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李玲谈经济与改革——“两会解读报告会”系列简报之二

发布日期:2014-03-20 05:1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两会解读报告会”系列简报之二

简报2014年第005期(总第1100期)

 

背景简介:2014年3月16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两会解读报告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我们将分四期简报报告此次会议的内容。本期简报报告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委蔡昉教授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的演讲内容。

观点摘要: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符合潜在增长率,令人满意而且能够达到。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增长目标,应该着眼于清除生产要素配置和供给方面的制度障碍,让那些能够立竿见影地带来改革红利的改革率先进行。

这次两会改革方面的感受如下:简政放权需要配套的体制和健全的机制;真正落实预算制度改革需要调整人大开会时间;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混合经济;民生工作需要明确底线;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破除医院创收的机制,不让医生再靠卖药、靠耗材、靠检查来挣钱。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蔡昉:经济增长目标合宜可行

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无疑是两会最主要的关注点之一。对这个目标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这个目标是否令人满意?第二,这个目标是否可以达到?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首先,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令人满意。在过去两年里面,我国的GDP实际增长率都是7.7%,但是事先的目标都是7.5%。以往在确定经济增长目标的时候,出发点是不希望出现攀比效果。为了减少大家攀比,所以把目标定得低一些,为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留有余地。最终还是希望尽可能超额完成。但是,从新政府开始,预期增长速度的制定具有了确定性依据。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一句话:经济增长速度要与潜在增长率相适应。这是第一次讲,今年没有再重复。实际上,今年确定的7.5%的增长目标还是依据潜在增长率来制定的。潜在增长率就是在当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的供给数量和生产率提高速度的基础上,所能保持的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过去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较好的人口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劳动力供给的充足、人力资本的贡献、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到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创造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等。这些与劳动力供给和人口红利都是有关的。在1995-2010年期间,中国潜在增长率为10.3%,与实际增长速度大体相符。

但在2010年发生了非常重大的转折。这一年是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最高峰。在此之后,就开始减少。2011年的减少幅度并不大。2012年就减少了345万人。今后还会继续减少。受此影响,潜在增长率也下降了。根据我们的估算,“十二五”期间的潜在增长率大概是7.6%。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假设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十三五”期间就会继续降到6.2%。

只要经济增长速度符合潜在增长率,就不会出现周期性失业,不会有通货膨胀,也就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去年我们实现了7.7%的增长速度,比过去长期平均水平低了不少,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4.05%。因此,2014年的增长目标总体上也是符合潜在增长率的。

其次,2014年GDP增长目标可以达到。总理报告提到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也提到从需求方施策从供给方发力,也就是用改革红利替代过去的人口红利。我们做的一些政策模拟显示,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能够直接提高经济增长率。

第一是生育政策的放松。由于实行了“单独二孩”的政策,总和生育率有望从当前的1.4提高到1.6。尽管1.6仍然较低,但毕竟比1.4高了一点。如果在较短时间内从“单独二孩”过渡到“普遍二孩”,即每家都能生两个孩子,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77,或者加上其他措施有望进一步提高到1.94。

第二是提高劳动参与率。我国近年劳动参与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劳动人口的受教育时间延长,并不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不景气。通过让农民工成为稳定的城市居民,他们的劳动参与率会大幅度提高。有理由假设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劳动参与率有所回升,例如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同时,进一步促进劳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实现资源重新配置。

第三是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形式,破除国企垄断,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公平的制度环境。这样可以改进投资效率,也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只要改革做到足够好,未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较大空间,例如年均增长率可提高0.5个百分点。

第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一个错误的认识是,现在就业形势较好,不用担心劳动者的教育问题。实际并非如此,挑战更加严峻。中国当前的农民工大都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教育水平低一些没有太大问题。但以后中国会向资本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到时他们就可能面临失业,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除非他们能够迅速提高教育水平。要适应未来的产业结构,中国成年人的受教育年限要从不足9年提高到12年甚至更高。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例如在过去20年,通过大学扩招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我国成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才提高了2.7年。

综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不是互为消长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不是增长抑制型的,而是可以带来改革红利。如果要为改革设定一个优先序,那就应该着眼于清除生产要素配置和供给方面的制度障碍,让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带来改革红利的改革率先进行。

