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研讨会系列简报之一:何安瑞 曾毅 --简报2013年第059期(总第1091期)

发布日期:2014-01-08 04:38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老年健康研讨会系列简报之一

 

简报2013年第059期(总第1091期)

 

背景简介:2013年12月2日至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疾控中心联合主办的“老年健康研讨暨数据分析培训会”在万众楼二层举行。全国老龄委副主任肖才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助理冯子健研究员,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Arie Hoekman博士、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耿琴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毅教授及中国疾控中心慢病社区处吴静副处长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23个省级疾控中心、8个县区疾控中心及相关地市疾控中心、北京大学的老年健康领域研究人员共计110人参加了会议。我们将分三期简报报告此次会议内容。本期简报报告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代表何安瑞(Arie Hoekman)博士以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曾毅教授的演讲。

观点摘要:世界范围内如此迅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对于社会来说既可能是挑战又可能是机遇。究竟它是挑战还是机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可通过在所有年龄段推广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高质量的护理等多种措施促进健康的老龄化。

“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发现,女性高龄老人是弱势中的弱势,儿童健康与老龄健康密切相关,女儿提供的养老回报优于儿子(尤其是在农村),鼓励三代家庭同住或老年父母与子女近邻居住有益于社会发展与家庭幸福。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何安瑞(Arie Hoekman)博士:老龄化的影响取决于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大趋势,它将会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目前全世界每一秒钟就有两位老人庆祝他们的六十岁生日,每年则共有5800万人迈入花甲之年。从人口比例上来看,目前全球九分之一的人年过六旬,而这一数字在2050年将达到五分之一。80岁及以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目前全球有1.6%的人口在80岁及以上,而到了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4.3%。中国同样处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正以年均超过800万人的速度增长,60岁及以上老人到2013年底越过2亿人,即每七人中将有一名老人。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高达33.4%,即每三人中有一名老人。老龄化的原因不仅包括日益降低的生育率,也来自于普遍增加的预期寿命。

世界范围内如此迅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对于社会来说既可能是挑战又可能是机遇。究竟它是挑战还是机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与医疗服务的普及,很多老人的健康状况获得显著的提升,但仍有数以百万计的老人生活在病痛之中。

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给发展中国家的健康保障和服务领域带来的挑战是极为显著的。这突出表现在老年人患病状况日益严重。新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患者是老年人。其中,缺血性心脏疾病、中风和慢性肺部疾病是最主要的老年人杀手,而视觉和听觉障碍、老年痴呆症和骨关节炎则是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身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人数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各类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得老年人口医疗负担持续攀升。对于老年人,特别是在较贫穷的国家,重大疾病带来的负担十分沉重,甚至会给整个家庭带来重压。高昂的医疗支出可能使全家人的生活水平倒退数年。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以下策略,从社会各个方面促进健康和积极的老龄化:

首先,在所有年龄段推广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以防止或延缓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包括身体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避免使用酒精,不吸烟或不使用烟草制品。这些健康的习惯都可以减少在老年时期患上慢性疾病的风,要在青壮年期便建立起来,并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

其次,通过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高质量的护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慢性疾病的后果。虽然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很多人还是会在老年时期出现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及早发现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等慢性疾病,并有效地管理它们。

最后,重塑老龄化观念。社会必须改变态度,鼓励老年人参与其中。在20世纪,人口构成相当年轻,社会形态与未来有很大不同。在21世纪,我们需要发展老龄化下的新思考模式,并创造一个老年人愿意参与其中的新社会环境。

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健康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迅速增加,老龄化问题的影响日益超出社会民生范畴,成为关系国家与全球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作为一个国际性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与各国政府在人口老龄化政策制定方面进行合作,推动与资助相关数据的采集、整理与研究,为政府制定合适的方针政策提供所需数据,并支持他们将老龄化政策融入国家发展框架中。

 

曾毅教授:为祖国健康老龄化的科学与政策研究提供支持

——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1998-2014)

