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2期(总第659期)“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九次报告会简报之一

发布日期:2007-05-08 11:0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7年4月28日,“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九次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施建淮教授、卢锋教授、宋国青教授和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博士、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博士先后做了演讲。我们分三期简略报道会议概况。会议报告详细内容经整理后,将由“CCER中国经济观察”专刊发表。本期简报报道林毅夫教授、黄益平博士发言内容。

 

林毅夫:中国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与出路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非常关注的国企改革、银行呆坏账等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 ,他们现在都已不再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旧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这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均收入水平低。(2)投资增长过快,投资集中于某些产业,消费相对不足,贸易顺差过大。(3)资金资源过度密集,就业创造不足,可持续发展成问题。(4)流动性过剩与不足并存。(5)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不健全等社会问题。

    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段,一是目标。手段是通过快速经济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五个统筹,包括城乡间协同发展、地区间协同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自然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统筹。目标是发展以人为本,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是,这样的手段和目标如何能够真正落实。

    之所以经济发展不能以人为本、出现不和谐现象、有人担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市场改革不到位,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结构和资金价格方面问题。尽管股票市场的重要性在提高,现在的金融结构仍以大银行为主,去年通过大银行运用的人民币资金占整个金融体系的75%。大银行先天性地是为大企业大项目贷款的,而在当前发展阶段,资金回报最高、最具有竞争力的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但是得不到金融支持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结果就是创造就业不足,城市新增就业困难,大量农村劳动力不能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进一步抑制工资水平,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和收入不均问题。农民得不到金融支持,仅仅依靠自我积累,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

    象中国这样发展阶段的国家,银行利率应该有10%,现在贷款利率只有6.3%。目前储蓄利率只有2%,即存贷差在4%左右,而其它国家存贷差一般只有1%。在贷款利率10%、存贷差1%的情况下,储蓄者能够享受的利率是9%,而目前还不到3%。储蓄者是收入相对低的人群,而贷款者是相对富有的人群。在利率抑制的情况下,相当于储蓄者补贴银行和能贷到款的大企业,造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加大收入分配不均。

    另一个问题是资源价格不合理问题。目前的资源税费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所制定,按照当时资源价格的1.8%征税,而且是从量征收。较低资源价格是补贴国有矿产企业的一种方式。改革前国有矿产企业的产品出售价格很低,改革后国有矿产企业承担了退休职工、社会冗员等社会负担。为了补偿国有矿产企业,政府就征收很低的资源税费。但是情况在渐渐变化。过去只有国有矿产企业才能开矿,现在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可以开矿。九十年代初资源价格人为压低,九十年代中以后资源价格与国际接轨。那些没有沉重社会负担的民营或三资矿产企业就成为暴利行业。比如一处矿产的地下价值可高达几百亿,而开矿权只需几千万,每年所交税费微不足道。由此造成寻租行为盛行,社会风气败坏。由于很多技术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进入,经常出现矿难。

    我认为“金融结构和资金价格”与“资源价格”目前经济体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他们都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没有改革到位的地方。目前改革的方向是:首先改善金融结构,增加能够给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其次要放开资金、资源价格,各种要素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反映相对稀缺性。这样企业选择产业、产品、技术时就会按照比较优势,进入能够充分利用相对便宜资源要素的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可以形成竞争优势,更快积累资本,使资本从相对短缺变成相对丰富,劳动力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短缺,资金回报逐渐下降,劳动力回报不断上升,富人具有优势的资产(即资本)逐渐贬值,穷人的具有优势的资产(即劳动力)增值,改善收入分配。另一方面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只有劳动力的穷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不断转移到城市,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收入分配得到改善后以及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倾向就会提高,中国将会转向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改善依靠出口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情形。当价格充分反映稀缺程度,资源使用就会节约,环境的可持续性也能获得较好解决。

    除了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政府职能也需要完善。政府最基本的职能是维持社会秩序。我国还处于转型时期,法律和金融体系的健全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如果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剩余会非常多,要素禀赋结构提升和产业升级会非常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力就业不仅取决于就业机会,还取决于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也需要政府发展教育。对于经济中一部分永久或暂时失去就业能力的人,需要政府通过二次分配的方式给予帮助。此外政府还要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金融机构监管。二是社会保障。三是公共卫生和医疗。四是避免投资潮涌现象。

    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应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让市场发挥基础作用,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政府也要扮演比发达国家政府更多的角色。

 

