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3期(总第784期)不应以沉重“软代价”换取过低生育率“硬指标”

发布日期:2009-03-30 10:4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不应以沉重“软代价”换取过低生育率“硬指标”

――关于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的思考与建议[1]

叶廷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第9、10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类生存始终与两种自然不能分离,一种是外在的自然,即“大自然”,一种是内在的自然,即人自身的本体自然。除了与自然的关系以外,人的内部生存环境的“原生态”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他不仅需要一个非血统的、亲疏不一的、广泛的人际沟通,而且更需要一个有血缘联系的、完整的伦理系统。这个系统维系着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个没有了兄弟姐妹、姨表姑舅的社会是一个非自然的社会,这种伦理残缺的生存环境必然造成人文生态的破坏,继而导致人的精神变异。

    变异首先从孩子身上开始。兄弟姐妹一起玩乐,欢天喜地,发自天性。这是他(她)成长环境的原生态。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了!虽然身边有父母的庝爱,但庝爱的情感效应是慰藉,它取代不了孩子从兄弟姐妹中获得的欢乐和教益。此外社会学家还指出,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懂得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是在儿时与兄弟姐妹的游玩中开始学会的。

    独生父母的庝爱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另一面是溺爱,它怂容儿童天性中的慵懒与放纵。所谓“小皇帝”的称号即由此而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带点贬意的幽默称号被提出来后,不胫而走,几乎没有人反对。这一现象目前成了中国的一道独特人文景观。须知,这正是中国的人文生态或精神生态发生异常的严重信号。我曾询问过不少中学或大学的老师们,他们普遍反映现在的独生子女青少年不少人冷漠、自私、脆弱。现在还只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的第一代。可以设想,到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将会怎样呢?

    至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老龄社会过早到来、“四二一家庭”结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口专家都反复警告过了。我这里还想指出的一点是,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现行的人口政策如果继续推行下去,那么在2012至2022这十年内,我国18至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将减少一个亿!这意味着到那时我国的社会活力将大大减弱,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势头也随之明显减退,而且必将引起社会生态的颓势和精神生态的疲软。

    我国的人口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近年来我读了一些海内外的有关论著(包括某些网民的文章)觉得很有说服力。但总的看来在研究结构上还存在一个缺陷,即仅限于社会科学的范围,而且仅仅停留在经济和社会层面谈问题,还没有吸纳人文科学这个学术大板块的参与,没有涉及到精神生态这个大问题。人文科学中的大部分学科,比如人类学包括文化人类学、精神生态学、精神分析学、儿童心理学、生命哲学、伦理学、文学(因为 “文学是人学”)等都与人口学和人口政策密切相关。我国人口政策中的精神生态之所以被忽视,跟这些学科的缺席显然有关。

    我国本届政府十分重视 “科学决策”,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进步。现在强调这样做,是因为过去有时没有这样做,或较少这样做。因此我认为,这一施政宗旨不仅适用于现在和未来,而且还应用它来审视和反思以往作出的、现在依然在实行的某些政策,其中包括“独生子女”这一重大的决策。根据本人记忆,这一方针的决策过程是非常匆忙的,非常短促的,既没有让全体公民充分讨论,也没有经过多学科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更没有设置过任何试点就作为“国策”出台了。当时的领导人为了到上世纪末能使国民经济翻两番,首先从控制人口采取有力措施。那时人们普遍的想法是:耕地只有这么多,而人口不断增长,怎么得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需要控制的。问题是,我们的措施不能走极端,不能超越科学允许的底线!我国人口控制论之父马寅初也没有说过只能生一个。1970年夏天,周恩来总理传达中央的人口政策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可行性比较大,因而是比较科学的方针,也是多数群众经过说服能够接受的方针。

    “人多地少”(且不说我国的土地并不少)就一定分不到饭吃吗?这一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和农耕社会的思维模式显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自救能力,忽视了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经济运行的特点,而且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世界上人口密度比我们大的国家或地区有的是,它们或者根本没有控制人口,或者控制力度远没有我们大,但他们的经济照样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照样不断提高。不必远看,我们周边的许多亚洲国家都是如此;我国海岛台湾省和我国大陆浙江省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但这两省的经济发展最迅速,人民生活提高得也很快。秘诀在哪里?恐怕是:他们除了自身的勤劳智慧以外,还懂得走出省界、国界去挣饭吃。近30年来,我国的人口由于惯性作用增长仍然很快,但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享受着巨大的“人口红利”!难怪,世界上没有听说有哪个国家把自己的人口当作如此巨大的包袱。殊不知,人口是国家经济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实力的根基,是国防强大的砥柱!

    一个政治家面对治国难题,应该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去挑战困难,而不应该轻易地采取一个简单化的办法,不顾科学,不顾民意,死死抠住一个超低生育率的硬指标,而不顾沉重的软代价的付出,这个软代价不仅包括对国民精神生态的损害,而且包括对执政党威信的不利影响。这种只顾眼前,不计后果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短期行为”!我们为什么不肯认真想一想,世界上那些同样面临人口压力的国家,他们都没有象我们这样做?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看一看欧洲的人口形势,近半个世纪以来那里的人口数量普遍在下滑,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的速度会自行慢下来,这也是自然在进行自我调节。事实上我国目前也开始出现这样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不愿结婚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多的所谓“丁克家庭”都是这一趋势的重要征象。可见对于中国人口的增长完全用不着那么恐慌。相反,如果现在缺乏前瞻性,一意孤行地继续推行这一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极端政策,导致人文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进一步破坏,那才让人恐慌呢!

    独生子女政策是一种非科学思维的产物,它正在威胁着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精神健全和健康,必须尽快停止执行。据我所知,这也是我国大多数社会科学家、人口专家和人文学者的意见。希望有关领导乃至最高决策层能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本着“科学决策”的精神,重新审视我国计生国策中的这个核心问题。

 

--------------------------------------------------------------------------------

[1] 本文是作者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讨会(2009年12月20日)发言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撰写的政策分析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