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2011年第027期(总第955期):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以包容性财富作为衡量进步的指标

发布日期:2011-10-08 09:5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以包容性财富作为衡量进步的指标

 

2011年10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国家发展系列讲座”,邀请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帕萨•达斯古普塔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厅发表题为“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以包容性财富作为衡量进步的指标”的主旨演讲。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他与约瑟夫•阿罗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在改进GDP测算指标方面所做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一般都是以国民经济核算账户(National Accounting)作为基础来衡量一国经济体的进步,众所周知,这种所谓的GDP测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GDP 本身是一个流量概念,度量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而作为评估一国繁荣程度的社会财富指标却很明显是一个存量概念。GDP过分强调了生产消费活动,却较少考虑这些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过分强调市场行为,愿意囊括所有能够用价格信号度量的资产,却较少反应非市场行为,比如家庭内部的互助,一国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正是受到GDP测算法的上述局限性的激励,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在相关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够改进或者构建衡量经济体进步性更为恰当的指标。

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就指出经济学家应该始终保持对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但同时也要注意合适地提出问题以保证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可以进行并富有意义的。从关注整个社会发展的公众视角出发,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提出了以下五个问题:(1)当下经济如何表现?(2)经济在最近几年表现如何?(3)照此趋势,经济接下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表现?(4)改变经济政策,经济状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5)基于上述考量,政府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回归传统经济理论,帕萨•达斯古普塔试着回答上述问题。在他看来,国民经济核算账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问题(1)-(3),而政策评估理论则可以回答问题(4)(5)。但是,理论上的自圆其说不能弥补现实操作上的漏洞,现实中,尚不存在统一的实践指标能够同时回答所有五个问题。就拿我们最常用的GDP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HDI)来说,前者能够回答问题(1),却不能回答问题(2)-(5),同样的,人类发展指标也不足以回答问题(2)-(5)。事实上,人类发展指数与GDP指标一样,都是短期指标,并不能用来度量一国经济体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样,帕萨•达斯古普塔很自然地就将目光聚焦到了如何度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上。

帕萨•达斯古普塔引用Brundtland Commission 在1987年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方式: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就任何一代人而言,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保证,即供给不能少于最小需求量;第二,就跨代关系而言,后一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不应该比前一代低。即跨代之间要保持发展的公平。更进一步地,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意识到,度量经济体发展的可持续性,或者说是一国的繁荣前景,可以从考虑该国各种资源的规模及其分配格局两个方面入手。

可是,如何有效地刻画上述两个因素呢?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引入了“包容性财富”这一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它的内在含义。“包容性财富”通过加权加总各种经济资源而得到。任何一种资源的加权权重被称为该资源的影子价格,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现在的市场价格,另外一部分则是它的外部性溢价。帕萨•达斯古普塔解释到:“影子价格反映了资源生成未来收益流的能力,所以,以影子价格作为权数加总而生成的包容性财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体保持跨代之间福利的可持续性能力”。与此同时,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扩大了传统财富概念所适用的范围,这也是他为什么在财富前面加上“包容性”作为修饰的原因。“包容性财富”包括以下五类资源:1)可再生资本。这包括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厂房、机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道路、交通工具等等;2)人力资本。包括劳动者从事生产的技能水平、经验积累以及劳动者自身的健康状况;3)公共知识。包括现代教育所教授的数学和科学技术知识;4)自然资源。这既包括矿藏资源,比如说水、石油和各种稀有金属,还包括整个生态系统,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区的环境状况;5)社会制度,有时候我们把它称呼为社会资本。包括一国经济的产权安排和其他法律设计;6)人口;7)时间。

在定义了“包容性财富”之后,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论证了如下结论:跨代之间财富的增长,或者说发展是可持续的,当且仅当以不变的影子价格计价的社会包容性财富在代际之间呈现增长趋势。利用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在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推论:由于包容性财富是各种资源的加权加总,所以很明显,存在一种资源减少,而另外的资源增加,经济发展仍然可以持续的状况。举例来说,一国在厂房机器上投入减少,但在人力资本积累、环境改善等方面投入增多。该国经济仍然可以持续发展。反之也有可能,如果一国在工业生产上投入很多,但在教育或者环境治理方面投入很少,那么该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有可能会被削弱。

完成理论框架的研究工作后,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利用“包容性财富”的增长率指标实际测算了非洲、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的进步状况,并将这一结果同传统的衡量指标包括TFP,GDP增长率,HDI做了对比,得出了许多量化结论。首先,就包容性财富投资占GDP比率来说,非洲出现了负投资,而其他五国则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净投资,其中尤以中国的表现最为突出,达到了22.7%,明显高于其他各经济体。其次,就包容性财富的增长率而言,除了中国保持以每年4.8%的速度增长外,其他经济体或者以接近零速率增长,或者有较大的负增长。这对于已经有多种指标表明处于衰退状态的非洲而言,或许并不惊奇,但是,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结果却一反我们先前所接受的结论,譬如印度,虽然GDP保持3.0%的年增长率,但实际的包容性财富增长率却是-0.4%,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0年里,印度实质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在降低的。这一结论,无疑给许多狂热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

最后,帕萨•达斯古普塔在演讲中也承认,虽然利用“包容性财富”评估经济体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要将这个崭新的理论框架推向更广阔的实证操作层面仍然面临许多的困难。最主要的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如何测度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构成中的外部溢价高度抽象,现在仍然没有找到较好的代理变量来刻画;第二,如何度量资源的变化。对于实物资本,比如说商品、机器、劳动力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得到精确变动值,但是对于人力资本、生态系统、公共知识的变化的度量,现在的理论界也仍然在探讨,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方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