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简报2012年第005期(总第967期):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和出口的关系: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
发布日期:2012-04-20 10:0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2年3月27日,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李志远助教授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万众楼小教室发表了题为“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和出口的关系: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的演讲。以下是此次演讲的主要内容。
在过去十年,得益于经济自由化的推进、中国加入WTO、以及企业层面的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出口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也表现出相似的高速增长。事实上,在中国成为WTO成员国之后的2002年,中国的进口增长率超过出口增长率。那么这些现象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吗?不断增长的中间投入品进口会改善中国企业的出口表现吗?
为回答这些问题,李志远助教授首先对他们的数据库进行了一个汇总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企业投入品进口和企业出口正相关。如果定义“进口者”为2002~2006年间至少有一年进口过的企业,定义“非进口者”为在2002~2006年间从未进口过的企业,那么发现进口者比非进口者更善于出口:2002年非进口者平均仅有0.7个出口的“产品—国家”对,而进口者则有10个出口“产品—国家”对,这里一个“产品—国家”对是指企业出口的一种产品和对应的一个出口目的地国家的一个组合。这一情况在2006年亦然。不仅如此,进口者的出口量也比非进口企业大得多:2002年,非进口者的平均出口值仅为63000美元,而进口者的出口量约是这一值的20倍。
由于非进口者很可能只关注于国内市场,得到这一显著的对比并不奇怪。但是,如果定义“出口者”为在样本年份中曾经出口过的企业,当只研究出口者中进口者和非进口者的差异时,这一对比仍然是显著的:2002年和2006年,在出口者中,相比非进口者,进口者平均出口两倍的“产品—国家”对和两倍的总出口值。
进口者和非进口者在是否参与出口市场方面差别很大。例如,在前一年没有出口的企业中,如果一个企业是进口者,即如前面所定义的在考察的样本年份期间至少进口过一次,那么它今年出口的概率是66%;相反,一个非进口企业今年出口的概率只有8%。
尽管这些原始数据已经提供了有趣的相关关系表明进口者出口更成功,但仅仅数据本身说明企业进口活动是否有利于改善企业出口并不充分。李志远助教授接下来用正式的实证模型来探讨这一问题。为此,他首先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设定产出是一个包括中间投入品的函数。模型经过推导,得出的推论是企业生产率与中间投入品的种类数正相关,因此企业会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中间投入品。但现实并非如此,因此模型进一步设定进口每一种投入品都有一个特定的固定成本,企业会进口投入品直到下一个投入品的边际收益小于进口该投入品的固定成本。这样,降低进口关税会降低进口中间品的成本,因此可以预见降低进口关税会增加对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反过来,增加了对中间品的进口,企业生产率会提高,因而会增加企业的出口。
接着,李志远助教授对企业进口和出口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此,他集中考察了中国企业2002~2006年的生产和贸易活动。选择这个时期是由于这和中国加入WTO的时间相合。尽管中国的关税减免比印度的小,但是中国的关税变化却是不容忽视的。在2位码行业中,这一时期关税下降幅度最低的是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行业的5%,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烟草行业的46%。而且,各部门之间较大程度的关税变动差异,表明中国的关税结构在加入WTO后发生了改变,提供了识别我们所研究问题的机会。
这一时期适合研究企业的进口决策和出口表现的关系。第一,中国的生产者有选择决定是否及如何回应这一时期中国进口关税的改变。第二,中国成为WTO成员国也使得中国企业更有信心进入出口市场,因为大部分国家的关税都得到了确定,而不依赖于进口国年年的更新。
李志远助教授结合了两个主要数据库。一个是来自中国海关的统一的八位HS水平的2002~2006年的贸易数据。从这个数据库中得到主要的进口和出口变量。第二个数据库是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得到的同时期的对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从这个数据库中得到企业的信息,如雇工数、所有权、销售额、研发成本和所属行业等。基于噪音和数据可能的误报,按照一定程序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都包括企业的联系信息,于是可以匹配这两个数据库。由于这里关心的是进口中间投入品对企业出口结果的影响,因而构建的数据库来自于标准的制造业而同时排除了零售、批发或半成品类型的企业。然后根据UN BEC分类方法来确认中间投入品进口而排除其他类型的进口。由于实证中需要用关税的改变作为进口中间投入品变化的工具变量,所以将关注的焦点限制在普通贸易而不是加工贸易上。这是因为加工贸易的企业活动不适合这里的分析。第一,加工贸易生产仅仅是为了出口,所以加工贸易的样本自然是出口的。第二,加工贸易是免关税的,所以看不到关税改变所造成的变化。
由此,李志远助教授用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来研究企业进口值或多样性与企业出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扩大了中间投入品进口的企业也会扩大他们出口的量和出口的范围。同时,进口关税减免对于中国企业扩大进口水平和多样性决策有利。当使用由于加入WTO而发生的关税改变作为工具变量时,工具变量回归印证了上面的结果,并且中间产品进口对企业出口具有更大的影响。
为了检查工具变量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李志远助教授用行业水平的实际进口汇率作为中间投入品进口的工具变量。使用这个备选的工具变量或者同时使用实际进口汇率和关税这两个工具变量,所得到的结果都较为一致。
进一步,李志远助教授发现企业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程度因不同的进口来源、不同的所有制企业类型和企业所属行业研发密集程度不同而会有所不同。首先,从OECD国家进口的中间品对企业扩大出口的贡献比从非OECD国家进口的大。第二,以企业所有制类型分类,私有企业从进口投入品中受益程度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大。最后,在研发更密集的行业里的企业,进口中间品对出口扩大的帮助更大。
私营企业进口中间投入品对出口的影响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大这一发现,对于解释中国私有企业在中国一般贸易中重要性不断提高极其重要。从1997到2008,私有企业的普通商品出口额从接近于零到3000亿美元,增速高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而私营企业出口增长只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才开始加速的。李志远助教授的发现表明,由于加入WTO和相关的进口关税减免使得进口投入品对中国高速的出口增长贡献很大。
由此,李志远助教授建立了进口关税、进口投入品使用和企业出口之间更直接的联系,也为企业决策,比如使用进口中间品的决策是否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出口能力提供了依据。其主要贡献在于通过使用工具变量建立中间投入品使用和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也为中国企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提供了解释。
最后,李志远助教授就企业进口与出口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中国企业的出口随着企业对中间投入品的使用而增长,而这一增长部分是由进口的自由化所支撑的。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如果来自OECD国家,那么它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会更大。在私营企业和研发密集型行业中的企业,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和企业出口的关系更强。
(刘晓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