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15期(总第357期)专题讨论:中国银行改革---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简报之二)

发布日期:2003-01-26 08:01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3年1月18日上午,在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上,在林毅夫教授主持下,林毅夫教授、谢平教授、易纲教授、张俊喜教授和汤敏博士分别就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做了专题讨论,以下是发言的主要内容。

    林毅夫教授:林毅夫教授指出,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四大国有银行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呆账、坏账比例太高,在外资银行进入的情况下,光靠国家信用能否保持大家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其二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四大国有银行在面对从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外国银行的竞争时,如何保证其存款和客户不会减少。

    林毅夫教授认为,四大银行的改革固然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改变我国的金融结构,改变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国有与民营银行的结构的问题。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有三点:动员资金、配置资金、风险分散。他们的核心是资金配置的功能资金。未来能动员的资金的多寡功能从属于决定于现有资金配置功能的好坏,配置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风险分散的程度。因此,金融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金融结构资金配置的有效性。所谓最有效的配置,是指将资金配置到国民经济中最有竞争力,最有成长潜力的产业和部门,而不是说要将资金配置到最大、最现代化、最高科技的企业。因此,一个国家最有效的配置以及金融结构的有效性可能依赖于每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现阶段最有竞争力,最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风险最小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区段。这类产业和产业区段中企业的特性是劳动力密集以及中小型企业居多。因此,这个阶段的最有效配置以及金融结构的有效性的核心内容在于动员更多的资金支持劳动力密集的中小型企业,更多更好的服务于中小型企业。

    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依靠间接融资相当困难,他们不太可能到主板市场融资。同时,二板市场融资也不适合他们。二版融资适合于高成长、高风险、高回报率的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依靠引进技术,并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面临相当分割的市场,因此市场潜力不如发达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不适合二板融资。另外,大银行主要服务于大企业,因此只有中小银行才能最好的给中小企业融资。

    我国的中小银行相对于中小企业数量太少,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型银行。以前我们发展过中小银行,发现有许多问题,这主要在于以下原因:其一,信息不对称;其二,激励不相容;其三,责任高度不对等,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因此,首先,在准入上应特别小心,经营者必须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对银行自有资金必须有严格要求。而且,自有资金不能太分散,最好为一个或两个人。其次,要有较好的监管。最后,不能揠苗助长。

谢平教授:谢平教授就中央银行理论的进展进行了发言。他指出,中央银行理论取得了如下进展:

    第一,中央银行究竟是干什么的,是否一个主权国家必须有自己的中央银行,现在的结论是“不是”,尤其是欧洲央行的成立,打破了中央银行的主权论。央行的功能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第二,央行的货币政策也遇到了很大难题,其一,无法应付电子货币;其二,央行没有手段控制资产价格。其三,央行无法应付通货紧缩。这三个难题在央行的货币政策理论方面是一个新的进展。

    第三,央行的利润、货币发行、铸币税和央行的预算,这是央行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安排央行的预算制度,什么是央行的利润,都是各国在探索的问题。

    第四,央行的规模衡量。央行有没有一个经济学上所称的合理或者最优规模,由于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不能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因此央行的工作实际上无法衡量。

    第五,关于央行的独立性问题,有大量衡量央行独立性的指标。央行的独立性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关系究竟有多密切?由于世界上独立的央行极少,因此独立性是否如此重要也是一个问题。

    第六,关于央行的信誉问题。所谓高信誉,就是过去央行时间序列上承诺和后来的货币政策结果相差度特别小。在央行理论中,央行的信誉度和透明度理论这两年发展的特别快,以前大家一直认为央行有种神秘感,强调保密和神秘,但近十年反过来了,强调央行要有透明度,要有信誉。

    最后一个央行理论,是比较有争议的,即央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是否要分离的问题,现在的基本看法是:第一,没有最优模式;第二,发达国家分开的多,发展中国家不分开。第三,在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有很多问题是相联系的,比如现金发行和支付清算,中央银行的这些功能必须通过央行的业务才能作用于社会,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与其货币政策是有关系的,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将两者分开。但也正是这个理论为分开的理论创造了基础,因为这样中央银行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首先,中央银行可以人为控制利率,缓解商业银行风险;其次,央行是最后贷款人,最后贷款人机制是和货币政策相联系的,却又用在金融监管上,中央银行可能“不好好管”,产生道德风险。因此,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分开,监管机构才有更大的动力去进行金融监管,从而减少道德风险。另外一种观点是,正因为央行有最后贷款人的功能,进行内部协调的成本远远低于外部协调成本,可以最及时的化解金融系统风险。在现有的经济学基础上,无法辨别以上观点孰对孰错。因此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总之,可以看出,央行的理论既不同于现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也不是现有的货币政策理论可以概括的,央行理论现在有许多新的突破。
   
