最具竞争力。但是,在盐城、南通,甚至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却因没有合适的金融安排,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缺乏金融服务、难于发展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为资本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服务的,对建立、完善能为农民生产、生活和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各种民间金融制度的必要性,国内学术界和政府决策研究部门已有共识,建议江苏省在发展民间金融方面能够率先做些准备、试点,走在全国的前面。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而且,经济发展了,农村劳动力减少了,农民收入提高了,需要由政府来提供保障、救助、救济的对象就少了,政府也会有能力把农村社会保障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进城民工的子女教育
    江苏省现有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5%,按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目标,到2020年江苏省的农村人口很可能降低到30%左右,也就是在未来十六、七年间会有将近20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另外,还有可能从中西部地区吸引1000万农村劳动力到江苏省来就业。

    这些进城民工有不少把子女带在身边,按照目前的政策,这些子女不能和当地的学龄儿童一样,接受同样待遇的9年义务教务,有不少因为付不起城里中小学很高的赞助费、学杂费而失学。这些民工的子女绝大多数将来会留在江苏省工作,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降低江苏省未来整体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不利于江苏省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为了避免付高额的上学费用,也有不少进城民工只好把子女留在农村。但是,一个工人的工作所得除了货币收入之外,还应该包含各种福利,包括对其子女的义务教育。既然进城民工对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做了直接的贡献,从理论上来说,他们子女的义务教育就应该由流入地的政府来提供。如果仍由流出地的农村来提供,等于是落后的流出地补贴发达的流入地,这种补贴方式会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同时,由流出地的政府来负担进城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会减少当地政府从事其他建设和公益事业包括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力,不利于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昆山市政府已经决定对所有在昆山工作的劳动力的子女,包括外来劳动力的子女,提供同样的义务教育,这是一个非常正确、值得赞扬的决定。能够吸引外来劳动力的地方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政府完全有足够的财政力量为在当地工作的外来劳动力的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建议江苏省能够领先全国推广昆山的好经验。

三.政府机构改革
    在农民的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税费负担越重,农民自我保障的能力就越低。近些年来农民负担的问题引起了各界高度的重视,今年中央政府全面推行了税费改革,以期减轻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税费主要用来支付乡、镇、村等基层干部的工资,如果干部的数量不减,农民从税费改革中得到的好处,地方干部必然会再以其他变相的名目收回。今年两会结束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把基层机构和干部的精简作为农民减负的必要条件,认为农民税费改革的成败在此一举。

    从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江苏省已经推行了并镇、并村、并学校等一系列工作,对精简地方政府机构和干部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我想对进一步精简县乡机构、干部提出一个建议,以供参考。
我国目前基层政府的机构大多数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来安排的,江苏省这几年虽然把七站八所合并成几个中心,并且减少了干部编制,但是职能照旧,为了完成工作,这些机构就又雇用了许多编外的人员,结果,有些县乡的干部实际数量减少幅度有限。要真正减少基层政府的干部数量,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让那些执行在市场中可以商业化经营职能的机构和政府脱钩,并打破政府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开展市场竞争。这样既可以减少干部数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又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农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江苏省创造了苏南模式,成了全国学习的样板,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了许多贡献。江苏省委、省政府最近又提出“两个率先”的方针,全省上下正在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以上提出的三点建议,请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同志考虑是否可以也作为“两个率先”的内容。我衷心盼望江苏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能够创造出一个“江苏模式”,再次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