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2002年第20期(总第307期) 经济全球化和收入差距
发布日期:2002-04-16 07:1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认为,对外开放可以提高一国相对充裕要素的收入。换言之,对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开放可以提高本国劳动力的收入,因此,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国家间收入差异。这也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但近年来有的国际观察呈现出“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这使得质疑传统理论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是这种研究一般都是用跨国数据进行分析,而国与国之间巨大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常常会让比较分析结果失去意义。同时,细致地研究全球化对某一国经济的影响可以避免这种问题,可能对我们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真实作用更有帮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魏尚进博士2002年4月12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做讲座,运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对外开放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一个角度支持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下面是他讲座的主要内容:
从全国水平数据看,从1978年到1999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GDP从7.8%上升到40%以上,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代表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也上升得很快。这似乎表明对外开放拉大了中国的收入差距,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差异很大,这些差异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分析城市一级的数据可能更有意义。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从全国范围看,城乡收入差距占总收入差距的75%,个别省份甚至可以达到85%以上。因此,研究对外开放对城乡收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对外开放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对1988-1993年中国100多个城市及其所辖乡村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被解释变量是一个地区的“城市人均GDP/乡村人均GDP”,该指标反映该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解释变量为“出口额/GDP”,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其他的解释变量包括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水平等和城市有关的变量以及通货膨胀率等全国水平的变量,作用主要是控制其他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表示对外开放程度的变量“出口额/GDP”的估计系数是负的,并且非常显著,这说明对外开放会降低一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
为了进一步加强结论的可信性,研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来观察计量结果的变化。对中国来说,沿海地区即使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既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也会对该地区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为了剔除这种影响,应该找到一个既与开放程度密切相关,不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变量(工具变量)来解释研究对象。一个地区同开放地区的地理距离是自然形成的,不受经济因素影响,同时又会对该地区的开放程度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工具变量。根据观察,在1994年以前,中国50%以上的出口通过上海和香港两个港口,因此,在本项研究中,将一个地区与香港和上海两个城市地理距离的最小值作为工具变量引入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这一变量同一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显著负相关。引入工具变量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加强了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
对外开放通过什么机制提高农村收入水平,从而使得观察到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出口占GDP比率这一变量负相关呢?魏博士提出一个假说解释这一观察,这个假说认为对外开放为农村的工业化提供了机会,具体到中国的情况,就是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以上的研究表明,在城市水平上,对外开放降低而不是提高了一个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结果从一个角度验证了传统的经济理论。但是本项研究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全国水平的数据反而呈现相反的趋势,当然,一项研究不可能解释全部的问题,这也表明,经济全球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