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28期(总第370期)再论启动存量需求和通货紧缩治理

发布日期:2003-02-26 08:1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一、引言

    根据英文字典定义,通货紧缩(Deflation)指物价持续下降的宏观经济现象。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98年为-2.4,1999年为-3.0,2000年为-1.5,2001年为-0.8,2002年1至10月为-0.8。由此可见,从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问题。

    在其他国家,通货紧缩往往伴随国民经济负增长或者接近于零增长。例如,日本在1991年出现通货紧缩之后,12年来经济的增长一直徘徊在零左右。然而,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7.8%,1999年为7.1%,2000年为8.0%,2001年为7.3%。今年第三季度为7.8%,第四季度很可能达到9%,全年平均在7—8%之间。尤其是美国在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之后,经济进入萧条,欧、日、东亚的经济也受其拖累,相形之下,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更显一枝独秀。为何外国出现通货紧缩时,经济增长一般为负或为零,而我国的通货紧缩,却伴随着高速的增长?因此,有些国外的经济学家怀疑我国官方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其中一个著名的学者就是匹兹堡大学的罗斯基(Thomas Rawski)。1998年我国官方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为8.0%,能源使用减少1.4%,而国外正常情况下能源消耗和GDP同步增长的情况相反,于是罗斯基认为我国经济实际增长速度远低于官方的统计数字。到底是我国的官方统计数字可信度存在问题,还是由于外国学者难以理解原因使通货紧缩在我国可以同时伴随经济快速增长?

    通货紧缩使每个居民拥有的货币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为何不是一件好事?通常通货紧缩一出现,会越持续很长的时间,我国从1998年开始政府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5年来共发行了6600亿的长期建设国债,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并且启动了假日经济等应急手段,采用何种政策手段才能使我国经济早日走出通货紧缩?本文讨论上述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我国的经济能够早日恢复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出现通货紧缩和快速经济增长同时存在的原因
    通货紧缩、物价持续下降的原因一定是国民经济中各种商品和服务供给全面大于需求。从理论上来说,供给全面大于需求,可以是需求全面下降,也可以是供给全面增长太快造成。

    国外出现通货紧缩一般是股票、房地产等泡沫破灭,导致国民财富缩水,居民消费需求急剧下降触发的。当经济状况好的时候,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很高,这意味着拥有股票、房地产的人拥有很多财富,消费随之增加。以日本为例,日本出口只占GDP的8%左右,92%的国内生产是为了满足国内的消费。日经指数在1980年代末最高的时候达到4万点,1991年泡沫破灭,开始急剧下滑,到目前只有8千多点,跌了80%;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也从1990年代初的最高点跌到现在只有原来的50%甚至更低。这样,人们的财富随着资产缩水而急剧减少,消费也随之下降,使得为满足在泡沫上升阶段的高消费而形成的许多生产能力变为过剩生产能力。当过剩生产能力形成,有利的投资机会很少,投资需求减少。由于消费和投资需求都减少,国民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负增长或零增长。美国在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也是始于纽约股市泡沫的破灭,机制与日本从1991年开始出现的出现通货紧缩相似,结果也都是物价下降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低迷。

    自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以来,我国并没有泡沫经济破灭,股票市场尽管有涨有跌,但还算平稳,房地产市场价格还有所回升。造成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是供给突然的增加,自1979年开始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一直较快,六五时期(1981-85)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9.5%;七五期间(1986-90)为年均16.5%,但是在八五期间(1991-95),投资增长率猛增到年均36.5%。比七五期间高了二十个百分点。投资在没有建成前是需求,到项目完成时便成为生产能力,因此,当八五期间的投资逐渐完成以后,我国的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例如,以固定资产净值来衡量,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1990年为100,到1995年底时已经增加到273,提高了173%。考虑到新增的固定资产包含了新的技术改进,这样国有企业生产能力实际提高的水平高于上述估计。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八五期间比国有企业的投资增长更快,所以,我国整体的生产能力在八五期间至少增加了200%。而消费增长,受到人均收入水平增长的制约,在这五年里累计只增加了48.2%。1990年代初以前,我国是一个商品普遍不足的短缺经济,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变为各种商品生产能力和供给全面过剩,以致从1997年底起各种物开始价持续下降。