李玲:从两会看改革

从形式上看,这次两会朴素、务实,清风扑面而来。过去参会代表不断地念稿,今年念稿的少了。从内容上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是今年的重要任务。下面主要从改革层面来谈感受。

第一、简政放权需要配套的体制和健全的机制。制度先行才能放权,否则问题就会很大。行政体制目前没有能力做好事中和事后的监管。比如我们一个部一般只有几百人,一个省的卫生厅医政处只有几个人,面临上千家医院怎么管?而在美国,劳动部和卫生部都有超过10多万公务员,兵强马壮,制度健全,这样才能管好。建机制和体制比单纯的放权更重要。

第二、真正落实预算制度需要调整人大开会时间。改革预算制度、打造阳光财政是非常正确的。今年两会审核了2014年的财政预算,但2014年已经过了近三个月,这三个月时间没有预算。明年的预算今年年底就要审议,这才是真预算,才能建立硬约束。

第三、金融改革的目的是用一池活水浇灌小微企业,让实体经济活起来。但是我们现在面临扭曲的市场,存在房地产等资金黑洞,放开利率市场化后钱根本到不了小微企业,政策有效性值得深思。实体经济面临劳动力成本、房租、融资成本的全面上涨,经营利润越来越薄,而房地产很容易赚钱,很多人以房养企业,把搞房地产赚的钱养实体经济,这是不可持续的。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他们的金融自由化和创新最后导致的是灾难,最近美国实体经济复苏,恰恰靠得是政府压低利率。

第四、开放不能只是紧盯欧美大市场,也要关注非洲,俄罗斯,乌克兰等新兴市场,开辟新的“丝绸之路”,启动“新马歇尔计划”。同时注重开放的对等性,追求互惠共赢的开放,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没有保护的开放,牺牲自我利益。中国开放的力度真的是超过了其他国家。我在美国从来没看到一家外国的超市,外国的医院,而在中国,超市基本是外国的,外资都可以来开医院。

第五、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混合经济。所有的经济主体,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是市场的竞争主体。至于谁想兼并谁,是私人资本到国有资本里面还是国有资本到私人资本里面,应该让他们在市场中来做选择,在经济方面尽可能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无论什么国家,共同的趋势就是民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公共产品要靠政府来出资提供,传统方式就要依赖征税,造成福利损失,而中国的国企上交的利税是国家财政的支柱,是生蛋的金鸡,为什么要杀鸡取卵呢?

第六、民生工作需要明确底线。这次总理报告花了很大的篇幅讲统筹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特别提出底线思维。这个思路很好,但最好明确底线在哪,让老百姓有颗定心丸,否则他们就会一辈子存钱,内需释放不出来。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财政收入的能力,现在已经到了完全能给全体中国人提供基本保障的时候了。不能红利独享,风险自担,要建立红利分享,风险分担的现代社会制度。

第七、提高医保补助标准、巩固全民基本医保是非常必要的。2003年开始做新农合的时候,财政补助标准只有20元,到去年已达到280元,十年时间增长了十几倍,增速很快。今年又提高了40元,达到320元,充分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尽管保障水平还是有限的。

第八、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破除医院创收的机制,不让医生再靠卖药、靠耗材、靠检查来挣钱,院长和医生都实行年薪制。三明市公立医院的改革经验值得借鉴。改革后,把不该吃的药不吃了,不该做的检查不做了,药费从原来14个亿降到7个亿,医保从原来亏3.5亿到结余5000万。可见,改革就是要系统改革,宏观治理,所有的钱综合起来花,主要是花到医生和医院的身上,省下来不该花的药钱。

第九、全面深化改革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就是理念的共识,需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责任。其次是加强宏观治理,提高宏观效率。我国的微观效率是十分高的,每个人都勤奋努力,但最终可能都被较低的宏观效率抵消掉。最后是明确改革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自于哪里,外部的动力源自于哪里。

中国梦远远不是说经济总量世界第一,而是应该探索以人类健康和幸福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如果能够用较低的成本,让全体中国人生活得幸福健康,这就是中国梦。不以GDP来考核,而是以健康来考核,因为健康可能是最综合的反映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指标,不仅是不生病,还包括人的精神和社会福利的完美状态。

(张晓玉整理、唐杰修订,已由主讲人本人审阅)