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总第698期)“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2次报告会简报之二

发布日期:2008-03-04 01:1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8年2月24日下 “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2次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称CCER)万众楼举行。我们分三期简略报道会议概况。会议报告详细内容经整理后,将由“CCER中国经济观察”专刊发表。本期简报报道宋国青教授和祝宝良副主任的演讲内容。

 

宋国青:生产弱共振 需求强脱钩

 

    “共振(comove)”是过去研究描述不同国家经济协同波动现象的词语,“生产弱共振”指国际生产对国内会有一些弱的影响。“脱钩(decouple)”是高盛去年提出的描述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脱钩现象的词语。“需求强脱钩”指国内需求与国际可以完全脱钩。下面首先从货币供给情况说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然后说明“生产弱共振、需求强脱钩”的具体情况,最后讨论通货膨胀的不同观点及其对预测和政策的影响。

    以前根据M2进行短期预测的效果一直很好,2006年下半年开始出现问题。2007年5月发现货币度量存在问题,采用国外资产和国内信贷总和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比M2能够更好地预测通货膨胀率。去年“通胀高峰可能已经过去”的提法需要检讨,现在看来高峰现在不但没过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去。当时的错误在于高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决心,政府下一步行为没有好的模型能够预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猜测。

    货币度量出现问题主要因为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中有一块未计入M2,而且增长很快,2007年11月同比增长84.5%,这导致M2低估货币增长率。这部分货币高速增长可能和2006年起资金不断进入股市有关,过去增长不高影响不大。

    货币快速增长的一个可能原因是额度外信用的扩大。额度外信用扩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外汇贷款迅速增长。2007年1月至12月,外汇存款减少77.4亿美元,其中企业外汇存款增加103.2亿美元,而外汇贷款增加537.8亿美元。2008年1月外汇贷款仍在快速增长,1月比去年12月增加了169亿美元。二是国内信贷增长高于贷款增长。2007年9至1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5070亿元,而同期国内信贷增长9814亿元,人民币贷款以外的信贷增长很快。由于企业贷款积极性很高,额度控制之外的地方会流出很多货币。现在推测2008年1月货币增长率依然很高,货币支持的通货膨胀率在6%以上。其余部分可能受猪肉和雪灾因素影响。

    另一个问题是国际经济不景气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首先影响出口,出口再影响国内经济。从数据看出口主要受汇率和国际经济两方面影响。2008年人民币汇率会大幅上涨,加上国际经济不景气,2008年出口增长率会下降。

    出口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2000-2003年间表现为“强共振”:出口下降,工业生产下降,通货紧缩加重;出口上升,工业生产上升,走出通货紧缩。近几年表现为“弱共振”,出口与国内经济关系减弱,甚至“反振”,最近几个月出口下降同时出现通货膨胀。

    “强共振”是总需求不足的时候特殊情况,传递机制是出口通过货币影响内需。出口下降使得企业贷款减少,货币供应量下降,内需下降;出口上升使得贷款增加,货币供应量上升,内需上升。“强共振”的前提是货币政策“失灵”,货币供应被扰乱了。2001年货币当局希望增加货币供应,但采取的政策达不到。在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正常的时期,外需下降完全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平衡。现在出现出口下降,稍微放松国内信贷就可以保证总需求。现在过早考虑把从紧宏观调控改为适度宏观调控,可能会贻误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当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看法很简单,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钱多了就涨价了。另一种观点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这有点类似二十年前,1988年就听到很多人谈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目前政策可能对两种意见都有所取,所以一方面紧缩货币,另一方面控制成本。两种观点的政策含义是截然不同的,过多考虑后一种看法可能对货币紧缩造成贻误。所以现在对通货膨胀率看高的一点原因是担心宏观调控可能不会下重手。

