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2012年第023期(总第985期):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论坛简报之一

发布日期:2012-06-27 10:1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2年6月16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协办的“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中国人口和经济发展战略发表了演讲并进行热烈研讨。我们将分四期来报告此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本期简报报告的是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冯乃林司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教授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曾毅教授的讲演内容。

冯乃林:2010人口普查:面临的挑战和主要做法

冯乃林司长主要介绍了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这些挑战他们所采取的一些做法。人口普查成功的标志是查准人口总量和查准人口结构,而这次人口普查面临的挑战是查准总人口难和查准人口结构难。这次普查当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在于,与以往人口普查相比,这次普查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行政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展开的,要在新形势下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第一,在确定普查对象上面临巨大挑战。普查要坚持地域人口登记基本原则,近十年来我国人口迁移规模庞大,2010年普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2.6亿,人口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一处多房的现象大量存在。由于流动人口造成的问题使得人口普查登记要做到不漏面临巨大困难。

第二,获得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面临巨大困难。人口普查采取入户当场填报的方式,目前社会公众对个人隐私越来越重视,不愿意向外界透露婚姻状况、超生人口状况和教育情况等信息,不愿如实回答敏感项目。

第三,普查员选调难道大。这次普查招聘的普查员要从居民委员会、社会上招聘,工作量大,能够组织好这样一只庞大普查员队伍,让他们掌握统一的方法是组织协调工作上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此次普查是第一次把常驻大陆外籍人员纳入普查对象,这也增加了普查员选调方面的难度。

针对上述的挑战,国家统计局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和做法。第一,开展法律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这次普查首次制定颁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将人口普查纳入制度化管理,得到法律的保障。突出政府进行人口普查的行为,依靠强有力组织领导保障工作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开展。以通知的形式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普查的政策,比如与财政部联合发文对贫困县补贴政策,和建设部配合要求物业部门协助登记,和公安部联合进行户口整顿,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协调数字化地理信息影像资料的使用等等一系列政策。

第二,依靠科学制定普查方案。普查方案主要确定人口普查基本原则,确定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普查对象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问题。普查方案包括了一系列技术文件,最重要的是人口普查表的确定和相应填表要求的确定,以及11项开展人口普查工作具体实施细则。

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在方法上的变化,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第一,普查对象上有所不同。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是查在中国境内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口,第六次普查是把在中国境内居住所有自然人,包括在中国境内常住外籍人口、港澳台人口都作为普查对象进行登记。第二,登记原则。第五次普查以常住地作为登记原则,第六次普查以现有人口加户籍外出人口为原则。第三,人口普查项目相应进行了调整。

此次普查中,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是区域划分和制图,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普查小区绘图,通过数字化的地图锁定建筑物,通过建筑物锁定住房,通过住房锁定住户和人口,有效保证普查在地域上不遗漏。在普查数据录入方面,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光电识别数字技术过渡到利用光电技术识别汉字技术,一些汉字信息可以直接由计算机识别,节省了数据处理的时间。此次人口普查比较注重对行政管理信息的整理和使用,在普查登记过程中通过普查信息与相关行政资料的对比核查,有效保证普查登记总人数和项目的准确性。此次人口普查还建立了联合质量检查验收制度,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各级普查机构设置质量控制组,对普查工作主要环节进行全面核查和抽样调查。

总体而言,此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是较高的。第一,总人口漏登率好于2000年人口普查;第二,普查主要人口数据与年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第三,普查数据与部门行政记录方面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郭志刚:重新认识中国的人口形势

郭志刚教授主要讨论了重新认识中国人口形势的问题。中国人口进入低生育率时期已经20年了,但长期以来人口研究对这种重大转变认识不足。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证实,以往严重高估出生水平和生育水平,低估人口老龄化进程。

郭志刚教授首先指出了我国人口统计上的一个怪圈,这个统计怪圈导致统计公报高估了中国人口总量,低估了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一方面,近二十年来,几乎所有的全国人口调查均反映出中国总和生育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然而却不断被质疑是由于严重的出生漏报所致,并通过种种间接估计将其调整到1.8左右,而这些间接估计却大多存在着技术方法错误或数据的缺陷。另一方面,生育率调高使得计划生育继续得以实施,进而导致下一次调查结果依然还是低生育率。

从六普公布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中可以看出:20岁以下人口数量下降迅速,出现了所谓的“少子化”,而20-60岁人口数量非常大。这表明,今后4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最尖锐的时期。

