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研讨会系列简报之三:李建新 郑真真 --简报2013年第061期(总第1093期)

发布日期:2014-01-08 04:43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老年健康研讨会系列简报之三

 

简报2013年第061期(总第1093期)

 

背景简介:2013年12月2日至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疾控中心联合主办的“老年健康研讨暨数据分析培训会”在万众楼二层举行。我们将分三期简报报告此次会议内容。本期简报报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李建新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郑真真教授的演讲。

观点摘要:在中国,社会地位对健康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健康指标上有不同的表现,但贯穿于各个年龄阶段,并在某些健康指标上具有累积性。需要尽快调整社会公共健康政策,注重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地位差距。

牙齿脱落是口腔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口腔健康差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在中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发现,年龄是影响失牙的最主要因素,身为女性、上学年数少的老年人最可能失牙。建议开展口腔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口腔卫生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李建新教授:社会地位对健康水平的影响——“收敛”还是“发散”

社会地位与健康水平的关系是多门学科一直关注的研究议题。在这一领域中,社会地位对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英国学者迈克尔·马默特对此有过系统的论述,认为人的社会地位越高、健康水平越高。社会地位主要通过行为方式、福利水平、心理压力、孤独与社会关系、父母的地位遗传等渠道对健康水平产生影响。

关于社会地位对健康水平的作用是否在不同年龄群体中有所不同,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其一是“收敛效应”(The convergence effect),其二是“发散效应”(The divergence effect)。收敛效应认为在青壮年和高龄老年人群体中,生物和生理性因素在人的健康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因此不同社会地位群体间的健康差异不大;发散效应认为劣势或优势的累积对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随着年龄增长,不同社会地位群体的健康差异会扩大。

我们在中外研究基础之上,将教育与收入作为社会地位指标,验证和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其一,社会地位是否对健康产生影响;其二,社会地位对于健康的作用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若有变化是怎样的模式等。我们采用多维度健康测量,使用CFPS项目2012年全国最新数据,并根据因变量属性使用OLS回归和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第一,在不同健康指标上,社会地位对患病与否的影响不大,但对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影响显著。第二,对于不同健康指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来看,我们发现50-59岁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健康转折的年龄段。同时,这一年龄段也是心理健康随年龄变化的“U”型曲线最低点。第三,社会地位对健康的影响作用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同时存在“收敛效应”、“发散效应”和“平行效应”。收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呈现出随年龄增长的“发散效应”,教育对自评健康的影响体现了随年龄增长的“收敛效应”,而教育对心理健康、收入对自评健康的影响则体现出随年龄增长的“平行效应”。

与以往研究相比,我们的研究不仅证明了在中国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存在影响,还发现了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的健康指标上有不同的表现。此外,除了 “收敛效应”和“发散效应”,还发现了另外一种社会地位影响健康的年龄变化模式:“平行效应”。 研究表明,社会地位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贯穿于各个年龄阶段,并在某些健康指标上具有累积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加速发展和转型之中,社会分化还将继续存在;加之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群规模将不断增加。由于老年人在社会地位与健康方面的分化和变动较大,未来我国社会地位与健康方面的不平等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尽快调整社会公共健康政策,注重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地位差距,积极扩展社会地位对健康的正向作用,探讨老年人群地位对健康影响的积累或消减因素,对于提高人口整体健康水平和建设健康老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真真教授:中国老年人健康行为与口腔健康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疾病模式的转变,现今更多中国人存活至老年并患有慢性疾病。尽管口腔健康差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后果严重,但在中国,口腔健康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少量现有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们的失牙和使用假牙,例如有养老金或念过更多书对老年人的失牙情况会起到改善作用。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老年人口腔健康(以牙齿脱落为衡量指标)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判断影响口腔健康的最主要因素、确定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开展口腔健康的主攻方向。

我们的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这一调查为全国性调查,其中高龄老人样本被更多抽样。分析框架包括与掉牙有关的三组因素:社会经济、行为和健康相关因素。由于百岁以上老年人的失牙状况无明显模式,因而百岁老人没有涵盖在本研究中。多元分析所用有效样本为65-99岁的6368例。

我们发现,年龄是影响失牙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失牙的数量也在增加;60%的百岁老年人全口无牙。尽管其他人群中也有年龄与失牙的正相关关系,但年龄在老年人群中的作用似乎更大,说明中国老年人群中身体衰老以及口腔保健差对失牙有影响。

通过多元分析我们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与老年人失牙有关:

在年龄主导老年人失牙的前提下,身为女性、上学年数少成为老年人最可能失牙的其他因素。而这部分人群的社会经济地位往往低下,他们更不可能寻求医疗服务,也是各类健康项目难以触及的人群。

口腔卫生是预防失牙的关键因素。每天刷牙的老年人比每天不刷牙的老年人失牙个数明显更少。在农村,刷牙并不是人人所为:相比81.1%的城市老人,只有52.2%的农村老人每天至少刷一次牙齿。

刷牙以外的牙齿保护因素有少食用糖;但饮酒和经常吸烟与否与失牙没有关系。大多数被调查的老年人并不经常食用糖,这或许是他们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却对失牙有积极预防作用

然而,我们并未发现健康相关的因素(例如是否患有慢性病和有无医疗保险)与失牙有关。对此可能的解释是,所研究的老年人群还未从近年来的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和口腔医疗服务的大力推广中获益,或者大多数老年人可能早在患有慢性病之前就已失牙。

我们建议:(1)通过开展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在年轻和年老人群中推广健康口腔行为方式,特别要强调口腔卫生(经常并以正确方式刷牙)以及健康饮食习惯。活动内容应包括提高口腔健康意识、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口腔健康的咨询及信息。如果开展更多干预活动且各种口腔健康早期干预努力奏效,未来中国老年人群中失牙的年龄差异会缩小。(2)提高口腔卫生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促进老年人利用口腔卫生服务。(3)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更多参与到口腔健康的研究中,更好地了解老年人口的口腔健康状况,提炼影响口腔健康的影响因素,发现可影响和提升老年人口腔健康的相关领域。

 

(周昱成整理、唐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