    对于货币政策目标也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短期里货币政策要兼顾通货膨胀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背后逻辑是短期里面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或者说通货膨胀控制太厉害会导致经济增长下降,所以货币政策需要在两个目标之间做一些权衡。另一种观点就是不能权衡。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货币政策实行单一目标,货币政策不管其他只管通货膨胀率。单一目标背后就是不承认成本推动,不承认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率目标的权衡。权衡在某种程度上起的是兴奋剂作用,吃兴奋剂会在短期见好,后果会抬高通货膨胀预期。1988年的抢购一般认为是“价格闯关”引起,但很重要一点是连续多年的高通胀低利率抬高了通货膨胀预期,最后只要有一点冲击,通货膨胀就上去了。通货膨胀仅仅在出乎预期的时候管用,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家上当受骗的结果,政策不能寄希望于让人上当受骗。

    从预测的角度,现在看政府下重手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没有达到应有程度,因此未来较高通货膨胀率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祝宝良: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几大趋势

 

一、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不断提高

    据测算,2003-2007年,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分别为9.8%、10.2%、10.6%、10.8%和11%,高于改革开放28年来潜在增长率9.7%左右的平均水平。最近连续几年经济和投资高位增长导致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快速提高,形成了大量生产能力,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劳动生产率较高非农产业转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基本保持改革开放以来年均3%左右的水平。国内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充裕的国家外汇储备也增强了我国利用国外资源的回旋余地。

 

二、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

    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大国经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脱钩现象。世界经济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外部需求的调整引导我国内部需求发生变化,缓解内外经济失衡加剧的矛盾。外部需求减少有利于抑制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减少我国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有利于我国开拓这些国家的市场,实行贸易多元化战略,减少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依赖。美元贬值会减少低附加值产品、高污染和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出口总量减慢和出口结构调整,会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会得到较快发展,有利于调整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关系,促进消费增长。

 

三、近期极端气候灾害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有限

    在看到冰雪灾害对我国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指出,这一影响是暂时的。要吸取2003年治理SARS冲击的经验,避免高估雪灾的负面影响。如果现在重新评估2003年SARS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和政府为减少SARS冲击所采取的经济手段,可以发现,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当时对其负面影响的判断偏悲观了些,为保证经济增长势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手段,从而促使2003年出现信贷猛增的局面,并推动经济运行在2004年上半年转向“过热”。有鉴于此,我们对当前的雪灾损失也不宜估计得过于严重。

 

四、我国经济将由加速增长转变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

    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11.5%回落到2008年的10.5%左右,下降0.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其中一季度经济增长10.2%左右。 

    消费需求拉动作用加大。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

    投资增长基本稳定。在企业利润增长加快、设备利用率在2007年第四季度达到历史最高值85.3%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仍然高涨;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2007年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多,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基础没有改变,政府换届会拉动投资增长。

    外贸顺差增速有所回落。世界经济增长减慢、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长基本稳定。

 

五、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

    我个人认为,这次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一是我国以及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初级产品的需求,投机炒作初级产品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地缘政治纷繁复杂,进一步推动了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可贸易的制造业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不可贸易商品价格上涨较快,物价上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三是农业部门比较收益低,政府没有补贴的产品(除了粮食外)生产受到影响,供给不足。

    2008年,物价上涨的这种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特征仍很明显。一是农产品价格将继续上涨。2008年世界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库存持续下降,美国生物能源加工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农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都会继续给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二是国际原油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三是资源价格改革推动价格水平上升。四是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上升。五是通胀预期不断加强,对物价形成支撑。

 

六、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

    如果认定通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货币政策怎么办?因为货币政策是调控需求的,用来治理需求拉动型通胀很管用,治理成本推动型的可能就不是那么有用。再者,我们历次的通胀都是需求拉动型的,只要控工资、控贷款,物价就会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还没有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经验,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去研究相关的政策措施。

    在这种情形下,我认为,第一,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变,这一政策主要是防止通胀预期。第二,财政政策应该在防止成本推动型通胀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增加对居民的补贴以及对农产品上进行补贴等。第三,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应该加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促使人民币适度的升值,抑制输入性的通胀。

 

(刘鎏、董兵兵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