我国人口老化数量与速度均高居全球榜首,老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西方大国2倍。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从2010年的1.19亿(占总人口8.87%))增加到2050年的3.3- 4.1亿(占总人口23%-26.5%),而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高达33.4%。最需照料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从2010年的2000万迅猛增加到2050年的1.1-1.6亿。

在人口结构老龄化这一发展趋势面前,国内外学者们不约而同地研究健康长寿老人,希望从他们身上知道如何促进老龄健康。“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人口基金、美国老龄研究院等联合资助,由北京大学与中国疾控中心联合执行,在全国22个省市随机抽取一半县市,目前已经进行了1998、2000、2002、2005、2008、2011年六次跟踪(含递补)调查,累计入户访问约九万人次,搜集了23800位65岁以上已死亡被访老人的等信息。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特征、家庭关系、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生活方式、饮食、心理特征、社会和家庭支持和照料等在内的180项内容。同时,进行了最基本的健康体能测试。

“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以下是若干政策相关研究发现举例:

1、女性高龄老人是弱势中的弱势。高龄老人是所有年龄组中的弱势群体,而女性高龄老人是弱势中的弱势。与男性相比,女性高龄老人不但更有可能丧偶,经济上不能自立,没有退休金,而且她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理功能、认知能力和健康状况都比同龄男性差。年龄越高,性别差异越大。

2、儿童健康与老龄健康密切相关。如果儿童生病时能得到充分治疗(或未生过病),高龄老年时期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认知障碍及健康状况较差的风险会下降18-31%。由此可见,老龄健康必须从儿童健康抓起。

3、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正常、躯体活动能力良好和认知功能正常的老人比例从65-69岁到100-105岁急剧下降,然而自评生活满意和自评健康良好的老人比例在65-69岁到100-105岁之间几乎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上升。这充分说明乐观心态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4、女儿提供的养老回报优于儿子(尤其是在农村)。养育女儿在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与老人存活概率等方面都优于养育儿子,这个现象在农村比在城镇更明显、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更明显、高龄老人比低龄老人更明显。成年女儿孝敬父母的观念指数平均比成年儿子高18-35%,成年女儿与老年父母的情感关系比成年儿子好30%。主要照料者为女儿/女婿的高龄与中低龄老年人的满意度比主要照料者为儿子/儿媳的高龄与中低龄老年人分别高出45%与13%。既然农民养育女儿的养老回报优于儿子,为什么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现象仍十分严重呢?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老年父母从儿子获得净经济支持的可能性显著比从女儿大;广大农民没有完善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障;以及所谓儿子才能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习俗。建议尽快普及完善包括农村的、政府保底的养老保障体系,科学宣传养育女儿的养老回报优于儿子,扭转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危险趋势。

5、鼓励三代家庭同住或老年父母与子女近邻居住有益于社会发展与家庭幸福。与空巢老人相比,与子女同住(或近邻居住)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改善了40%,健康良好的可能性升高32.4%,生活满意的可能性提高54.8%。对于子女而言,相对于与父母分开居住(不近邻),与老年父母同住(或近邻居住)的成年女性的就业可能性增加23.1% ,女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长9.4小时,男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加6.2小时。可见,三代同堂居住(或近邻居住)模式对老人及其成年子女是双赢选择,政府应采取措施予以鼓励,例如鼓励发展老人与子女近邻居住的复式单元房。

6、保护环境,提升老龄健康。在控制个人特征与社区社会经济状况前提下,空气污染使老年人虚弱指数上升、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率增加10-25%。可见,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

7、幸福家庭与基本社会养老保障有利于健康长寿。在控制主要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变量下,婚姻质量好的高龄老人的两年期死亡风险比婚姻质量不好的低30-25%。城镇有养老金的高龄老人的两年期死亡风险比无养老金的低25%左右。农村有养老金的男性(女性)高龄老人的死亡风险比无养老金的低35%(68%)。这些差距在统计上均显著。

8、养老护理措施应面向个体层面、实行差异化发展。人类群体和个体的健康与寿命差异的1/4左右由遗传基因决定,而3/4由社会行为、营养、环境及其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针对不同老年人的自身基本特征(包括遗传基因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行为营养干预、养老和护理措施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周昱成整理、唐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