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1期(总第782期)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发布日期:2009-03-30 10:3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1]

 

李秀彬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的土地资源,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这决定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研究要数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1990年前后所做的估算,其结论是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按人均500千克/年的消费水平计,可承载16.6亿人口。这就是著名的“16亿人口说”。

    中科院的“16亿人口说”,在未来耕地的数量和产量预测、人均食物消费水平预测以及作物结构安排、生产资料投入预测等方面,采用的方法都比较复杂。复杂的预测往往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使结果难以把握。我们这里采用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不预测土地的潜在生产力,而只依据土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不管耕地的整体存量到底有多少,只推算土地面积变化量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不预测未来人口食物消费究竟会达到多高的水平,而只依据1990年前后全国达到温饱水平时的人均消费量。

    根据我们的估算,我国耕地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至少为5.7亿吨。在保障温饱的前提下(1990年的食物消费水平),在2033年前后全国总人口达到高峰时,可以养活15.87亿人。

    以下介绍具体的推算思路和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力,定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情况下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在和平时期,高消费水平下的粮食供给可以由国际自由贸易解决。这时的宏观“粮食安全”只能在全球尺度上评价;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一般是指贸易封锁情况下国内总需求超过国内总供给。而这时候,食物消费水平必然降低到温饱水平上,不可能再维持高消费水平。因此,评估国家粮食安全情况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应按温饱水平来确定人均粮食消费量。在本研究中,1990年前后我国的人口平均食物消费水平(人均粮食消费量362千克),被确定为“温饱水平”。这一时期的食物结构及其所对应的作物种植结构,也作为估算粮食播种面积的依据。

    1990年以来的资料表明,中国的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然而,这种平衡是在近年来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情况下维持的:伴随着食物结构的变化,蔬菜、水果种植面积比例持续扩大(蔬菜面积在1992-2003的十年间增加了1.7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比例持续缩小(粮播面积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从1991年的75%下降到2003年的65%);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粮食生产的集约度持续下降,部分省区复种指数下降明显。这说明,中国的土地生产能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部分隐含的粮食生产力可以认为是“储备粮”,本文就是通过估算这部分粮食生产力,对比基准年(2004年)的粮食总产量,来推测我国土地现实的人口承载力。

    “储备粮”的估算分五个部分:(1)单产下降形成的储备。以省为单位,找到历史上粮食单产最高的两个年份,以其平均值作为最大现实生产潜力。用该值减去基准年的单产并通过基准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得到各省的“储备粮”。最后将所有正值的省份加总后即得到全国由于单产下降所形成的“储备粮”,总计1169万吨;(2)复种指数下降形成的储备。计算方法相同。总计1871万吨;(3)作物结构调整形成的储备。将1990年的作物种植结构作为“温饱消费水平”下的“合理作物结构”,将2004年作物种植结构中粮食作物的比例调整到1990年的水平,因此而多收获的粮食为8450万吨(单产以2004年省平均单产计);(4)蕴藏在果园和鱼塘中的储备。根据国土部的数据,新增果园面积中平均55%来自耕地,新增鱼塘面积中32%来自耕地。从1991年始,两项合计耕地减少445万公顷。由此估算“储备粮”为2804 万吨;(5)未来因建设占用耕地造成的粮食减产量。综合国土部和中科院的数据,建设用地中耕地的比例平均为60%。建设用地1991-2007年间年均增加约35万公顷,假如这一趋势延续到2033年,我国仍将损失耕地609万公顷,按2004年平均单产计,相当于损失粮食储备 3837万吨。

    上述前四项合计,得到储备粮14324万吨;扣除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所造成的储备粮减少3837万吨,收支相抵后余储备粮10487万吨,考虑基准年(2004年)粮食总产量(46950万吨),中国耕地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至少为57437万吨。在保障温饱前提下(1990年的食物消费水平),中国耕地在2033年前后可以养活15.87亿人。
 

--------------------------------------------------------------------------------

[1]本文是作者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2009年12月20日)发言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撰写的政策分析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