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71期(总第832期)推进畜牧投入品连锁经营, 促进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发布日期:2009-09-02 10:21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推进畜牧投入品连锁经营, 促进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

 

袁英,甘玉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畜牧产业由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畜牧业年产值由1978年209亿元增长到2008年突破1.7万亿,最近五年年均增长约10%,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90年18%上升到2008年34%左右,农民年均畜牧业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 96元上升到2008年的398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对肉类和奶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加,而传统的粮食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趋于稳定,畜牧业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时期,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力。在我国,城镇居民每年人均购买猪肉(不含户外消费量和肉制品)20.15公斤,占肉类购买量的62.4%;同时,生猪产品出口额达到9.08亿美元,占畜产品出口总额的22.4%,是畜产品中出口额最大的产品。因此,加大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规模化、规范化和深加工水平,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伴随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凸现。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违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影响恶劣,不但对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严重损害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的质疑将极大打击整个畜牧产业,这既不利于产业发展,也直接损害了广大畜牧养殖户的利益,影响农民增收,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食品安全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及安全流通两大方面。分析近年的食品安全事故,问题多发在畜牧产品生产环节,如三聚氰胺事件。此外,国内外以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五号病为主的动物疫情形势非常复杂,不断有动物疫病传染人导致死亡。我国已知的200多种动物疫病中,有70%以上可以感染人。今年春天以来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就是禽流感、人流感和猪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混合体,动物疫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工作已日益成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动物防疫工作已从突发转变为常发,从临时突击转变为长期作战,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介入,尤其是要从畜牧养殖的源头抓起,而我国目前的生猪养殖模式和现有的防疫体制更是加大了预防和控制类似猪流感疫情的难度。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北和湖南,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四川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比重在10%左右,前10位的省份合计占全国比重在66%左右。除了前3位的省份比较集中外,从整体来看,生猪养殖的集中度并不高,散养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规模化养殖水平较低,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我国出栏数在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224.4万个,出栏肉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48.4%,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只有1800多个。由于生猪散养户以及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资金和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犷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泊,精细化管理严重滞后,使得生猪养殖业面临巨大的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

从疫病防治的角度看,散户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消毒意识淡薄,多数养猪场大门没有消毒设施,或虽有设施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落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严重。包括生猪养殖在内的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第一污染源,每年排出粪便31.9亿吨,2010年将达到45亿吨,是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3.2倍,造成广大农村水体、土壤、空气污染,成为影响生猪健康的重要因素,使得我国生猪常见疫病趋于多发,由此大大增加了规模养殖疫病防治的难度,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2005年猪链球病和2006年南方部分省区发生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直接导致许多原本薄利经营的养殖场/户严重亏损。对小生产者来说,由于技术落后、防疫条件简陋加上管理不善,生猪感染疫情的概率较大,一旦出现疫情,病毒传播快,生猪因病死亡给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年的劳动血本无归,尤为严重的是防控难度很大,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我国基层防疫部门的现状来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地位受到削弱,不少基层防疫机构形同虚设,到了“线断人散网破”的地步。二是乡镇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且不能及时发放,导致很多兽医被迫改行,加剧了乡、村两级畜牧防疫人员的匮乏。三是农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常规疾病诊断、化验等仪器设备,疫情监测和通报系统不完善。四是基层兽医人员素质低下,知识老化严重,检验检疫能力低下,不能及时准确地监测和诊断疫情。五是兽医诊疗市场混乱,大量的假冒伪劣和违禁药品充斥市场,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导致正规的兽药经营企业无法与“游击队”式的个体商贩竞争。

