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2009年第99期(总第860期)中国的产业集群:融资与绩效
发布日期:2009-11-17 10:3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9年11月11日,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邀请,美国柯盖特大学(Colgate University)龙小宁教授在万众楼大教室发表了题为“中国的产业集群:融资与绩效”的演讲。龙小宁教授毕业于华盛顿大学,从2001年起在柯盖特大学担任教职。她报告的论文由她与联合国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晓波博士合作。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本文试图从非正式制度变迁的角度理解过去30年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司法系统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众所周知,但是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创新,是中国企业在面对融资约束时的对策。我首先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发现:第一,我们首次使用“产业相近度”(Industry Proximity)——在某一地区内的各种产业的相近程度——作为衡量产业集群程度的指标;第二,1995到2004年间,地区内的产业相近度上升了;第三,与1995年相比,2004年企业的最低资本要求降低,且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贷款增加;第四,产业相近度较高的地区的企业出口比例更高,全要素生产率更高。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中国企业面临融资约束,通过产业集群,融资约束通过两个渠道得以缓解:首先,产业集群使分工更细化,每个企业可以只专注于某几个生产环节,所以投资于设备的最低资本要求降低;其次,企业之间的信用贷款更加容易,融资可以更少地依赖银行。融资约束的缓解使更多的企业进入产业,增加了竞争,提高了生产率和出口比例。
传统的衡量产业集群程度的指标主要有: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相似度指标(similarity index)、Ellison-Glaeser index。这些指标都是基于某一产业中企业的市场份额计算的,他们的主要问题在于:不能描述许多中小企业在某一地区集群的现象。我们使用的“产业相近度”指标基于Hausmann-Klinger产品相近度矩阵(Hausmann-Klinger product proximity matrix)。Hausmann-Klinger产品相近度指标衡量生产两种产品(例如产品i和产品j)技术上的相近程度。它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对某个国家,计算给定它出口产品i后还出口产品j的条件概率Pji以及给定它出口产品j后还出口产品i的条件概率Pij,取其最小值;其次对所有国家的最小值取平均值,就得到产品i和产品j的相近度。Hausmann和Klinger(2006)给出了基于世界数据的多种产品的相近度指标值。Hausmann-Klinger相近度指标衡量的是产品间的相近程度,我们利用公司层面的数据将他们转化成产业间的相近程度。首先我们在县和产业两个层面上将公司数据进行整合,然后将每个产业转换成4位数国家标准,然后再将国家标准转换成国际标准,最后将国际标准产业转换成产品。利用Hausmann和Klinger给出的矩阵,就可以计算出县-产业层面的产业相近度指标。将该县内所有产业的相近度指标按照产出、就业或资产加权平均就得到县层面的产业相近度指标。三种加权权重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以产出加权的县-产业层面的产业相近度指标从1995年的0.21左右显著地上升到2004年的0.23,以就业和资产加权的产业相近度指标的上升也都十分显著。除按照就业加权之外的县层面的产业相近度指标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如果将每个地区画在以1995年产业相近度为横轴,以2004年产业相近度为纵轴的图上,位于45度线以上的点多于位于该线以下的点。这2004年地区水平的产业相近度平均比1995年增加了。小结一下,第一,从1995年到2004年,地区内的产业与地区内的其他产业的相近程度增加,即县-产业层面的产业相近度指标上升;第二,地区内产业的平均相近程度增加,即县层面的产业相近度指标上升。这些都说明地区内的产业集群程度增加。
产业集群程度增加使开办企业的最低资本要求降低。以制造羊毛衫为例,如果单个企业进行从采购羊毛到制成最终产品的所有生产活动,那么企业必须购买所有相关的设备和巨大的投资。但是产业集群程度增加后,一个企业可以只负责采购羊毛织毛线,另一个企业负责编制羊毛衫。分工还可以更加细化,一个企业可以只负责采购羊毛,另一个企业负责织毛线,另一个企业负责织袖子,另一个企业负责缝扣子,等等。这样每一个企业就无需购买所有的设备,而只需购买与它的工序相关的机器设备即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门槛。将2004年的最低资本要求对1995年最低资本要求和1995年产业相近度进行回归。三种加权权重的产业相近度的系数都为负,且除以产出为权重的产业相近度指标外,所有系数都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1995年产业集群程度越高的地区,2004年开办一个企业的最低资本要求越低,即越容易开办一个企业。
产业集群程度增加也使企业之间的信用贷款增加。企业间的信用贷款指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之间以应收应付账款形式实现的贷款。我们使用两种方式度量信用贷款量:应付账款比总负债,和应收账款比总收入。我们进行了企业层面的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两种信用贷款指标和三种加权方式下,产业相近度对信用贷款的作用都是显著为正的。这说明更高的产业集群程度导致了更多的信用贷款——不论是贷出还是贷入。
小结一下这部分的发现:产业集群程度增加使劳动分工更加细化,更加细化的劳动分工降低了开办企业的最低投资要求;同时产业集群程度的增加也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用贷款。进一步,我们认为这两个机制帮助企业克服了融资约束,结果导致更多的企业进入以及更激烈的竞争。一般认为竞争的加剧会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下面我们就检验一下这些情况是否发生了。
我们检验了产业集群程度与企业出口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出口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和是否出口这两个变量分别作为因变量,对产业相近度和一些控制变量进行回归。三种加权方法计算出的产业相近度的系数都显著为正。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的回归也呈现出一致的结果。小结一下这部分的发现:更高的产业相近度导致更多的出口和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可能的解释是:产业集群程度增加通过两条渠道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分工降低最低投资要求和信用贷款降低运营资金约束,融资约束的放松使产业的进入门槛降低,更多的企业进入导致更激烈的竞争,从而促进企业增加出口和提高生产率。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虽然中国企业面临很多困难,例如融资约束、法律约束等,但是如果企业家们有足够的内在动力,那么他们会发明各种方法克服困难。比如通过产业集群,克服投资门槛、缺乏运营资金和完善的金融服务系统的困难。我们认为这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史若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