黄益平: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根据经济历史学家Angus Maddison整理的过去两千年的世界经济数据,可以看到过亚洲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比重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两千年前一直到两三百年以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一直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和印度经济总和占世界经济50%左右。随着西方发生工业革命,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直线下降。最近中国和印度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重新强烈反弹。这也是现在人们对中国经济兴趣日益增加的主要原因。Maddison预测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对此不同经济学家在时间判断上存在差别,但看法基本差不多,即亚洲在今后的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实体。

    二是从过去两千年的经济数据看,经济增长是一个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前180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非常缓慢,人均GDP基本停滞不前。最近两三百年的经济增长是由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增长的领导者从西欧开始,然后转移到美国,二十世纪下半页又换到亚洲,最近中国和印度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经济增长主要领导者在最近几百年内不断提高增长速度。欧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增长速度4-5%,东亚二十世纪下半期平均7-8%,现在中国和印度增长在接近10%左右。

    中国和印度今后能不能维持10%的增长速度?对此存在乐观和悲观的两种看法。乐观者认为,10%没有问题,甚至更高一点也可以;而悲观者则预期经济硬着陆随时可能发生。看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下去,最关键的一点是看经济增长源泉的构成。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要素增长和生产率增长。要素增长很重要,尤其是投资增长。只有投资增长才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但是生产率增长更为重要,没有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经济增长会无法持续。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生产率增长对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中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有信心。有两个因素可以支持这样的判断。第一是后发优势。尽管中国和印度增长高达8-10%,经济还远落后于世界水平,赶超潜力还非常大。亚洲经济增长和过去欧美经济增长存在一个很大的区别:欧美经济高速增长时是技术的领导者,不断推动生产前沿往外移;亚洲经济高速增长大多是一个赶超过程,我们离前沿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仍然有很大的潜力通过赶超来实现较高的增长。第二个因素是经济改革会持续下去。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归根到底就是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改善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推动了生产率的高速增长。从这两点来看,中国和印度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从中国经济的领先指标看,短期内保持10%的增长速度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对于中国和印度今后五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多数金融市场人士和经济学家认为增长速度将要回落。他们认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趋势水平,因此今后几年增长速度有可能回落。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现在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和印度经济都面临着一些短期的挑战。印度经济现在面临非常大的经济过热风险:通货膨胀直线上升,经常帐户赤字不断扩大,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劳动力成本都不断上升,基础设施的瓶颈日益显现。把这些指标放到一起考虑,结论只有一个,就是印度经济已经超过了趋势水平,所以印度中央银行过去一年一直在紧缩货币政策。这些情况说明印度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9%增长后,短期内有可能出现增长速度下降。中国虽然不存在典型意义的经济过热,但是出现了很多结构性问题,包括过度投资和对外部市场依赖过高,这些因素对今后长期持续经济高增长可能会带来问题。

    对于中国经济,一直是两种极端看法。一个极端看法是认为10-12%的经济增长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既然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持续了五年,那么为什么今后五年就不能继续持续,今后十年就不能继续持续?另一个极端看法是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论断从来没有消失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极端的看法?

    回顾中国的改革,产品市场改革走得既快又远,而要素市场的改革非常缓慢。这在造成超常繁荣的同时伴随着成本扭曲一系列问题。各种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土地、资金、环境都出现同一个现象,就是成本被人为压低。压低成本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非主观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由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策导向。这样一个思路与过去计划经济实施的政策有很大类似。这样的策略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成功,但在今天显得比较成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以前没有市场引导要素配置,改革解决了这方面问题。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改革以前经济个体没有自主权,并且缺乏激励,这个问题也通过改革得到了解决。

    我们经历的是一个逐步的改革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导致了明显的问题。例如没有对环境作出充分的补偿,实质上降低了生产者的成本。其他问题也是如此。现在经济中企业很有钱、老百姓钱不多也是和要素价格扭曲有关。消费发展较慢也与此联系在一起。改革中的成功和矛盾是同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反映。因此,下一步可能是通过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由市场来决定它们的价格。可想而知,生产成本会逐步上升,但是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有待观察。

    认为经济增长10%有一定难度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去年上半年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例高达8%,这对于一个大国是非常罕见的。中国的出口已经占GDP的36%,并且出口每年增长20-30%。这样一个不平衡的增长在过去并没有问题,今天却带来贸易争端、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汇率低估的问题。东亚国家的发展策略和中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他们当初没有出现这些问题,理由只有一条:中国是大国,他们是小国。

    前面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估计。一方面,我们认为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太快,未来可能有所回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将会保持高速增长,有一天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对此我认为毫无疑问。

 

 

(刘鎏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