畜牧业投入品市场秩序混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厂家过多。据统计,2008年全国所有兽药及疫苗生产厂商年产值为200亿至250亿,然而截至2008年9月,通过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生产厂家共有1700余家,其中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不足百家,绝大部分兽药厂生产规模偏小、产值较少,有的畜牧大县一个县就有五六家兽药厂。二是流通环节混乱。据行业估计,全国各类兽药流通经营主体超过10万家,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畜牧兽医站及下属门市经营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畜牧兽医站由于不适应市场竞争,在大多数畜牧产区已无法实现其原有职能;二是个体经销商,其数量庞大,约占市场经营主体的80%以上,且大部分个体商贩属于无许可证照、无经营场所、无经营范围的“三无”经销者,通常采用“摆地摊”或上门推售的“游击队”式售卖方式;三是国有畜牧业经营公司,其前身主要是原各省市的牧工商公司。此外,部分小厂商将产品直销到养殖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在生猪养殖分散、兽医兽药市场混乱、人散线断网破的防疫局面下,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大的龙头企业来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发挥整合资源,净化市场、健全防疫机制的作用。以生猪养殖产业为例,要通过猪场选址、猪舍场地建设、优良种源、饲料、疫情防治、保健、环保、饲喂管理、人工授精和生猪销售等十个子体系,将种源供给、猪场建设、饲料投入品、养殖户和肉食品加工等各方结成紧密的产业联盟,并实现各方利益合理分配。

从治理畜牧业投入品市场来看,培养建立投入品流通市场主渠道是利用市场规律进行优胜劣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规范市场的有效途径。通过行业调查与实地走访,大量基层养殖户反映,在兽药使用及购买过程中缺乏权威指导,流通市场上缺乏信得过的企业。过去代表国家的乡镇兽医站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量不规范的经营商户通过价格竞争抢占市场,市场出现权威真空的同时,假冒伪劣的滋生就不可避免。缺乏主渠道的前提下,进行假冒伪劣的打击和监管,只堵不疏,难以治本,市场秩序依旧难以规范。

目前部分省市已开始通过鼓励连锁企业与乡镇兽医站结合,利用连锁企业的市场经验及现代管理,结合乡镇兽医站过去的经营门店和技术力量,形成有竞争力的兽药流通连锁企业。实践表明,连锁公司采取集中采购,统一布局,信息共享的模式,能够较大程度降低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环节的可能,净化市场的效果显著。通过建立具有严格质量管理的流通主渠道,也提高了上游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从而用市场规律实现优胜劣汰。同时,行政管理部门加大市场整顿力度,取缔证照不全、硬件不达标及抽检不合格的经营门店,斩断假劣药品进入市场的主要渠道。堵疏结合,畜牧投入品市场秩序开始步入良性轨道,销售药品来源清晰,药品质量安全可靠,农民的用药成本变动不大甚至有一定的降低。

观察发达畜牧国家可发现,美国、法国等国的畜牧投入品流通领域以高效运营的大规模连锁企业为主,少于20家的连锁经营企业占据了90%的流通市场份额。因此,培养建立投入品流通领域主要渠道,如连锁经营企业,能够通过积极地资源整合,规范市场秩序,降低行政监管成本。畜牧业投入品连锁经营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公益责任,国家应考虑对此行业进行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市场整顿的力度,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壁垒。建议完善畜牧投入品生产、销售的资格认证和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要站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上严格执法,对于从事制假、贩假的工厂和商埠要坚决关停,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用铁拳整肃市场秩序。此外,在做好“堵”的同时,更要做好“疏”,各地应撤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核制度,鼓励并支持有规模、有信誉的企业从事畜牧投入品的经销。

二是参照农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畜牧投入品的相关税赋。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对农药、化肥、种子、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农民由此受益极大。当前,畜牧业是农业中发展最快部分和农民增收主要来源,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1/3,而畜牧投入品是从事畜牧养殖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此,理应将畜牧投入品纳入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中。此外,2008年,兽药行业总产值约为230亿元,生产及流通企业应交增值税约为10亿元,仅占当年增值税收总额0.1%。且兽药增值税税源分散,单位税额较小,免征这部分增值税对国家和地方财政影响都很小。若采取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等措施,由于目前国内流通环节个体经者者超过10万户,加大征管不仅实际操作难度大,且行政成本较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反之,实行畜牧投入品的税收优惠有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财政手段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从而推动畜牧连锁经营的发展壮大,净化畜牧投入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