郭志刚教授把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其他不同来源数据进行了比较。如果按照以前公布数字估算,今天人口数要比第六次普查的人口多两三千万左右,并主要集中在0-20岁人口中。高估生育率导致了人口预测结果对老龄化的低估。六普数据揭示,中国总人口的增长远低于以往的人口预测水平,而在人口结构方面,少子化和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则又明显超出了以往人口的预测。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中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当前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第二,1.8的生育率最好再稳定30年不变。六普数据表明以往总和生育率不到1.5,这说明第一个基本判断已经不成立。

郭志刚教授用预测模拟方法分析和评价第二个判断是否合理。模拟是在六普人口基数及结构基础上反映人口发展进程。他使用了低生育率、中等水平生育率、高生育率水平以及维持当前生育率不变四个预测方案,考察不同生育率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如果1.8的生育率稳定30年不变,那么中国人口结构“两头沉”的问题将愈发严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中国而言,人口结构上“两头沉”是当前和未来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与其等到未来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时候采取措施解决,不如在当前老龄化程度相对不高的时候采取措施解决。

曾毅: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实现二孩晚育软着陆

曾毅教授结合六普等最新数据对我国人口预测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生育政策方案对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影响,提出二孩晚育软着陆的生育方案。

曾毅教授首先从2010年六普数据来看我国生育水平现状。他基于六普等最新数据的研究表明,过去大部分相关人口研究显著高估了2000年五普0-9岁儿童的漏报率,高估了2000-2010年的实际生育水平,造成大部分人口预测显著高估了未来人口增长趋势和劳动年龄人数,同时低估了人口老龄化水平。曾毅教授估计2010年较为可信的实际总和生育率为1.6左右,低于国家人口计生委向中央报告和向社会发布的总和生育率1.8的水平。由于生儿育女成本大增以及当前较低生育率,有利于生育政策平稳过渡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形成。

接着,曾毅教授应用六普新数据模拟预测不同生育政策方案,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主要弊端和城乡普遍允许二孩晚育软着陆的主要效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大大加速人口老化,而二孩晚育软着陆政策在应对我国不可避免的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方面效果更好。第二,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导致劳动力资源加速萎缩,而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可以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在2030年后的下降速度。第三,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继续助长出生性别比大幅偏高的危险趋势,而二孩晚育软着陆是解决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并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第四,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继续制造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第五,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继续维系基层民众超生造假和计生机构超生罚款敛财受贿的腐败土壤。

曾毅教授认为只允许“双单独”(即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生二孩方案极不可取,决不能作为生育政策调整主体方案。 与当前生育政策相比,“双单独”生二孩方案可以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程度,但其效果仍然不如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

因此,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需要尽快启动。为了避免普遍全面无条件放开可能造成的生育堆积,需要因地制宜,研究确定一个各地不同的当前二孩政策放宽起始年龄。然后,每隔一年普遍允许生二孩的低限年龄下降1-2岁,2015年前后实现城乡年满28岁的妇女都允许生二孩的软着陆。大力宣传适当晚育间隔有利于母婴健康与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客观规律。对模范执行适当间隔生二孩者予以表扬奖励,对未满间隔怀孕二胎者予以批评教育,但决不视为违法,决不罚款,不允许非医学原因人工流产,防止以不满间隔为由的性别选择流产女婴。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既惠民又利国,是百姓和国家“双赢”。二孩晚育软着陆政策有利于克服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诸多严重弊端,而且适当晚育既满足群众生二孩意愿,有利于婴母健康,又使国家避免生育堆积,绝不会造成人口失控,是促进中华民族复兴与人口经济社会均衡持续发展、不断改善中华民族福祉的重要抉择。

曾毅教授也分析了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的可行性。从1980年代初以来,一些试点地区一直在实行二孩加间隔政策。甘肃酒泉市、山西翼城县、河北承德市与湖北恩施州的实践证明,二孩加间隔政策十分成功,在经济腾飞30多年以后的中国实行是完全可行的。

另外,以保护资源环境为由反对改变现行生育政策并没有科学依据。在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下,我国人均水资源与人均耕地在2029年人口峰值前后达到最低值。但是,2030年以后我国人均水资源与人均耕地将因人口总数平缓下降而逐渐上升。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政府关于环境保护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强有力政策实施同样可以有效缓解环境压力,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二孩政策平稳过渡会负面影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曾毅教授分析了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的紧迫性。生育政策调整的直接目标人群是27-30岁二孩生育年龄的妇女,其人数在2012-2013年仍然处于低谷。20-26岁一孩生育年龄妇女人数于2012年达到峰顶。因此,2012-2013年仍是我国实行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的较好时机。如果我国尽快启动二孩晚育软着陆政策,适当新增婴儿正可扩大当前急需增加的内需市场,而这些孩子进入劳动年龄时,正好可以大大减轻2030年后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及劳动力资源快速减少的“人口负债”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刘晓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