    易纲教授:易纲教授结合中国企业家进入民营银行的原因以及以前出现的问题,对中国银行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易纲教授指出,私人企业家进入民营银行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进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能够搭建一个平台,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金融资源。更直白的说,即进入以后能够更好的为自己的关联企业贷款,使得融资更便利;第二,进入银行证券保险,是因为将来他们可能上市,可以套现。第三,将金融业作为一个产业,进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比国有银行、外资银行更好的金融服务,从服务中获得相应的回报。中国企业家看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利润前景,因此他们想进入。

    易纲教授以改革开放初期贵州省某地区包荒山初期,村民上山砍树,当政策确定长期稳定后,村民反而种树的例子解释了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对民营企业开放金融业后所造成的金融风险问题。易纲教授提出,政策的制定应该使得进入者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减少“捞一把就走”的思想。

    最后,易纲教授对中国银行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在金融领域,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的原则,凡是对外开放的一定可以对内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国有经济之外长出了一块非常有效的非国有经济。我们要将这个最成功的经验应用到金融领域,避免出现非国有即外资的尴尬局面。第二,在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有立法和监管上的主导设计。易纲教授建议,在今后,民营银行或者说所有的银行都不能够相关联企业贷款,要坚决堵住民营企业第一个想干银行的目的。第三,要加强监管,吸取过去只重“批机构”,监管和控制不够的教训。

    张俊喜教授:张俊喜教授认为要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研究体系,应该关注四个方面的研究课题:第一,金融开放的次序问题。金融开放分对内、对外金融开放,都应该满足一定的先决条件和遵循一定的优先次序。第二,怎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方向和目标。二是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基础工程,包括会计、审计的相关法规和整个金融监管体系。三是具体的政策问题,如降低银行呆坏账的问题。第三个课题是我们当前应该执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第四,银行监管的问题。

    张俊喜教授主要就第三个课题进行了全面详细地分析。他指出,在近二十年的实践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对世界普遍出现的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的局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利息低微、利润淡薄、回报有限的“微利时代”,因此以泰勒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已面临严峻的考验,那么要对泰勒规则进行重新思考,除了对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做出反应以外,还应对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做出反应。现在的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国家进入了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突然失灵。张俊喜教授认为,中国虽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但已受到其滋扰。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2002年11月的平均利率在亚洲居中下游,如此低的利率水平对继续依赖积极货币政策造成不可低估的困难。其二,我国去年1到11月的消费物价指数显示出轻微的通缩现象。其三,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在不断扩大,银行的处境因为大量不良资产的增加和外资银行的进入而更加困难。最后,我国实行固定汇率政策,不能利用汇率渠道来传导货币政策。况且,人民币有升值压力,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背道而驰。总之,由于利率、汇率及银行信用渠道功效均有限,因此我国不适于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且要防止流动性陷阱的登陆。


    汤敏博士:亚洲开发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就加快民营中小银行试点的步伐进行了仔细分析。他认为,首先,要强调试点。由于金融改革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其核心部分银行业,更须谨慎。因此,要减少风险,没有太多选择,只能依靠试点。只有经过试点,才能摸索出适合目前情况的金融形式、体制和机构。

    其次,要加快步伐,要强调多样性。要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金融形式,必须依靠试点,既然试了,就要强调多样性。我国银行改革目前已有多种试点,国有银行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其他多种形式改革都在进行,但从多样性角度来看,还不够,还要在别的领域和别的形式多加一些试点,如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需要更多地市级商业银行;另外,我国有混合型参股,纯民营参股,但缺乏纯民营的地区性的银行形式。试点要有突破性,我国目前对民营银行已经有了突破,但突破领域较少。在利率、监管、准入、推出的方面应该有所创新。但有些最基本的方面不能突破,如股东“圈钱”问题,就不能突破。最后,试点要有时间性,要先进行很好的研究,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大规模推广,但试点本身的发展要加快,以免时间过长,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太大。且试点期间,其他改革应同时进行。

    最后,强调民营中小银行的形式。理由为:中国经济发展最缺乏的是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国际上成熟的经验是大中小银行并存的结构,我国服务于地区的小银行相对较少。另外,从国际经验看,主要形式为纯民营银行,我国在银行主流上缺乏纯民营银行,因此要在试点中补上。

(李莉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