    由于我国的通货紧缩是生产能力突然大幅增加造成的,居民的财富并没有下降,所以消费需求还维持了较高的增长,1998年的增长率为5.5%,1999年为7.9%,2000年为8.3%,2001年为5.4%,2002年的前十个月为8.7%,整个五年平均年增7.2%。这与我国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2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基本持平。因为生产能力全面过剩,有利的投资的机会减少,民营经济的投资需求下降,但是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5年间增发了6600亿国债,扩大支持各类基本建设,总体的投资需求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1998年为13.9%,1999年为5.1%,2000年为10.3%,2001年为13.0%,2002年预计为19.0%,5年间平均年增12.2%。消费和投资需求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两方面都维持了较快的增长,因此,在物价不断下降的同时,GDP还可以维持在7-8%的增长水平。

    在1990年代以前,各种商品匮乏,乡镇企业抓住了当时的机遇,以较低的技术和资本投入,占得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到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乡镇企业就很难和1990年代新投资的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竞争,老旧的乡镇企业纷纷破产,退出生产。由于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高的乡镇企业,被技术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取代,因此,出现了1998年GDP增长7.8%,但是能源消耗下降1.4%的特殊现象。

三、通货紧缩的危害和对策建议
    我国虽然出现了通货紧缩,但是消费和投资仍在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既然如此,通货紧缩为何成为政府和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货紧缩究竟有什么坏处?通货紧缩的导因不管是需求突然下降还是供结突然增加,都会造成恶性循环。当通货紧缩、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投资需求会受到抑制。生产能力过剩也会导致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或停工、破产,工人就业不充分或失业人数增加,工人的就业安全降低,工人的实际收入和收入预期变坏而抑制消费需求。企业的投资和个人的消费是任何经济中的两个最主要的需求,在我国则占总需求的80%以上。因此,当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需求都下降时,生产能力的过剩和通货紧缩可能变为更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我国城市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达800万,农村也有800万左右。这就需要保持较快的投资增长,才能创造足够的新增就业机会,否则,社会稳定堪忧。

    由于通货紧缩具有恶性循环的趋势,如果完全靠市场的力量,将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让一大批效率较差的企业破产退出生产,以及人口自然增长消费增加,才能达成新的均衡,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大量的失业,如果因而出现社会不稳定,情况将更为雪上加霜。因此,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

    政府可以使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有两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出现通货紧缩时,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货币政策无非是调整货币供给数量,影响利率水平。一般情况下,当货币数量增加的时候,利率将下降。在国民经济的情况属于正常时,利率下降会刺激投资,增加投资需求;同时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需求。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物价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会提高。然而,当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的情况,生产能力全面过剩,商品供给普遍大于需求,好的投资机会很少。这时,即使利率降低,只要向银行借的钱需要还本付息,再低的利息,也难于刺激企业的投资意愿,特别是民间的投资。日本的情形就是如此,日本的利率已经接近于零,但是,企业还是不愿意贷款投资。另一方面,利率降低,储蓄的收益减少,由于人们有着失业的压力,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不好,所以,再低的利率,也要未雨绸缪,增加储蓄。在我国尤其是如此,最近几年的改革增加了人们在养老、医疗、失业、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上的责任,目前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2.25%,扣除了所得税之后只有1.8%,但是,城乡居民储蓄还是以每年1万亿左右的速度增长。所以,我国政府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政府可以采用的另外一个措施是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增加财政赤字,由政府直接投资,创造需求。从1998年开始,5年下来已经增发了6600亿长期建设国债,对遏止投资需求下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货紧缩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治理完成,长期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的后果堪忧。以2001年为例,中央地方两级的财政总收入为16386亿,占GDP的17%,其中属于中央的收入8583亿,2001年增发了1500亿国债,其负债负担等于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17.4%,对于中央来说,负担不可谓不重,但是,200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达3,7213亿,国债投资的乘数效应就是达到3,由国债拉动的投资比重仅12.1%。尤其,积极的财政政策长期使用下去,财政赤字积累可能造成潜在危险。以日本为例,1991年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时,日本政府的负债总额,只占GDP的60%,在发达国家中,财政状况属于良好。但是10年后,积累的财政赤字已经高达GDP的130%,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严重的,比以出现财政危机著称的意大利还差。目前我国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还不高,但是,将银行的呆坏帐、社会保障基金的缺额等或然负债也算进去,我国财政情况虽未超过警戒线,但也不可不掉以轻心。早日走出通缩困境,淡出积极财政政策,为当务之急。

