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2003年第41期(总第383期)正视非典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经济
发布日期:2003-05-12 08:2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3年4月22日,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的海闻教授、赵忠博士、王建博士和侯振刚博士发表了关于“非典对北京市与全国经济影响的初步分析”,引起政府与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特邀记者陈秋霖于近日就他们的研究报告采访了海闻教授和赵忠博士。问:许多投资银行对中国经济的估计虽然都下调,但幅度都不大,你们却说要影响GDP1-2个百分点。你们的估计是否有些悲观?
答:不是悲观和乐观的问题,而是如何反应客观情况的问题。不少投资银行的估计是基于3月份的数据进行的,而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表现很好,非典的影响尚未显现。我们的估计是根据4月份的实地调查的数据得出的结果,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体现在消费方面已经非常明显。从消费的角度分析,这种影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的估计基于经济学理论和实际数据,不是悲观不悲观的问题,而是要正视现实,只有正视非典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将损失减少。
问: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认为这次“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大,他举例说98年洪水损失了2500多亿,GDP照样增长了7.8%,你们如何评价?
答:这是不同的情况。98年洪水带来的损失主要是已有财产的损失,比如冲走了房屋、机器设备,那不是当年的GDP,而是过去生产的GDP。当然,洪水对当年的生产也有影响,但所占比重不大。今年的“非典”不仅直接影响当前消费,而且会进一步影响投资和进出口。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下降就造成总需求的下降,这会影响当年的GDP。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已有财产的损失,而是人们减少了当年的经济活动,从而减少当年的GDP。
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同于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使1999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降为零,但出口总量没有减少,而非典使中国经济的消费量绝对下降,绝对减少,最为明显的就是旅游业。如果旅游收入下降20%,GDP就会至少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2000年的旅游收入占GDP的5.4%)。在任何一个国家中,消费都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50-60%,而且还有乘数效应。因此,消费的下降对GDP的影响是很大。非典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远远超过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和98年的洪水灾害。
问:胡教授认为中国国内市场大,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强。你们的观点是什么?
答:这次的问题恰恰是出在国内市场。97的东亚金融危机,美国的9.11事件,以及海湾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的确是外部的。但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仅仅来自外部,更主要的问题来自于内部需求。
确实,中国有很大的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开始上到一个新的消费台阶,从改革开放前的解决温饱问题,上升到八九十年代大量消费电视、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国的住房和汽车消费激增,加上金融方面提供便利,形成了以内需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周期。这个新的增长周期我们认为还刚刚开始,如果没有非典,今年,或者说今后5到10年,甚至1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都会相当高。从这一点上讲,我们也是很乐观的。
但不幸的是,非典冲击的恰好是国内的消费。对非典的恐慌和为防止非典传染而减少的消费(包括旅游、商务活动、餐饮等)已经严重冲击了国内的总需求。这种“国外损失国内补”想法是没有认识到非典这种传染病灾难对经济和人们生活影响的特点。
问:你们的研究强调了在对抗非典必须发挥中央财政的作用,为什么?
答:治疗非典的费用非常高,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北京即使是轻症患者每人每天要1000多元,重症患者每天至少需要3000多元,而这笔费用无论让让患者自己支付还是由医院支付都不容易。其结果很可能会因为支付问题没有解决而延误治疗、扩大传染,带来更大疫情。这方面的报道已有不少。
那么,让保险公司支付行不行?首先,大部分人没有保险。其次,即使有保险,保险公司是否能够承担这种大规模的突发事件。目前人们对非典的认知还很有限,非典的发展变化和与之相关的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商业保险进入非典保险的机会还不成熟。如果基于政策因素考虑强制实行,很可能得不偿失。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政策性负担;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也多根源于政策性贷款。如果让商业保险行业也背上这种政策性负担,很有可能留下隐患。
理论上讲,非典的传染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坏的公共产品”(public bad),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非典的防治不仅仅是患者的事,防治的好坏对患者以外的其他人也有直接影响,之所以现在必须对接触过SARS病例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鉴于非典这种传染病的负面外部性,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非典的防治,只能由政府来直接干预。
下一个问题是,由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毫无疑问,地方政府负担部分费用是义不容辞的,但是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以江苏和山西两省为例,江苏的经济情况好,在还未发现SARS疫情时就可以投入了2亿元,到现在只有5例确诊病例;而山西是西部贫困省份,现在是重疫区,确诊病例多达391例,但政府只投入了1.18亿(其中中央4300万)。病毒没有省界,单个区域防治的好坏对其他地方的情况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主要由各地政府的财政支出来防止非典,很可能出现某些地方因财政状况不佳而防治不力,全国的防治也不能最终成功。另外,地方政府没有发行公债和货币的权力,公共财政的力度有限。因此,要想坚决彻底迅速地制止住非典地流行,必须发挥中央财政的作用。
事实上,中央财政也完全有能力承担非典的防治费用。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总预算为15138亿元,总预算预备费一般占该年度本级财政预算的1%-5%,若以总预备费最低比例计,中央总预算预备费为151亿元。此次中央安排的20亿元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为总预算预备费的13%;而且今年我国财政收入形式良好,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了26%;如果资金实在不够,中央财政还可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解决。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在防治非典中发挥中央财政作用的重要性。
问:针对非典的负面影响,你们有什么政策建议?
答:在经济方面,政府首先要组织人力搞清情况,了解各行业的受伤害程度,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政策。
短期措施主要是应急,目标是稳定。不必过早地考虑刺激经济和维持GDP的增长率。非典所伤害的行业和地区都是非常特定的,所以政府首先要考虑解决这些行业中企业的生存问题和造成的失业问题。目前政府已推出一系列政策,如减免民航、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收费和税收,还可制定某些鼓励这些行业维持就业的优惠政策。
中期措施的重点是减少非典对投资和外贸的负面影响,目标是维持和刺激经济增长。包括改善投资贸易环境。 至于怎样从这次非典冲击中吸取经验教训,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建立起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则是长期措施。
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对减缓非典影响的相关对策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