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054期)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

发布日期:2010-11-23 10:2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0年第054期(总第919期) 

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

 

2010年10月27日,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鞠建东教授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万众楼大教室,发表题为“中美贸易的反比较优势之谜”的演讲。本次演讲基于鞠教授最近关于中美双边贸易结构的一项研究。基于中美贸易的数据,鞠教授发现在中美贸易之间存在“反比较优势之谜”:美国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对中国的出口相对较少;而且在其相对中国生产力越高的行业,对中国出口较世界其他地区越少。

首先,鞠教授介绍了中美贸易的概况。1989-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量的年增长率为19.6%,尤其是2001年以后更是飞速增长。从结构上看,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即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占美国从世界进口的比例,以下类推)从1989年的0.7%升到2008年的10%。中国占美国出口份额,从1989年1.6%上升到2008年的4.5%。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出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国占中国出口份额,从1989年6.6%上升到2008年17.7%,但是美国占中国进口份额,从1989年9.7%降为2008年的7.2%。所有数据中只有美国占中国进口份额不增反降,这是有点反常的。

再进一步考察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结构。鞠教授按照“某种产品从美国到中国的出口量与该产品从美国出口到世界的总量之比”的方法来衡量一种产品从美国到中国的出口多寡。按照中国的统计口径,即21个行业大类来划分,美国对中国出口最多的6个行业为农业等初等产品、纺织原料、机械设备、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和金属及金属制品。总体来说,这些产业都不需要特别高的技术。按照美国的统计口径,即对行业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排名前5的行业分别是废合金钢、废铜、废铝、棉和大豆种,排名6-10位的也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各种制造或加工业。同时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是电子产品。

在这些数据观察的基础上,需要再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两个重要变量是比较优势和出口份额。关于比较优势的操作性定义,鞠教授采用了李嘉图的技术比较优势,即相对行业生产率。行业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为行业产出与行业劳动力之比,其中行业劳动力的测量指标有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报酬两种,不过回归结果基本相似。两个国家的行业生产率之比即是相对行业生产率。出口份额的计算方法为:美对中在行业i的出口份额=美对中在行业i的出口额/美对世界在行业i的出口总额。

预期的统计结果是:在美国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将对中国有更多的出口;而在美国生产率较低的行业,则更多从中国进口。因此,美国出口份额与美中相对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应该为正,而美国进口份额与美中相对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应该为负。

但实际统计结果显示,美国在其生产率越低的行业,美国从中国进口越多;美国在其生产率较低的行业,从中国的进口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更多。作为购买者的美国和作为供应者的中国均从中对美的出口中获益。这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但是美国在其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反而较少。美国在其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对中国的出口相比于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更少,该现象在2001年以后更为明显。这个现象很明显不符合比较优势,鞠教授把它称之为“反比较优势之谜”。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可能是需求方面的问题。如果只是因为中国对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没有需求,那么这一现象就很好解释,也就跟供给面的比较优势没有关系。为了控制需求因素,鞠教授采用了与其它国家进行类比的方法,即找一个和中国比较相似的国家,观察美国对它的出口结构。鞠教授以印度为例:把美国对印度的出口行业按照要素密集度来排序,排在最前面的是航天器设备、分析仪器、电力测量仪器等高技术集中度的行业,很难说中国对这些行业产品的需求低于印度。从数据上来看,几乎在要素密集度排名前15的每个行业,美国对印度的出口都超过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这就从某种程度上排除了需求面因素的影响。

鞠教授进一步用计量模型证实“反比较优势之谜”的存在。他采用了常见的引力模型,基本的控制变量包括两个国家的行业GDP,行业加权关税税率,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及各行业的资本密集度。与标准的引力模型有所不同的是,双边国家的贸易若用引力模型,由于地理距离是不变的,就无法控制这一因素。为此,鞠教授提出一个经济距离的概念,也就是考虑运输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尽管中美之间的地理距离不随时间改变,但两国的运输能力每年都会提高,从而能够分析其对出口的影响。回归方程有两个,因变量分别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考虑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是为了验证反比较优势之谜,考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则是为了验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符合比较优势的。

回归结果表明:两国行业的出口均随两国的行业GDP递增,随关税税率递减。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随相对生产率递增,随资本密集度的上升而下降。这说明中国的出口符合比较优势。但是从1998年开始美中相对生产率对美国出口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从2001年起负向影响进一步加强,这从计量结果上支持了“反比较优势之谜”的存在。鞠教授还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仍得到相似的结论。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反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鞠教授认为有可能是出于政治考虑,美国对中国出口限制而造成的。对此,他希望奥巴马政府的“出口控制改革”计划可以改善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结构。

(魏旭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