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2008年第24期(总第719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格波动和劳动力转移
发布日期:2008-06-20 09:5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8年5月7日下午,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教席胡景北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大教室发表了题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格波动和劳动力转移”的演讲。以下是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格波动,尤其是粮食价格波动,是当前的热点问题。2007年,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4.8%,其中四个百分点是由食品价格12.3%的上涨所拉动的。从1994-2006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食品价格、粮食价格有很强的相关性。那么,如何理解食品与粮食的价格波动?食品与粮食价格的波动牵扯到农业和非农部门的生产和需求关系。而在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劳动力转移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现象,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配置对两部门的生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以中国和类似中国的经济体系为背景,我们需要关注价格波动和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机制。
我试图用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与新增总就业的数量关系,来部分地指示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部门之间的转移状况。假设非农部门所有的劳动力都来自农业部门,且城镇部门不存在就业问题,则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部门的劳动力数目也就等于非农劳动与总劳动的增量差。我定义h为非农劳动与总劳动的增量差占总劳动的比重,并用其表示劳动力的转移情况。h这个指标十分重要,因为在资本、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工资提高的条件是农业转出劳动力大于新增劳动力,即h>0。从1953年到2006年,h总的变化趋势是从负数变为正数,而在1994年到2006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到粮食价格与劳动力转移有很大的相关性。我的研究目的不是做计量检验,而是通过理论模型建立粮食价格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逻辑联系,从一般意义上考察发展中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的某个时点上出现价格波动和市场均衡的机制。
下面介绍模型的基本设定。沿用我1994年提出的自耕农模型。经济中有农业和现代产业两个部门。两个部门都具有以劳动和资本为生产要素的新古典生产函数。经济中的总资本、总劳动给定,劳动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资本不可以自由流动。假设农业部门的实物工资w1由农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Y1/L1决定,并随着农业劳动力转出而上升;现代部门的工资w2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dY2/dL2决定。需要注意的是,农业部门的实物工资由平均劳动生产率决定。这样的设定既不同于一般的新古典经济模型(工资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也不同于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农业部门工资由“制度工资”决定)。我的理由是:假设农民都是“自耕农”,土地由农民自己拥有,且农民不能通过出租或转让土地获得收益。在这样的假设下,劳动力的转移会对工资的变化造成直接的影响。同时,即使两个部门的生产率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工资的形成机制不同,也可以构成劳动市场的均衡。
劳动市场均衡的条件是:两部门以现代产业的产出所衡量的工资相等:pw1=w2。显然,农业部门产品相对于现代部门产品相对价格p的上升,会影响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如果p上升,则以现代产业产出衡量的农业平均生产率上升,从而促使劳动力从现代部门流向农业部门。
接下来引入对农产品的需求。我们把它定义为Y1=cY。其中c为恩格尔系数,假设其为外生变量,在0和1之间,并不随收入变化。通过引入对农产品的需求,可以得到农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cY(p)=pf1(K1,L1)。根据瓦尔拉斯法则可知,只要劳动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同时成立,则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我的研究在数学上证明了这个一般均衡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考虑长期中资本积累对均衡的影响。当两个部门的资本都增加之后,它们的生产函数都会上扬,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就必须相应调整,以达到新的均衡。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实物生产函数的上扬和农产品需求函数的升高保持同步,价格水平就可能保持稳定。我们把这种发展定义为“均衡发展”。长期经济发展便可能表现为收入不断提高、资本不断扩大、工资不断上升、价格持续稳定的过程。由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幅度低于总收入提高幅度,农业生产函数的上扬幅度也将低于总收入提高幅度,更低于现代产业生产函数上扬幅度,所以,生产的扩大和资本的投资将主要表现在现代产业。在现代产业内的更多资本投资将提高现代产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使现代产业工资高于农业工资,从而吸引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而资本在农业的投资,又会上扬农业实物生产函数,使社会需求的农产品的生产能够为更少的劳动力所完成。所以,长期经济发展又同时表现为农业劳动力不断向现代产业的转移过程。
下面考虑短期内产品和劳动市场的波动。假定一个外部冲击提高了农产品需求,使农产品供不应求。若价格不变,农产品市场将通过要求供给增加来实现供求平衡。它体现为劳动市场的迅速调整,——一部分劳动力从现代部门返回农业部门,以便生产出适应需求的农产品。在另一种情况下,如果劳动市场不调整,则产品市场的价格就会提高到使供求平衡的新水平。
可以看到,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是产品市场的均衡点,因为在这两个均衡点上,两部门工资不等,劳动市场不均衡,劳动力还会在部门间流动。而只要劳动力还在流动,农产品产量和总收入就会变化,因此产品供求和价格也会进一步变化。所以,农产品供求波动将造成劳动市场波动,后者将继而引发产品市场新的波动。如果农产品需求增加,在重新达到均衡前,农产品相对价格和农业部门劳动力会同时增加,直到实现新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共同均衡。然而,均衡的重新实现是需要时间的,故能够观察到相对价格和劳动转移在短期内的波动。
现实中,如果短期内存在不完全竞争状况或不能瞬时调整的状况,则短期波动可能更加剧烈。例如,如果企业因按照合同生产而不能在短期内随意减少工人,则相对价格的波动会更加剧烈。再如,由于中国农业工资长期大大低于现代部门工资,一方面,更多的农业劳动力继续转移到现代部门;另一方面,农产量不能迅速适应需求变化,农产品价格继续上升。如果这种农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和劳动转入现代部门并存的情况一直持续,使现代部门不再能承受工资的上升,则会出现发生经济衰退和危机的可能性。
(洪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