    通货紧缩虽然难治理,可是,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在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上,我国却拥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生产能力全面过剩是通货紧缩的直接原因,解决通货紧缩的治本之道是消除过剩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是一种“存量生产能力”,如果能够在经济中找出一个在量上和其相当的,有支付能力、有需求愿望但未能得到满足的“存量需求”,将这个存量需求释放出来,就能够较快地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不会存在存量需求,因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愿望应该都能够得到满足。但是,我国是一个转型中国家,由于结构性的、政策性的原因,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存量需求。如果能够将这些结构性的和政策性的障碍消除掉,让那些存量需求迸发出来,那么,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掉,使国民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国民经济中的存量需求,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第二两项是存量投资需求,第三、第四两项是存量消费需求:

    第一, 过去为了保护国有企业,限制外资进入内销为主的生产、流通、服务领域。但是,我国是世界上需求增长最快、最有潜力的市场,过去许多外资想进入我国,但限于政策而不能进入。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许多限制都将逐步开放。在庞大的国内市场的吸引下,许多外资将进入我国,2002年我国吸引的外资将突破5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引国。大量原来想投资但受政策限制未能实现投资愿望的外资进入,将会增加投资需求。

    第二, 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二十几年,民营经济发展很快,民营企业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过去在政策上对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也有许多限制,许多行业不许民营企业投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三个代表的精神,给与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就能释放民营经济所积累的许多存量投资需求。

    第三, 过去我国银行的业务主要是满足国有企业的投资、技改、和流动资金的需求;城市居民不容易得到消费信贷。在国外消费信贷是银行业务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加入WTO以后,这是外资银行必争的一个业务。我国政府应当加紧银行改革,如果能改善消费信贷,居民对住房、汽车等大项耐久消费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第四, 最后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是启动农村消费。我国三亿四千万户家庭中,有2/3的家庭住在农村,这是消费的主体。农村的消费固然受到收入水平低的限制,但是,就在目前的收入水平下,也还有许多结构性的限制,使得许多农村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家电产品为例,如下表所示,到2001年时,每百户城市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121、82和92,已经基本饱和,还有需求也不过是更新换代而已;但是农村每百户上述家用电器拥有量才分别为54,14和30,还有很大市场增长空间。
 
    收入水平低确实是限制农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200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366元,仅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的34%。但是,1991年时,城市人均收入才2025元,比2001年农村人均收入低了14%,可是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比2001年农村住户的拥有量分别比高出了26%,250%,和170%。1991年到2001年这十年间,家电产品的价格下降了许多。25寸遥控彩色电视机在1991年时每台的价格为5000元左右,而现在却只需要1200元,冰箱、洗衣机的价格也同样大幅度降低。可见收入不是限制农村居民消费家电产品的主要因素,而是有其他结构性的障碍。如农村的电价比城市高出许多,不能同网同价,许多农村居民对电冰箱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在不少农村地区,电视的信号不好,即使买了电视机,也收看不到电视节目,或者只能看“雪花牌”电视。在农村还有一半的地区没有自来水,人们无法使用洗衣机。上述电、水、电视信号等基础设施的限制使得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无法得到充分开发。
 
    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治理通货紧缩是必要的,如果将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用在改善农村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上,做到农村居民用电和城市居民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装置,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以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出现一个家用电器消费高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将不再存在过剩生产能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问题解决后,农村地区还会掀起厨房革命、厕所革命,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而且这类基础设施项目较小,主要使用当地材料,能够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劳动投入密集,能够在农村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类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所以,在农村的水、电、路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建设力度是“一石数鸟”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